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紅蕾 賈淵雯 李曉萍
·短篇及個案報告·
子宮內膜癌合并子宮腺肌病1例
夏紅蕾賈淵雯李曉萍
子宮內膜癌合并子宮腺肌病臨床工作中不常見,子宮腺肌病患者有異常腹痛者,要首先排除子宮內膜癌,以免漏診。
子宮內膜癌;子宮腺肌??;雌激素
子宮內膜癌、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的發(fā)病都與體內雌激素異常有關。子宮內膜癌合并子宮腺肌病惡變,有時要與子宮內膜癌侵及肌層鑒別。子宮內膜癌合并子宮腺肌病的發(fā)病率較低,發(fā)病機制不清,需積累更多病例進一步研究。
1.1一般資料患者女,51歲,月經(jīng)量增多3年,于2015年4月29日入院,婦科檢查,宮口可見息肉樣贅生物。子宮增大,如孕3月大小。外院婦科B超:宮體大小約7.8 cm×7.3 cm×5.8cm,肌層回聲不均勻,子宮前壁探及約1.6 cm×1.3 cm的低回聲,子宮內膜厚約0.6cm,宮腔內探及大小約2.7 cm×1.5 cm的低回聲,左側附件區(qū)探及約3.9 cm×2.6 cm的無回聲區(qū)。入院診斷:子宮內膜病變①子宮內膜癌;②腺肌癥;③子宮內膜息肉。入院診刮病理診斷:子宮內膜復雜性不典型增生。2015年5月7日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下行陰式子宮切除術,術中冰凍診斷:子宮內膜癌。
1.2病理檢查不完整子宮一個,大小9 cm×8×cm× 4cm,內膜不規(guī)則增厚,最厚達1.3cm,肌層增厚,紋理粗。鏡下觀察:管狀腺體增生復雜,形成篩狀,迷宮樣結構,腺體間正常內膜間質消失,由增生的纖維組織取代(見圖1)。子宮內膜癌性腺體與子宮肌壁直接接觸,并以推壓方式侵入肌壁。深肌層遠離癌灶處見正常內膜腺體及間質(見圖2)。癌組織免疫組化染色:ER(+)、PR(+)、CA125(+)、P53(+)、Ki67(約80%),Vintim (+)。病理診斷:子宮內膜樣腺癌II級,侵及淺肌層;子宮腺肌病。
圖1 子宮內膜癌病灶
圖2 深肌層腺肌病病灶
臨床上子宮內膜癌合并子宮腺肌病的發(fā)病率,占子宮內膜癌的5.26%[1],其臨床表現(xiàn)與子宮內膜癌相似,其發(fā)病可能與雌激素影響相關,觀察發(fā)現(xiàn)子宮腺肌病異位組織腺上皮從增生到癌的變化,這種子宮內膜癌累及子宮腺肌病不影響子宮內膜癌預后,但需要與子宮內膜浸潤癌相鑒別。鑒別點為子宮腺肌病中發(fā)生癌變時,正常的或增生的腺體與癌性腺體混存,而子宮內膜癌浸潤肌層,必須看到子宮內膜病灶到子宮肌層病灶的延續(xù)性。劉宋宋[2]等通過對298例子宮內膜癌患者的研究表明,子宮內膜癌合并子宮肌瘤患者高危因素少,相對預后好,而子宮內膜癌合并子宮腺肌病病例數(shù)少,還要擴大病例進一步研究。本例術前診刮病理結果發(fā)現(xiàn),子宮內膜復雜不典型增生,術中冰凍診斷為子宮內膜癌,在子宮切除標本中發(fā)現(xiàn)子宮腺肌病。本例提示對有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經(jīng)量增多、異常腹痛的患者,行術前診刮及術后全面取材,可以減少漏診。
[1]夏雅仙,陳曉端,樓卓鑫,等.探討子宮內膜癌合并子宮腺肌病的臨床和病理特征—附13例病例報道[C].2004年第八次全國婦產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04.
[2]劉宋宋,張虹,楊超.子宮內膜癌合并子宮肌瘤或(和)子宮腺肌病臨床病例分析[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13,40(2):187-190.
B
1004-2725(2016)08-0633-02
蘭州市科技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4-1-59)
730030甘肅 蘭州,蘭州市婦幼保健院病理科
夏紅蕾,E-mail:xhl899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