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教學內容: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9課高爾基《海燕》。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整體感知文意。
2.聯(lián)系語境,探究海燕形象。
3.結合背景,感悟象征內涵。
教學重點:反復朗讀,探究海燕形象。
教學難點:結合背景,感悟象征內涵。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自問世以來,便以其深刻的思想、銳利的鋒芒和激越的詩情贏得了讀者的喜愛,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海燕》,一起去感受凝結著作者敏銳藝術感悟力的“海燕”形象。
二.初讀文本,走近海燕
1.自由朗讀,讀順課文。
2.聽讀錄音,體會情感。
3.指名朗讀,感知文意(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
示例:暴風雨來臨之前,海燕在高傲地飛翔(說明:“高傲”一詞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達四次,是理解海燕形象的一個關鍵詞語,寫出了海燕藐視一切、勇敢無畏、自信樂觀的特點)。
三.精讀文本,探究海燕
學生跳讀課文,找出文中直接含有“高傲”一詞的語句,并結合上下文說說這些“高傲”分別有什么含義。(要求學生緊扣重要詞語以及修辭手法先作簡要賞析再明確含義,教師在關鍵處點撥并指導朗讀。)
比如:1.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關注1-3小節(jié))
補充一句:在這叫喊聲里,烏云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
賞析:第1句用“黑色的閃電”比喻海燕,寫出海燕矯健、勇猛的姿態(tài);“高傲地飛翔”中的“高傲”一詞,運用擬人手法,貶詞褒用,形容海燕藐視惡劣環(huán)境,充滿激情自信的特點。補充句則著重寫“聲音”,運用排比手法,從烏云的角度側面烘托出海燕的“叫喊聲”具有震懾敵膽的威力,突出海燕斗志昂揚的氣概和自信樂觀的精神。
明確:此處的高傲有藐視一切、勇敢自信的意思。
2.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關注4-6小節(jié))
明確:勇敢無畏之意。該部分中,作者描寫海鷗、海鴨、企鵝在暴風雨來臨之前驚恐萬狀的丑態(tài),從而反襯出海燕的勇敢無畏。
3.看吧,它飛舞著,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它在大笑,它又在號叫……它笑那些烏云,它因為歡樂而號叫!(關注7-11小節(jié))
補充一句:這個敏感的精靈,——它從雷聲的震怒里,早就聽出了困乏,它深信,烏云是遮不住太陽的,——是的,遮不住的!
賞析:第3句用“精靈”這一比喻補寫海燕的形象。在這里,海燕“飛舞”顯出其敏捷和勇猛;海燕“大笑”“號叫”,更顯示其在與烏云搏擊過程中的歡樂與豪情。補充句中“敏感的精靈”“從雷聲的震怒里,早就聽出了困乏”,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寫出了海燕的先知先覺,它具有高度的預見性和敏銳的洞察力;“烏云是遮不住太陽的,——是的,遮不住的!”則運用反復,表達了堅定不移的必勝信念。
明確:此處的高傲可理解為勇敢無畏,自信樂觀,具有先知先覺的能力。
4.——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地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P注12-15小節(jié))
明確:勇敢堅強、自信樂觀、富有獻身精神的意思。該部分中,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的姿態(tài)呼喚暴風雨的到來,是海燕的戰(zhàn)斗宣言,也是此詩的最強音,體現(xiàn)海燕英勇無畏的戰(zhàn)斗精神和樂觀自信的堅定信念。
小結:綜合以上的分析,文中的海燕是一個勇敢堅強、自信樂觀、具有先知先覺能力和富有獻身精神的戰(zhàn)斗者的形象。
四.深讀文本,感悟海燕
1.都說社會背景是文學作品誕生的搖籃,那么,《海燕》又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成的呢?
明確:這首散文詩寫于1901年,那時正是俄國第一次大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當時人民群眾的革命運動蓬勃興起,沙皇反動政府加強了對人民的鎮(zhèn)壓,正是革命與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時候。高爾基當時身在彼得堡,親身感受到了工人運動、學生運動的磅礴氣勢,目睹了沙皇政府鎮(zhèn)壓學生運動的殘暴罪行。為了熱情地歌頌無產階級革命先驅,揭露沙皇反動政府的丑惡嘴臉,就寫下了《海燕》這首散文詩。
2.了解了社會背景后,你覺得作者僅僅是在描繪暴風雨來臨之前的海燕嗎?如果不是,那么文中的海燕究竟代表了什么呢?
明確:不是。本文最重要的寫作特色是象征手法的運用。象征是根據(jù)事物之間的某種聯(lián)系,借助某一具體事物的形象(象征體),以表現(xiàn)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體)。它能夠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說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達出來。聯(lián)系社會背景,我們可以得知,文中的暴風雨應該象征大革命;海燕則象征從大革命中分離出來的一個支流——革命者。再結合上面對“高傲”一詞的探究,海燕在文中象征的正是那些勇敢堅強、自信樂觀、富有獻身精神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的形象。
3.學生配樂齊讀全文,體會課文的深刻內涵。
五.小結作業(yè)
作者運用象征手法,充滿激情地描繪了在暴風雨來臨之前英勇無畏,樂觀自信,富有獻身精神的海燕的形象。希望同學們也能直面生活的“暴風雨”,接受生活的挑戰(zhàn),做新時代的“海燕”!
其實,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既有溫煦的愛和陽光照耀,也有各種各樣“暴風雨”的考驗,面臨生活的“暴風雨”,你是如何做一只高傲的“海燕”的?寫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話,表明自己的想法。
設計說明:
《海燕》是一首著名的散文詩,過去筆者一直把教學重點放在分析結構和時代背景上。但總感覺講解過程中,學生梳理有難度,教師分析也稍嫌牽強。于是這次筆者進行了重新設計,并將教學重點處理為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探究海燕的形象。
我們知道,散文詩是介于散文與詩之間的一種文學體裁,它兼有散文的流暢自然和詩的含蓄凝煉。因此學習散文詩,讀是至關重要的。于是筆者設計了自由朗讀、音頻范讀、學生朗讀、全班齊讀等多種朗讀方式。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筆者主要采用關鍵詞教學法,以更濃地體現(xiàn)課堂的語文味,也更好地把握海燕這一形象。筆者抓住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高傲”這一關鍵詞,讓學生找出文中直接含有“高傲”一詞的語句,并結合上下文說說這些“高傲”分別有什么含義,并要求學生緊扣重要詞語以及修辭手法先作簡要賞析再明確含義。這樣,由海燕形象的探究帶動了修辭手法和寫作方法的賞析。
此外,《海燕》也是一篇運用象征手法的典型代表作。因此,筆者將教學的難點定位在對海燕精神的把握上。在設計過程中,筆者先向學生介紹本文的背景,讓學生對當時俄國的現(xiàn)狀有較直觀的認識,緊接著引導學生回顧象征手法。在這一步驟中,首先引導學生明白在這個象征系統(tǒng)中處于背景層次的“暴風雨”的象征義:俄國第一次大革命;然后引導學生理解從大革命中分離出來的一個支流“海燕”的象征義:革命者。通過逐層深入,學生較好地理解了文章的象征意義,同時對于作品的主題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建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