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相信不少人都曾看過某某名人每天依靠“灌腸養(yǎng)生”的方法,活到100多歲的報道,但是,這么一種看起來有“操作風險”的行為,是否真的有養(yǎng)生效果?
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主任醫(yī)師張倫表示,“灌腸”是一種排便病理狀態(tài)時的治療手段,不能作為養(yǎng)生手段,若操作不當,恐怕還會引發(fā)健康危機。
是否灌腸應經(jīng)醫(yī)學判斷
張倫表示,醫(yī)院里做的灌腸并非單純拿水洗腸那么簡單。臨床有“誘導性灌腸”,針對部分便秘者,旨在啟動排便反射;有“治療性灌腸”,針對的是部分疾病患者,灌腸用的液體是治療性藥物,藥物進入腸道要保留一段時間再排便;還有“清潔性灌腸”,當患者需要做手術,得保持腸道干凈時,會運用這類灌腸。
張倫表示,在臨床中,部分人確實需要用灌腸治療便秘,如排便無力者、長期臥床等頑固性便秘的人。但是,在消化功能正常的狀況下,排便應該是順應自然的生理狀態(tài),若出于“清除宿便”、“排腸毒”的要求,非要遵循“一日排一便”,人為干涉,“時機未到”就清空腸道里的東西,反而影響正常營養(yǎng)的吸收。而且,灌腸過程中也可能會將肛門菌群帶入腸道內(nèi),造成腸道菌群的紊亂。
總的來說,患者是否要灌腸,首先要經(jīng)過醫(yī)生的專業(yè)判斷,病理性便秘可用,生理性便秘則要慎選灌腸。
調整生活習慣改善便秘
如果出現(xiàn)便秘該怎么辦呢?張倫表示,便秘了不能馬上吃瀉藥甚至灌腸,因為這兩種方法都會讓人產(chǎn)生依賴性?;颊呖煽紤]調整生活習慣,如放松節(jié)奏、改變習慣等加以改善。
人要順利排便,要充分地利用排便反射。建議大家養(yǎng)成排便的好習慣,每天早晨起床后到廁所蹲個5分鐘,即使拉不出也要堅持下去,形成習慣。而早餐是一天中的最早一餐,進食后,胃會通知大腸趕快運動,也是排便的好時機。有便秘的人可以每天早上順時針方向輕揉腹部5分鐘,也可以促進排便。
多吃蔬果、高纖食物,多喝水,糞便變軟才好排便。預防便秘,要多吃蔬菜、水果、豆類與五谷雜糧這類含高膳食纖維的食物。但一定得搭配足夠水分,膳食纖維才能發(fā)揮潤腸的作用。水分攝取不足的話,光吃下大量纖維素,只會讓便秘更嚴重。
不少人喜歡邊解便邊看書報或耍手機,這也容易形成便秘。因為排便是大腦控制的,其過程是大腦通知中樞,中樞通知肛門排出大便。如果排便時看報紙、耍手機,大腦就被轉移注意力,長期如此也會造成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