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將偉 王許可
【摘要】近年來,銀行不良資產風險日益升高、壞賬頻發(fā),銀行利潤遭受嚴重侵蝕,本文力圖尋求借鑒資產評估方法完善公允價值計量,并將其應用于銀行不良資產處置,認為這不僅增強銀行資產的流動性,還有助于效化解銀行不良資產的積壓壓力。
【關鍵詞】公允價值 不良資產 證券化
公允價值是建立在會計四大假設基礎上,用于反映持續(xù)經營中企業(yè)資產的真實價值。在國外會計學界,SFAS NO.157強調企業(yè)應使用與情況相適宜并且有足夠數(shù)據(jù)可以利用的評估技術來計量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James W.Pattillo(1965)甚至就提出財務會計的基礎是公允;國內方面,朱丹、劉星、李世新(2010)從信息觀與計量觀兩個經濟分析的視角考察了利用公允價值決策的有用性;周中勝、竇家春(2011)提出以市場價格作為計量屬性基礎,構建以公允價值為基礎概念的計量屬性體系??梢钥闯觯蕛r值的運用是有益的,本文力圖從銀行不良資產的角度對其進行研究。
一、可行性分析
(一)資產評估應用于公允價值計量的可行性分析
資產評估中的價值作為評估的行為與價值目標,用于明確資產的價格、未來行為方向和處置模式??梢钥闯觯Y產評估中的價值與會計學的公允價值是存在很大一部分重疊的,因此,在符合會計準則情況下,會計中的公允價值通常就是資產評估中的市場價格。在非完善的金融市場環(huán)境下,當前如果有大量與之相同金融工具發(fā)生交易,則可以充分參考交易價格計量公允價值;若相同金融工具并未在市場上大量存在,則只能參考相似的金融工具,對金融工具間相似性以及風險特征差異進行仔細分析,以獲得估價參數(shù)例如歷史違約概率、貼現(xiàn)率、主體機會成本和流動性等等,構建體系從而間接估計公允價值。
(二)公允價值計量應用在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處置的可行性
銀行不良資產打包組合可以認為是虛擬金融產品的一種,其價格于二級市場上不斷變動。由于不良資產所體現(xiàn)的公允價值的變動也實時的帶來現(xiàn)金流動,實時的造成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變化。除此之外,不確定的不良資產組合帶來的金融創(chuàng)新和收益預期的不斷更新、跨期交易的普及,其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也給常規(guī)的會計處理帶來了不小的難度??梢哉f,傳統(tǒng)的歷史成本會計計量無法適應報告不良資產組合,而公允價值主要計量未來和現(xiàn)在的經濟交易和不良資產組合的價值,更能適應虛擬金融的客觀條件,更為適合不良資產組合的會計處理。但是,目前我國缺乏一個統(tǒng)一的公允價值準則和體系,因此在實務中更多時候只能依賴與會計人員的職業(yè)判斷。
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已經從特定金融工具擴大到面對大部分金融工具及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過去那種基于過去事項造成的歷史成本和以已發(fā)生交易為基礎的記賬報賬形式正在讓位于以市價為基礎的模式。經濟學假設條件之中,市場價格是有效地、包含買賣雙方及潛在對象對于未來利潤預期的反應,很大程度上與會計學的“公允價值”是相符的。關于公允價值的使用的問題最主要的討論點就是使用其所帶來的效益成本對比。展開了說就是是否方便使用、收集相關信息的成本大小、使用公允價值的效果如何。在現(xiàn)有主流經濟學框架之下,公允價值計量的有用性主要體現(xiàn)在能夠有效收集評價價值信息以及其對于參與者決策的效益。一般而言,公允價值評價帶來的信息量要遠大于歷史成本計量,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交易費用。
二、具體影響方式分析
公允價值是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的交易中進行資產的交換或者是債務清償?shù)慕痤~計量行為,再由專業(yè)人員通過對資產某一時點價值的估算,也就是確定了其當前的公允價值。資產組合價值的變動可以劃分為“已變動”和“未變動”兩個部分,經濟學上就是該資產組合價值已經實現(xiàn)的貼現(xiàn)數(shù)額,會計學意義就是歷史成本會計計量中是否存在當期發(fā)生事項造成該資產預期的資金流入或流出的實現(xiàn)以及對企業(yè)主體帶來的影響。一般來說以公允價值報告的不僅包括了“已變動”的價值,還將“未變動”的價值變動也反映在財務報表中,因此,對資產組合價值變動的確認相對于歷史成本收益更加及時和有效,所確認的收益只與當前市場價值相關,而與交易在當期實際發(fā)生與否沒有密切聯(lián)系。所以,以公允價值報告的資產組合收益是直接與經濟事項聯(lián)系在一起的,更加接近經濟收益的定義,更加符合經濟分析和財務管理理念的要求。
將上述公允價值屬性對資產組合的應用付諸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領域,公允價值的運用是的銀行不斷的更新不良資產打包組合的價格,并將其反映在銀行的會計報表之中,虛擬金融環(huán)境之下,資產組合的價格實時波動,于是銀行的不良資產所體現(xiàn)的公允價值的變動也實時帶來收入、現(xiàn)金流、凈資產的變動。除此之外,不確定的不良資產組合帶來的金融創(chuàng)新和收益預期的不斷更新、跨期交易的普及,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極難判斷。因此,傳統(tǒng)的歷史成本會計計量無法適應不良資產打包組合的計量。反觀公允價值,其主要計量未來和現(xiàn)在的經濟交易和不良資產組合的價值,更能適應虛擬金融的客觀條件,順應虛擬金融的發(fā)展。
公允價值在虛擬金融發(fā)展的背景之下產生的一種符合性的計量屬性,其主要用于虛擬經濟中金融資產的計量。作為最為復雜、信息最為缺乏的金融工具之一的不良資產證券化組合,經過合理的運營,其公允價值會不斷增加,帶來持續(xù)增長的預期,而持續(xù)增長的預期又會帶來公允價值的增加,使得這類債券的投資者更為樂觀和自信,吸納更多的資金,保證銀行現(xiàn)金流。此外,公允價值所包含的信息價值較高,也提高了投資者獲得的信息質量,改善了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透明度和可接受度,降低在歷史成本計量中大量存在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促進不良資產證券化市場的進步與發(fā)展。這樣不僅增強銀行各類資產的流動性,有效化解銀行不良資產積壓的壓力,而且改變了銀行的負債結構,通過不良的資產打包出售激活,獲得了直接的現(xiàn)金流入。借助公允價值來計量銀行不良資產的價值,將其“已變動”和“未變動”的價值變化全部表現(xiàn)在報表之中,顯著的改善的財務報告的及時性和有效性,這能減輕投資者的估值成本,經濟學意義上,也就是降低了交易費用,會促進商品,這里也就是指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組合,在市場上流通,降低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發(fā)生的可能,增加了此類證券產品的需求。
三、思考與啟發(fā)
(一)健全相關機制培訓從業(yè)人員
我國證券二級市場還不成熟,而公允價值計量與金融工具市場發(fā)育程度息息相關,銀行不良資產證券組合更是依托于金融工具市場發(fā)行和處理。因此,我們應當完善資本市場及其二級市場,增加信息可獲取程度,降低交易費用,使得市場參與者能夠更有效的了解資產組合。此外,對銀行不良資產組合的評估還要求會計人員要了解與資產評估、金融、資本和證券市場相關知識經驗和操作流程,自然也要控制自己的“動物精神”,不能盲目樂觀和悲觀,正確評判當前市場。
(二)引入資產評估的優(yōu)點
如前所述,公允價值的計量必須依靠資產評估的相關處理方法。借助資產評估方法,將上述公允價值屬性對資產組合的應用付諸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理,可以將其反映在銀行的會計報表之中,對資產組合價值變動的確認更加及時而有效,更加緊密的將收益和預期收益同市場價值聯(lián)系在一起,將該組合的前景直接與經濟事項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樣的處理方式更加接近經濟收益的定義,更加符合當代財務分析理念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宋艷敏.從資產評估角度探析公允價值.中國管理信息化[J].2013年7期.
[2]于永生.IASB“公允價值計量”討論稿及其啟示.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J].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