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穎
在小學的第二學段,學生的閱讀能力起著很重要的銜接作用,為學生進入更高一級的閱讀學習做準備。因此,提高第二學段學生的閱讀能力尤為重要。但是,在實際的第二學段的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著重結果輕過程、重訓練輕能力等問題,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受到了制約。因此,教師應抓住第二學段這個關鍵期,運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讓學生逐漸走進深度閱讀。
在教學中,我嚴格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合理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注重閱讀方法的訓練,激發(fā)學生興趣,逐步提高學生閱讀水平。
學生“學路”與教師“教路”和諧并進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一般要經(jīng)歷循文、明象、體情、悟道的過程,即感知語言文字,再現(xiàn)事物表象,進入課文意境,體會作者思想感情,了解寫作意圖和方法。遵循這一認知規(guī)律,依據(jù)課程標準中“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等理念,教師可以理順課堂教學,達成學生“學路”與教師“教路”的和諧并進。
例如,要讓學生擁有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觸事物”——邊讀邊想,圈畫批注,借助課文所描寫的具體事物、事件、現(xiàn)象,弄清課文寫了些什么,初步把文字形式與具體事物(即文章內(nèi)容)結合起來,這一點在教學中應作為重點展開。然后,引導學生“入畫面”——從全文出發(fā),以表述課文的整體畫面為中心,弄清課文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重點寫什么,從而對課文形成更清晰的表象聯(lián)系,再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初讀的印象和感受,從對教材的直觀印象走向初步的概括。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預習習慣和能力的培養(yǎng),明確預習任務,滲透預習方法,以指導、幫扶、檢查等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閱讀由淺入深
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一般包括是何、為何、如何、若何,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假如在一個特定的情況下會如何四個層次。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合理安排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閱讀,逐漸培養(yǎng)學生自覺閱讀的意識。
例如,學生在學習課文《荷花》時,第四、五自然段寫出了荷花的美,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進一步體會荷花的美。教師的問題可以這樣設計:1.你會想象自己是哪一朵荷花?2.如果你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你會看到、聽到、想到些什么?3.你從哪些詞句中能體會出白荷花很美?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通過朗讀、交流體會荷花的神奇和美妙,在匯報環(huán)節(jié)各抒己見,爭相發(fā)言。這樣,教師通過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感悟荷花的純潔和美麗,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問題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會到作者對荷花的感情。
在聯(lián)系生活的基礎上注重閱讀方法的訓練
在字里行間形成解釋。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詞句是理解詞語和句子意思最重要的手段,而聯(lián)系生活則是理解詞語和句子意思的基礎。在閱讀中實現(xiàn)生活積累,實現(xiàn)相似匹配,學用結合,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覺閱讀的習慣。
著眼表達悟文字。抓好“默讀”,培養(yǎng)學生潛心會文、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給學生留出足夠的讀書時間。抓好“積累優(yōu)美詞句段”的學習,課后的讀寫詞語訓練要落在實處,讓學生養(yǎng)成閱讀摘記的好習慣。
重視自然段的訓練。在《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我利用課文句群種類多、結構典型的有利條件,進行句群結構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其特征,掌握由句子到句群、再到段落的組合規(guī)律,明確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這樣,學生閱讀時能利用句群判斷,理清文章脈絡,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并在閱讀與習作中建立恰當?shù)穆?lián)系。
對小學生來說,閱讀不是一種外在的壓迫,也不是內(nèi)在的功利需求,而是豐富生命色彩的必然過程。抓好小學第二學段這個關鍵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閱讀逐步走向深入,是非常有必要、有意義的。
編輯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