本刊記者 王振亞
為學生點亮法治明燈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解讀
本刊記者王振亞
日前,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印發(fā)《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提出要將必要的法律常識納入不同階段學生學業(yè)評價范疇,在中、高考中適當增加法治知識內容,將法治素養(yǎng)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構建起一套覆蓋各教育階段、層次遞進的法治教育體系。法制教育與法治教育有何不同?法治教育又該如何做好?
看到《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以下簡稱《大綱》)這個重磅文件,或許你會感到疑惑,以前我們強調的不是法制教育嗎,現(xiàn)在怎么變成法治教育了?其實,法制教育升級為法治教育,是依法治國深入推進的必然結果。
法制教育正式被法治教育所取代始于今年4月27日召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開展第七個五年法治宣傳教育的決議。決議中,“法治教育”首次替代了以往所使用的“法制教育”。
“七五”普法規(guī)劃明確指出,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都要接受法治宣傳教育。在此基礎上,青少年和國家工作人員將成為普法宣傳教育的重點對象。根據(jù)決議,“七五”普法期間,法治教育將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完善法治教材體系,強化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
為貫徹落實“七五”普法教育的相關要求,在《大綱》出臺前,教育部已下發(fā)通知,要求從2016年起,將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tǒng)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制,指具體的法律制度。治,包括治理,外延更加寬泛,內涵更加豐富,既包括法律制度,也包括治理。所以,我們的法治宣傳教育也要適應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內涵的要求?!彼痉ú扛辈块L劉振宇這樣解釋為何用“法治”替代以往所使用的“法制”。
長期以來,我們通過多種途徑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廣大青少年法律素質明顯提高。但從整體上看,青少年法治教育仍存在著對其重要地位和作用認識不深刻、定位不夠準確;法治教育缺乏整體規(guī)劃,方式、方法有待創(chuàng)新;學校法治教育的評價體系不健全,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大綱》對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階段的法治教育提出了不同的目標,并分學段細化了教學內容與要求。
“建立對校園欺凌行為的認知和防范意識”是小學高年級(三至六年級)學生應該學習的法治知識?!洞缶V》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法治教育以基礎性的行為規(guī)則和法律常識為主,側重法治意識、遵法守法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
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我國青少年犯罪率大幅上升。2014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項針對14歲至18歲未成年人犯罪的調查顯示,14周歲未成年人犯罪占比高達20.11%,比2001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這些未成年人在回答犯罪原因時,有65%的人稱“不懂法律”,64.7%的人說“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觸犯了法律”。對此,《大綱》規(guī)定,初中階段(七至九年級)的學生應加深對社會生活中常見違法行為的認知,強化法律責任意識,鞏固守法觀念;了解犯罪行為的特征、刑罰種類,建立對校園暴力等青少年常見違法犯罪行為的防范意識和應對能力;初步認知罪刑法定、無罪推定等原則以及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等概念。
高中生在生理發(fā)育上已經(jīng)成熟,在智力發(fā)展上接近成人水平,在個性及其他心理品質上也表現(xiàn)出更加豐富和穩(wěn)定的特征。《大綱》要求,高中教育應全面拓展法律常識、法律制度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增加重要的法律知識;加大法治原則、法律理念的教學深度,注重增加教育教學的實踐性、參與性和思辨性,結合現(xiàn)實案例、法治實踐,著重引導學生理解、認同法律背后的價值、宗旨,注重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
《大綱》要求經(jīng)過大學階段的法治教育,學生應進一步深化對法治理念、法治原則、重要法律概念的認識與理解,基本掌握公民常用法律知識,基本具備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自身權利、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牢固樹立法治觀念,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小樹立法治觀念,養(yǎng)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是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工程。如何做好升級版的普法教育,為學生點亮法治明燈,《大綱》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大綱》指出,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充分發(fā)揮學校主導作用,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拓寬教育途徑,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大綱》規(guī)定,作為法治教育的主戰(zhàn)場,學校應通過專門課程、多學科協(xié)同、法治文化建設、學生自我教育等途徑開展法治教育。由于中小學生的注意力易分散、理解能力有限,而法律條文相對枯燥,教師該如何上好法治教育課呢?《大綱》指出,要綜合采用故事教學、情境模擬(如法庭模擬)、角色扮演、案例研討、法治辯論、價值辨析等教學方法,必要時可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將真實法治案例引入課堂,注重學生法治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有條件的學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多種法治教育資源、形式予以整合、提升,形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huán)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有了家庭的參與,法治教育才能避免出現(xiàn)“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xiàn)象。《大綱》指出,要推動家庭與學校形成開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合力,積極引導家長重視家庭美德和家庭文化建設,使家長成為子女學法、守法、用法的榜樣。
空洞的說教容易造成“課上教育,課下毀壞”的尷尬局面。對此,《大綱》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法治教育社會實踐活動,要廣泛組織和動員國家機關與社會力量支持、參與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建立社會法治教育網(wǎng)絡。
如今已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開展法治教育也應積極順應時代潮流?!洞缶V》要求,利用學校網(wǎng)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平臺及教師、班主任或輔導員的個人社交平臺進行法治宣傳,增強網(wǎng)絡法治教育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