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光才
或許,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如中國,從小學起就如此重視理想教育。每個成年人大概都會影影綽綽地記得,曾經寫過的諸如以“我的理想”為題的作文。將來我長大了,要做科學家、數(shù)學家、作家、軍人、警察、老師、醫(yī)生、企業(yè)家,如此等等,幾乎成為一代代中國學生千篇一律的標準化表述。在所有職業(yè)選項中,倘若有人提及木匠、鐵匠、裁縫、修表匠、車工等,即便不被恥笑,恐怕也會因為其“格調低下”而被歸于無大志向、缺乏理想之輩。
遠的不說,至少最近30多年來,在我們的社會與文化中,匠人與農民一樣,幾乎成為地位卑微的象征。而與此相映襯的則是:匠心的培育始終是整個教育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無匠人之志,無匠心獨運之巧,或許并沒有影響我們在短短20多年中邁入世界工廠和制造業(yè)大國的步伐,然而,或許我們又不得不認清的一個現(xiàn)實是:相對于歐美發(fā)達國家,盡管不乏部分中國制造有價廉物美之名,但是真正能夠為國際以及國人所認可的品牌還實在難盡如人意。
中國制造能否真正獲得國際認可,其根本還在于我們能否形成從設計、技術、材料到工藝全過程的綜合優(yōu)勢,打造出精良的上乘之作。產品設計和技術與材料的開發(fā)源自人的理念,即表現(xiàn)為人的創(chuàng)造潛能,而工藝的精良則在于人所具備的巧奪天工的技藝,此二者即為匠心,也不妨稱之為工匠精神。在如今以及未來國際競爭空前激烈的背景中,我們是否能夠擁有匠心獨運的大批高水平人才以及技藝超群的匠人,已經不僅關聯(lián)到中國制造的國際地位,更關聯(lián)到中國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乃至國運興衰。
匠心是匠人的特質,但又并不為匠人所獨有,它意味著構思之巧妙、獨特和對精致的執(zhí)著堅守。這種特質或許多少與天賦相關,但更多源于后天的化育。在學校教育尚不發(fā)達的古時中國,“匠”往往展現(xiàn)為一種絕門技藝,多為手把手的家傳與師承。工業(yè)化時代開啟之后,反而因為學校代替了家庭的啟蒙,甚至知識取代了技能與手藝,故真正的匠人日益罕見,匠心或者說匠人精神也漸顯淡薄。然而,如果我們稍微關注一下部分具有持久經濟活力的發(fā)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瑞士和丹麥等的學校教育,或許我們會頓然驚覺:其實匠心化育本身,在這些國家還依舊是其現(xiàn)代學校教育最不可或缺的有機構成部分。
與中國一樣,沒有哪個國家不重視基本的讀寫算技能。但有所不同的是,這些國家從小學到初中,除了開設音樂、繪畫、文學等藝術課程為設計提供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支撐之外,大量的活動性課程特別是手工制作與自由設計課程貫穿始終。從為我們所不屑的插花、陶藝、木工、編織、飼養(yǎng),到看起來有些高大上的科學試驗、產品或項目綜合設計、航模、機器人制作等,各種基于動手實踐的創(chuàng)意教育活動與項目,花樣繁多。而最值得我們去深思的是,所有這些活動并非正式課程的補充,更不是學術科目教學之外的調劑與花邊,而是學校日常教育與生活的基本構成部分,甚至作為學術科目教學的底色。及至高中與大學階段,基于理論、應用與實用技術問題取向的探究活動也頗為盛行。
在這些國家,如果說小學和初中階段,更傾向于“做中學”,那么高中與大學階段則更趨向于“學中做”。做中學,不僅培育了學生的匠心與匠人能力,而且促成了其對書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體現(xiàn)了生活實踐與課程知識間的融會與貫通;而學中做,則是以理論、知識和技術為媒介,通過動手實踐去擺脫經驗層面的困惑,解決現(xiàn)實中的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具備一種更高層次的匠人精神與能力。而且,匠心還是各類工程師乃至科學家所應必備的品質。即使對某些理論科學家而言,沒有精巧的構思、嚴謹?shù)穆肪€設計、乃至特定的實驗技術(儀器)研發(fā)設想,其理論的證實與證偽也難以實現(xiàn)。
中國人關于學用結合與手腦并用的說法,由來已久。但是,古時因為視技術為雕蟲小技,故而歷來有匠人為人所輕的流弊。如今,學理學工頗受上下青睞,似乎帶有尚技重能取向,然而倘若予以理性審視,不難發(fā)現(xiàn)其表里并不如一。中小學生疲于應試教育訓練,理科文科都依然帶有死記硬背的紙上談兵意味。甚至在高等教育階段,基于問題解決的探究性實踐與學習也遠未形成風尚。教為主、學為次,研與做則邊緣化,大抵反映了目前本科教育的現(xiàn)實。而各個層次的職業(yè)教育作為收留落敗者集中營的說法,雖有些言過其實,卻無人能否認其觀念在社會中之根深蒂固,這進一步佐證了如今我們的社會與教育漠視匠心鄙薄匠人的現(xiàn)實。
理論上,在一個規(guī)范的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中,如果是真正有絕技在身的匠人,市場終歸會給予其認可,人們的觀念也終究會發(fā)生相應的轉變。但是,在如今先進制造業(yè)關乎國運興衰的情勢下,我國教育的改革似乎已經沒有太多等待的時間與空間,如果不全面轉變教育教師觀念,在批判性地審視和揚棄重知傳統(tǒng)的同時,于整個教育體系中全面貫穿以實踐、動手和探究為取向的匠心培育,我們很可能將不僅面臨著技不如人的困境,而且還將面臨因為產業(yè)升級、高學歷人員就業(yè)不足而引起社會動蕩的風險。
匠心化育的目的絕不僅僅在于塑造一批追求超卓的中國匠人,更在于造就一大批富有創(chuàng)意、善于巧思、更好踐行、執(zhí)著如一、勤懇敬業(yè)的各個層次各個行業(yè)的技工、設計師、工藝師、工程師、科學家和創(chuàng)業(yè)者。
回到開篇,其實,高調的教育理想還真未必一定有理想的結果。腳踏實地、樸實無華的低調追求,或許反而更有可能碩果累累。倡言在“做中學”和在“學中做”的匠心化育,雖沒有如虹的氣勢和高遠的格調,但是它講求把每一件事情認認真真、實實在在地做細、做好、做實,甚至做到極致。有如此樸實的精神,其實就是教育要讓人學會做事的本真,它雖不起眼,也不新鮮,在我看來卻依舊是當下中國人所應具備的核心素養(yǎng)與技能。與學會做人一樣,這難道不正是我們當下大國教育的痛點和最柔弱之處?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