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英霞 牛小偉
內(nèi)容摘要:徐凝現(xiàn)存詩96首,可以歸納出24個韻部,與王力先生關于隋到中唐音系特點的考證基本吻合,符合這一時期的整體詩壇風貌。同時也有自己的用韻習慣:用韻有通押現(xiàn)象、好用寬韻,從韻腳字的選擇上,也可以看出其平易雅正的詩歌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對徐凝詩用韻進行全面考察,對于研究中唐詩人的用韻特點,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徐凝 詩歌 用韻
徐凝,睦州分水人,生卒年不詳,《新唐書》、《舊唐書》皆無傳。其《自鄂渚至河南將歸江外留辭侍郎》[1]:“一生所遇唯元白,天下無人重布衣。欲別朱門淚先盡,白頭游子白身歸。”與白居易、元稹等人交往甚密,有相當數(shù)量的唱和詩,元白二人對徐凝頗為推崇。其一生不仕,布衣而終。徐凝“多吟絕句”,共有詩歌96首,全為近體,無一例古體,其中五絕17首,七絕78首,七律1首。絕句占徐詩總數(shù)的99%,其中又以七絕為主,占總數(shù)的82%。詩歌內(nèi)容多為摹體狀物、山水題詠和寄贈酬唱。
本文以中華書局出版的《全唐詩》為主要參考,《全唐詩》收徐凝詩一卷,共91題101首①,其中有五首[2]為他人所作:《正月十五夜呈幕中諸公》當為元稹所作,《宿冽上人房》、《送馬向入蜀》、《送李補闕歸朝》、《送日本使還》為徐嶷所作,《全唐詩》誤收入徐凝名下。所以本文僅以徐凝96首作為考察對象,對其用韻進行窮盡式探究。分析并歸納其用韻特點,以期對中唐詩人的用韻情況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徐凝詩用韻歸納:
通過對韻部的歸納系聯(lián),并對照王力先生劃分的隋到中唐的50韻部[3],將徐凝詩用韻情況歸納為24個韻部,具體韻部分析如下:
(一)陰聲韻
1.模部:模韻
模韻:鴣(1)②
2.魚部:魚韻
魚韻:疏(1)、魚(1)、書(1)、初(1)、梳(1)、女(1)、語(1)
徐凝詩魚部押韻共3次,魚韻獨用2次,借模韻1次。魚獨用,符合隋到中唐韻部的用韻規(guī)則。
3.侯部:侯、尤、有韻
侯韻:頭(3)、樓(2)
尤韻:愁(4)、州(1)、秋(4)、休(3)、?。?)、丘(1)、眸(1)、流(1)、游(3)、舟(1)
有韻:否(1)、柳(1)
徐凝詩侯部押韻共11次。尤韻獨用6次,有韻獨用1次;尤侯同用4次。尤侯同用,符合《廣韻》[3]的用韻規(guī)則。
4.歌部:歌韻
歌韻:歌(1)、何(1)
徐凝詩歌部押韻1次,歌韻獨用1次。
5.豪部:豪韻
豪韻:袍(1)、騷(1)、刀(1)、道(1)、草(1)、老(1)
徐凝詩豪部押韻2次,豪韻獨用2次。唐詩中豪韻往往獨用。
6.咍部:咍、灰韻
咍韻:栽(1)、開(4)、來(8)、臺(1)、胎(1)、在(1)
灰韻:徊(1)、回(4)、嵬(1)
徐凝詩咍部押韻9次,咍獨用4次,咍灰同用5次。咍灰同用,體現(xiàn)了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用韻的分合。
7.麻部:麻、馬韻
麻韻:花(6)、家(1)、紗(1)、霞(2)、奢(1)、斜(3)、華(1)、也(1)
馬韻:下(1)、馬(1)
徐凝詩麻部押韻7次,麻韻獨用6次,馬韻獨用1次。魏晉南北朝時代,歌麻同屬一部,到了隋唐時代,分化為歌麻兩部?!疤拼娙擞寐轫崳浑s歌戈韻字?!盵3]徐凝詩的用韻,符合這一規(guī)律。
8.宵部:宵、蕭韻
宵韻:遙(2)、橋(2)
蕭韻:蕭(1)、條(1)、寥(1)
徐凝詩宵部押韻3次,宵韻獨用1次,宵蕭同用2次。
9.祭部:齊韻
齊韻:西(1)、鞮(1)、棲(1)、溪(1)、堤(1)、泥(1)
徐凝詩祭部押3次,齊韻獨用3次。
10.微部:微韻
微韻:衣(1)、歸(1)、飛(1)、?。?)
徐凝詩微部押韻2次,微韻獨用2次。微獨用,不雜脂之韻,也是符合隋唐用韻的實際的。
11.脂部:支、脂、之韻
支韻:吹(2)、陂(2)、枝(3)、施(1)、兒(1)
脂韻:水(1)、私(1)、眉(1)、地(1)
之韻:欺(1)、祠(1)、里(2)、芝(1)、絲(1)、似(1)、時(2)、寺(1)
徐凝詩脂部押韻9次,支韻獨用1次,支脂同用1次,支之同用4次,之支脂同用1次,之韻獨用1次,之脂同用1次。中唐時期,支脂之合流。脂之合流較早,南北朝已經(jīng)出現(xiàn);支與脂之合流則較晚,支脂之同用,符合隋唐用韻的實際情況。
(二)陽聲韻
1.冬部:鍾韻
鍾韻:綠(1)、足(1)、松(1)、重(1)、促(1)
徐凝詩冬部押韻1次,鍾韻獨用1次。
2.東部:東韻
東韻:風(3)、空(1)、覆(1)、同(2)、東(1)、動(1)、紅(2)
徐凝詩東部押韻5次,東韻獨用3次,東鍾同用2次。東獨用,符合隋到中堂的用韻規(guī)則,到了晚唐,東韻與冬鍾韻合流。
3.陽部:唐、陽韻
唐韻:蒼(1)、漠(1)、?。?)、落(1)
陽韻:霜(2)、陽(1)、長(1)、央(1)、檣(1)、裳(1)、傷(1)、娘(1)
徐凝詩陽部押韻5次,陽韻獨用3次,唐韻獨用1次,陽唐同用1次。陽唐同用,符合隋到中唐用韻的實際情況。
4.寒部:寒、桓韻
寒韻:丹(1)、安(2)、看(2)、殘(2)、難(2)、岸(1)
桓韻:漫(1)、般(1)
徐凝詩寒部押韻5次,寒韻獨用3次,寒桓同用2次。寒桓同用也是隋唐官韻的的一個鮮明特點。
5.刪部:刪、山韻
刪韻:頑(1)
山韻:山(1)
徐凝詩刪部押韻1次,刪山同用1次。刪山同用是隋唐用韻區(qū)別于魏晉南北朝用韻的一個發(fā)展。
6.庚部:庚、耕韻
庚韻:行(3)、生(2)、明(3)、笙(1)、白(1)
耕韻:莖(1)
清韻:聲(5)、清(3)、嶺(1)、名(3)、輕(2)、性(1)
徐凝詩庚部押韻9次,清韻獨用1次,清庚同用7次,庚耕清同用1次。庚耕清同用也是隋唐用韻的一種常見現(xiàn)象。
7.元部:元韻
元韻:晚(1)
元韻無獨用。
8.仙部:仙、先韻
仙韻:船(1)、筌(1)、仙(1)、圓(1)、鮮(1)、轉(1)、軟(1)、傳(1)
先韻:前(2)、煙(2)、眠(4)、年(3)、弦(1)、邊(1)
徐凝詩仙部押韻8次,先韻獨用3次;仙韻獨用1次,先仙同用3次,元仙同用1次。
9..蒸部:蒸韻
10.蒸韻:直(1)、息(1)、色(1)
徐凝詩蒸部押韻1次,蒸韻獨用1次。
10.文部:文韻
文韻:云(2)、聞(2)
徐凝詩云部押韻2次,云韻獨用2次。
11.青部:青韻
青韻:玲(1)、星(1)、苓(1)、青(1)
徐凝詩青部押韻2次,青韻獨用1次,借庚韻1次。青獨用,符合隋唐用韻的實際情況。
12.真部:真、諄韻
真韻:人(5)、新(1)、塵(1)、身(1)
諄韻:春(3)
徐凝詩真部押韻5次,真韻獨用2次,真諄同用3次。
13.侵部:侵韻
侵韻:深(2)、琴(1)、今(1)、尋(1)
徐凝是侵部押韻2次,侵韻獨用2次。魏晉南北朝時期侵韻已經(jīng)獨用,到了隋唐,沒有發(fā)生變化。
二.徐凝詩歌用韻分析
(一)徐凝作詩基本按照隋到中唐的作詩用韻規(guī)則
徐凝96首詩歌當中,有91次押官韻,5次通押,官韻符合率約占94.8%。其中陰聲韻中,魚獨用、尤侯同用、豪獨用、咍灰同用、麻獨用、宵蕭同用、齊獨用、微獨用、之支脂同用;陽聲韻中,東獨用、陽唐同用、寒桓同用、刪山同用、庚耕清同用、先仙同用、青獨用、真諄同用、侵獨用,這些都是中唐官韻在徐凝詩歌用韻中體現(xiàn)出來。
(二)徐凝用韻通押現(xiàn)象
在徐凝詩中主要有四例:①魚模同用:《廣韻》:魚獨用,虞模同用。在徐凝的詩歌中,魚模同用一次(《山鷓鴣詞》鴣女語),在杜甫等人的詩中,也大量出現(xiàn)魚模同用現(xiàn)象,到了晚唐魚模合部。徐凝詩韻中,魚模同用是當時語音實際的反映;②東鍾同用:《廣韻》:東獨用,冬鍾同用。魏晉南北朝用韻中,東鍾同用很少,初唐同用現(xiàn)象較多,到了中唐皎然、張藉等人的詩歌中也大量出現(xiàn)東鍾同用現(xiàn)象,徐凝詩歌中東鍾同用兩次(《觀浙江濤》綠覆足、《夸紅槿》促紅風),與《廣韻》不同,但反映了當時語音應用的實際狀況;③元仙同用:《廣韻》:元魂痕同用,先仙同用。徐凝詩歌中元仙同用一次(《鄭女出參丈人詞》轉晚軟),“隋——中唐的元部到晚唐分化了。元韻轉入了元仙,與先仙合并?!盵6]徐凝元仙同用,表明當時的用韻習慣及向晚唐過渡的階段性特征;④青庚同用(《柬白丈人》白苓青):《廣韻》:庚耕清同用,青獨用。王力先生認為,魏晉南北朝期耕部分化為庚青兩部,二三等屬庚部,四等屬青部,到了晚唐合并為一部。徐凝詩歌符合當時語音應用的實際情況,表現(xiàn)了韻部在不同時期的分合和轉移,也說明了《廣韻》存在保守性和滯后性特點。
(三)從韻部的使用頻率上可以看出作詩喜用寬韻好自由
近體詩有嚴格的用韻要求,一韻到底,各韻包含的字數(shù)不一致,因此就有了寬窄韻的區(qū)別。王力先生按照用韻的寬窄程度,將唐代平水韻分為“寬、中、窄、險”四類[4]。從韻的寬窄上來看,徐凝詩共用寬韻:支9次、先13次、陽9次、庚10次、尤20次、東11次、真8次,中韻:元1次、寒10次、魚7次、蕭3次、侵5次、灰6次、齊6次、歌2次、麻16次、豪6次,窄韻:微4次、文4次、刪1次、青4次、蒸3次,沒有用到險韻。其中,寬韻約占50.6%,其次為中韻,約占39.2%,窄韻僅占10.2%。從寬窄韻的使用頻率看,詩歌用韻好用寬中韻,表現(xiàn)出很強的自由性。
(四)在韻腳字的選擇上體現(xiàn)其詩歌藝術特色
韻腳字多采用常見字,少用生僻字,對某些字多次重復使用。其中“游”、“花”、“春”、“風”、“人”、“愁”、“秋”等字用的頻率較高,其詩歌內(nèi)容多為寫景詠物、寄贈唱和之詩。楊慎《升庵詩話》卷七評其詩云:“徐凝詩多淺俗”。《唐詩紀事》引潘若沖在《郡閣雅淡》中稱其詩“樸略稚魯”[5],從韻腳字的選擇上一定程度也反映了徐凝詩平素雅正的藝術特色。
三.結語
徐凝詩歌共96首,全為近體詩,且都以平聲入韻,其中陰聲韻11部,陽聲韻13部,官韻符合率高達94.8%。一方面體現(xiàn)了中唐詩壇古體衰微,近體興盛的詩歌風貌,另一方面說明徐凝作詩嚴守唐功令,符合中唐的官韻規(guī)則。作為中唐詩人,既體現(xiàn)了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的用韻變化,同時也具有向晚唐過渡的階段性行特征,是研究中唐詩壇用韻情況的有力證明。
參考文獻
[1]王全.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陳尚君.徐凝、徐嶷詩甄辨[J].中華文史論叢,2008,02:70.
[3]王力.漢語語音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213,265.
[4]王力.漢語詩律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324.
[5]計有功.唐詩紀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
注 釋
①《全唐詩》另外收錄了徐凝殘詩四句。
②韻腳字后的數(shù)字表示該字在徐凝詩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
(作者介紹:季英霞,廣西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獻;牛小偉,廣西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