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耿斌 劉興焱 何長安 紀春學 王 輝 張 恒
(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克山分院,克山 161606)
黑龍江省北部七縣市玉米大斑病菌小種鑒定
楊耿斌劉興焱何長安紀春學王輝張恒
(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克山分院,克山 161606)
玉米大斑病的發(fā)生流行常對玉米生產造成嚴重損失,而該病的發(fā)生與病原菌生理小種變異密切相關,新生理小種的出現(xiàn)往往導致生產上玉米品種抗性喪失。為此,在玉米主產地及時準確地調查該地區(qū)大斑病菌的小種變異,對指導抗病育種和抗病品種的生產推廣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從黑龍江省第三、第四積溫帶玉米產區(qū)的7個縣市中采集病害標樣,通過組織分離獲得了21個玉米大斑病菌菌株。經采用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種鑒別寄主接種鑒定,發(fā)現(xiàn)在上述區(qū)域內僅有13N 和23N 2個生理小種,小種構成較為簡單,并且以13N號小種為主。
玉米;大斑??;生理小種;鑒定
玉米大斑?。∟CLB,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是春播玉米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的葉片,嚴重發(fā)生時也侵染玉米的葉鞘和苞葉,在一般流行年份造成玉米減產20%左右。黑龍江省是玉米大斑病重發(fā)區(qū),該病害長期威脅著黑龍江省玉米的安全生產,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的多次大流行,對玉米生產帶來極大危害[1]。玉米大斑病的發(fā)生也會加重玉米莖腐病等病害的發(fā)生和危害,進一步影響玉米的產量和品質[2]。近年,玉米大斑病發(fā)生危害呈現(xiàn)明顯加重趨勢,尤其是在我國西南春玉米區(qū)和東北春玉米區(qū)已經給當?shù)赜衩咨a帶來嚴重損失[3],2012年以來在黑龍江省再度流行。
李春霞等[4]對黑龍江省多地采集的玉米大斑病葉標本100余份進行病菌分離鑒定,結果表明黑龍江中南部玉米產區(qū)優(yōu)勢小種為0號小種,另外還存在1號生理小種。紀偉波等[5]用常規(guī)鑒別寄主鑒定采自黑龍江省玉米主產區(qū)的48個大斑病菌菌株,鑒定出0、1、12、13、23N、123共6個生理小種,但以0號生理小種為主,其他小種有上升為優(yōu)勢小種的趨勢。在黑龍江北部地區(qū),隨著玉米生產的發(fā)展,大斑病也由輕趨重,逐漸成為重要的生產問題,亟需在生產中推廣抗病品種以控制大斑病的流行。因此,理清黑龍江省早熟玉米區(qū)大斑病菌生理小種的現(xiàn)狀及其分布情況,對指導該區(qū)域的抗病品種選育及品種合理推廣有著重要的意義。
1.1大斑病菌分離物來源2012年從黑龍江省早熟玉米區(qū)的7個縣市采集并分離病菌,并對采集地生產田大斑病發(fā)生情況進行調查,共獲得21份分離物(表1),純化后分離物保存至馬鈴薯葡萄糖瓊脂(PDA)培養(yǎng)基斜面試管中待用。
1.2供試鑒別寄主采用含有Ht1、Ht2、Ht3和HtN單抗性基因的一套鑒別寄主,分別為A619、A619Ht1、Pa91Ht2、Pa91Ht3、A632HtN,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王曉鳴研究員提供。鑒別寄主種子在25℃的種子發(fā)芽箱中催芽48h,將萌動后的種子播種于直徑30cm的花盆內,每盆播種5粒,待幼苗長至3葉時每盆保留3株,4葉期時分別接種待鑒定的病菌菌株。
1.3生理小種鑒定將純化后的大斑病菌接種在PDA培養(yǎng)基平板中,25℃下培養(yǎng)2周后再轉至高粱粒上培養(yǎng)2周,產孢后待用。接種前將每個菌株配置成濃度約為10萬個/mL孢子的接種液,加入數(shù)滴0.1%吐溫20,振蕩搖勻后接種。采用噴霧接種并將攜帶病菌孢子的高粱粒撒施在玉米心葉中,以保證接種效果。每個菌株接種5盆(15株),接種后的植株保濕24h,然后轉入正常管理。
在接種2周后進行葉片病斑反應類型調查。R反應型:初期病斑為褐色窄條形壞死斑或黃綠色水浸狀條斑,之后逐漸病斑中間變成褐色,邊緣多有黃色暈圈,病斑出現(xiàn)早,枯死慢,不產生孢子或很少產生孢子。S反應型:初期病斑為灰綠色水浸狀斑,后擴展為梭形大斑,中間明顯壞死,病斑呈灰褐色,邊緣無明顯暈圈,病斑出現(xiàn)晚,枯死快,圍繞病斑周圍有明顯的萎蔫區(qū),溫濕度適宜時會產生大量褐色霉層。
1.4病菌生理小種命名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種命名采用Thakurr等[6]提出的命名系統(tǒng),并參照劉國勝等[7]的新命名法。
表1 黑龍江省北部七縣市玉米大斑病病菌分離物采集地點
1.5玉米品種田間對大斑病抗性評價在9月上旬對田間玉米品種對大斑病的抗病性進行調查,參照表2的病級指標體系,結合全株葉片發(fā)病情況,進行玉米品種抗大斑病水平的評價。
表2 玉米品種抗大斑病病情級別劃分及評價標準
2.1大斑病病樣采集區(qū)玉米品種的田間抗病性表現(xiàn)2012年在采集玉米大斑病病葉的同時,對采集地生產田不同品種的大斑病發(fā)生情況進行調查。
表3 2012年大斑病采集地玉米品種對大斑病的田間抗病性
2012年共對7個縣(市)的玉米大斑病葉采集區(qū)的生產品種田間大斑病發(fā)生情況進行調查(表3),涉及9個品種,其中克山縣、訥河市、慶安縣玉米大斑病發(fā)生程度較輕,病情級別為1級;鶴崗市穗位下部葉片上有少量病斑,病斑占葉片面積<10%,穗位上部葉片只有零星病斑,病情級別為1~3級;鐵力市玉米大斑病的發(fā)生因品種的不同發(fā)病程度差別較大,其中綏玉7玉米大斑病發(fā)生較輕,在穗位以下葉片上只有零星病斑出現(xiàn),病斑占葉片面積<5%,病情級別為1級,而德美亞1號穗位上部有少量病斑,穗位下部葉片上有較多病斑,病斑占葉片面積的20%~30%,病情級別為5級;拜泉縣玉米大斑病發(fā)生程度較相臨的克山縣略重,不同玉米品種間發(fā)生也不盡相同,其中吉單519穗位下部葉片上有少量病斑出現(xiàn),病斑占葉片面積<10%,穗位上部葉片只有零星病斑,病情級別為1~3級,而鑫鑫1號玉米大斑病發(fā)生程度重于吉單519,不同地塊有一定差異,整體上病斑占葉片面積<30%,病情級別為3~5級;趙光農場玉米大斑病發(fā)生程度較重,穗位下部葉片或穗位上部葉片上有大量病斑,病斑相連,占葉片面積的31%~70%,病情級別達到7級。
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相同品種在不同區(qū)域大斑病發(fā)病程度也有很大差異,鑫鑫1號在慶安縣大斑病發(fā)病較輕,病情級別為1級,而在拜泉縣穗位下部葉片上較多病斑,病斑占葉片面積<30%,病情級別為3~5級;德美亞1號在鐵力市穗位上部葉片有少量病斑,穗位下部葉片上有較多病斑,病斑占葉片面積的20%~30%,病情級別為5級,而在趙光農場大斑病發(fā)生程度較重,穗位下部及穗位上部葉片上有大量病斑,病斑相連,占葉片面積的31%~70%,病情級別達到7級。
2.2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種鑒定及分布特征對2012年采自克山、訥河、慶安等7個縣市玉米大斑病病菌分離物進行生理小種鑒定,各分離物在鑒別寄主上反應型分為2類(表4)。在21個分離物中鑒別出2個生理小種,分別為13N和23N。13N號生理小種占測定分離物的66.7%,為優(yōu)勢小種。
表4 21個大斑病菌分離物在鑒別寄主上的反應及生理小種劃分
鑒定結果顯示,13N號生理小種分布于克山、拜泉、訥河、鐵力、趙光農場,而23N號生理小種主要分布于慶安和鶴崗,且拜泉有1個分離物。2個生理小種有較明顯的分布區(qū)域,其中地理位置偏北的地區(qū)(克山、拜泉、訥河、趙光農場)基本為13N小種流行區(qū),而在3個相對地理位置偏南的地方中,2個(慶安、鶴崗)為23N小種的流行區(qū)。
2.3小種毒性頻率分析生理小種測定結果表明,21株被測分離物對抗大斑病基因的毒性頻率在地區(qū)間存在差異。所有分離物對Ht3和HtN基因具有較強的致病性,毒性頻率為100%,表明這2個基因控制的對大斑病的抗病性在黑龍江北部地區(qū)無法有效利用;對Ht1抗性基因的毒性頻率居中,為66.7%;對Ht2抗性基因的毒性頻率最低,為33.3%,該抗性基因仍有較大的利用空間,但在慶安縣與鶴崗市是失效的。
根據(jù)對采自黑龍江省北部地區(qū)的21份玉米大斑病菌分離物生理小種的鑒定結果,黑龍江省北部地區(qū)玉米大斑病菌小種組成較為簡單,只存在2個生理小種,分別為13N和23N。13N號占測定菌株的66.7%。本試驗中13N號生理小種為黑龍江省北部的優(yōu)勢小種。21株被測菌株中,Ht3和HtN基因的抗性完全喪失,毒性頻率為100%,對Ht1基因毒性頻率居中,而Ht2基因的抗性仍有發(fā)揮較大作用的空間。
我國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開展于20世紀70年代。白金愷等[8]對我國21個玉米產區(qū)的玉米大斑病病菌樣本進行分析鑒定,結果只存在0號生理小種,表明我國70年代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種比較單一。隨后,高金欣等[2]對采自于遼寧、吉林、黑龍江省28個玉米產區(qū)的玉米大斑病菌樣本進行生理小種鑒定,共鑒定出0、1、2、3、N、12、13、1N、2N、123、12N和123N號12個生理小種,說明玉米大斑病的發(fā)生隨著時間的增加生理小種組成趨于多元化。
石鳳梅等[9]對黑龍江省45份玉米大斑病病菌菌株的生理小種進行鑒定,鑒定出6個生理小種,其中也包含23N號生理小種,說明黑龍江省玉米大斑病的小種分化也是隨著年代的增加趨于復雜。本工作中新鑒定出13N號生理小種,而且成為采樣區(qū)域的優(yōu)勢小種,說明黑龍江省玉米大斑病的小種分化一直在演變中。黑龍江北部區(qū)域玉米大規(guī)模種植的歷史較短,因此,大斑病也呈現(xiàn)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漸加重的趨勢,因此不能掉以輕心,要及時了解病菌的變異動態(tài)和品種田間抗病性的變化,合理使用抗大斑病品種,避免大斑病的暴發(fā)流行。
[1]孫德全,李綏艷,林紅,等.黑龍江省玉米主要病害發(fā)生原因分析及抗病育種對策.作物雜志,2009(2):90-93
[2]高金欣,呂淑霞,高增貴,等.東北地區(qū)2009年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種鑒定與動態(tài)分析.玉米科學,2011,19(3):138-140
[3]王曉鳴,晉齊鳴,石潔,等.玉米病害發(fā)生現(xiàn)狀與推廣品種抗性對未來病害發(fā)展的影響.植物病理學報,2006,36(1):1-11
[4]李春霞,蘇俊,龔士深,等.黑龍江省中南部地區(qū)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種變異的研究.玉米科學,2003,11(4):80-81
[5]紀偉波,何海軍,趙松濤,等.黑龍江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玉米科學,2010,18(1):128-130
[6] Thakurr P,Leonard K J,Jonksr K.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race of Exserohilum turcicum virulent on corn with resistance gene HtN.Plant Disease,1989,73:151-155
[7]劉國勝,董金皋,鄧福友.中國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及新命名法的初步研究.植物病理學報,1996,26(4):305-310
[8]白金愷,潘順法,姜晶春.玉米病害的病菌變異與抗病品種選育.玉米科學,1994,2(1):67-72
[9]石鳳梅,馬立功.黑龍江省玉米大斑病菌小種生理分化的研究.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13(2):63-65
現(xiàn)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CARS-02-42)
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