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清
認為公司每個月擅自從自己工資款中扣除1元募捐款,徐先生在離職后將原單位告上法庭,要求返還6元募捐款。據悉,由于被告公司未能舉證證明扣款行為經過徐先生本人同意,北京通州法院判決需返還6元。(9月5日《北京晨報》)
對于徐先生來說,將原單位告上法庭并不是為了利益博弈,而是為了“說理”——6元募捐款雖然微乎其微,但背離了程序正義的強制募捐,卻損傷了員工的正當權利。公益事業(yè)有助于給弱勢群體帶去更多的光亮和溫暖。然而,目的正義并不意味著程序正義,那種“只講結果卻不講過程”的陳舊觀念,讓強制募捐找到了生存空間。每月扣掉員工1元募捐款,盡管降低了募捐的成本、提升了募捐的效率,卻對員工的合法權益進行了變相的剝奪。
“6元募捐款”背離了自愿原則,在本質上是缺乏“異質思維”的產物。首先,由于受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個體經驗等方面的影響,人們對公益事業(yè)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經濟承受能力也不同。 其次,即使同意募捐,是否所有的員工都贊成在工資卡中統(tǒng)一劃扣這一方式?這種“一刀切”的做法,不可避免會和員工差異化、個性化的利益訴求發(fā)生摩擦和碰撞。
面對每月扣除1元募捐款,不少人會對此進行選擇性忽略乃至漠視。畢竟,這樣的不合理扣款,沒有從根本上影響員工的生存生態(tài)。這位“較真”的離職員工,并沒有因為“6元募捐款”的微不足道而選擇了權利讓渡,而是拿起法律的武器來捍衛(wèi)“應該的”“應得的”。這種尊重法律、認同法律并且善于運用法律來維權的做法,無疑值得點贊。
一個成熟的社會,既要培養(yǎng)公眾“有話好好說”的法制觀念,也要塑造一個“有地方說理”的法治環(huán)境。當法律“找得到”“用得上”,尊重法律、敬畏法律便會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的轉型,保障社會良性運行和協(xié)調發(fā)展的基礎逐漸從人情轉向規(guī)則與契約。當規(guī)則意識和契約精神深入人心,類似“6元募捐款”的權利越位和角色失范就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