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植榮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是歷史上所發(fā)生的最嚴重的核事故之一,今年是事故發(fā)生30周年,由此,核電安全問題再次引起世界的關注,要不要發(fā)展核電成了各國朝野爭論的焦點。
2016年4月26日,聯(lián)合國大會日舉行全會,紀念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fā)生30周年。與此同時,國際原子能機構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等聯(lián)合國機構也紛紛為此發(fā)表媒體通告,告誡人們需汲取切爾諾貝利核災難所帶來的經驗和教訓。
今年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30周年,多國舉行了紀念活動,悼念核電事故遇難者
潘基文秘書長在聯(lián)大為紀念切爾諾貝利核事故30周年舉行的全會上所發(fā)表的致辭中表示,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造成了嚴重的人道、環(huán)境、社會和經濟后果,至今整個世界仍在感受這一災難所帶來的影響。
1986年4月26日,當時隸屬于蘇聯(lián)的烏克蘭切爾諾貝利一座核電廠的第4號反應爐發(fā)生爆炸,核災死亡人數(shù)至今仍有爭議。核災發(fā)生后,核電廠四座反應爐的其中三座持續(xù)發(fā)電,制造核廢料達16年。另有200公噸鈾仍留在受損的4號反應爐內,這讓外界擔心,如果覆蓋受損反應爐的老舊水泥結構崩壞,可能發(fā)生更多輻射外泄。
2011年3月13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在大地震和海嘯中受損爆炸,大量輻射物質泄漏,事故嚴重程度達到最高的7級。由此,核電安全問題再次引起世界的關注,要不要發(fā)展核電成了各國朝野爭論的焦點。
核電之所以從產生以來一直受到不少人的反對,主要是因為它的安全性。萬一發(fā)生事故造成泄漏,其危害范圍廣,幾乎是全球性的,而且危害時間長,要持續(xù)幾十年甚至幾百年。
從1957年9月29日前蘇聯(lián)烏拉爾山中的核廢料倉庫發(fā)生爆炸,到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全世界共發(fā)生了16起公開記載的嚴重性核事故。其中,最嚴重的要數(shù)前蘇聯(lián)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50萬人搶險和清除核污染,疏散34萬居民,27萬人因核泄漏患上癌癥,其中9.3萬人死亡。專家稱,要清除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后遺癥”需要800年。
在切爾諾貝利核事故25周年紀念日,世界多地舉行了反核示威活動,僅法國和德國就有14萬人在各大核電設施附近舉行了紀念活動,悼念核電事故遇難者,呼吁政府關閉核電站。
許多反核人士表示,像日本、法國核技術這么發(fā)達的國家,都照樣發(fā)生核事故,這足以證明核電站在設計建造過程中,不可能把所有潛在的危險都考慮到。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后,截止到2011年底,日本54座反應堆已關閉了48座。德國、瑞士等已擁有核電的國家宣布“棄核”計劃。意大利政府關于重啟核電的方案也在全民公投中被否決。世界各地反核抗議示威不斷,核電落個“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地步。
世界觀察研究所報告顯示,2011年全球核能發(fā)電量下降了2.4%。對核電在全球能源總發(fā)電量中的比例下降,該所主席羅伯特·恩格爾曼表示:“雖然業(yè)內仍然大肆鼓動核復興,但目前現(xiàn)狀仍然不甚樂觀?!?/p>
過去一直認為核電比化石 (煤、石油等)發(fā)電要便宜,這只考慮了燃料因素。由于核電站的建造費用高昂,其設計壽命一般為30~40年,雖然核燃料的消耗相對化石燃料便宜,但如果把建造成本攤進去,也說不上便宜。
即使核電比其他能源發(fā)電便宜,但核電站一旦發(fā)生事故,其危害是災難性的,一次核事故就把核電過去幾十年帶來的收益給抵消了。
根據(jù)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的核事故處理日程,福島第一核電站燃料回收作業(yè)需要20~25年,核設施解體需要30~40年,投入至少3萬人從事清除核污染工作,需要1萬億日元的資金。這次核事故迫使核電站方圓20公里內約9萬居民離開家園。
由此,日本政府決定,要求國內12家擁有核電站的電力公司等企業(yè)從2012年度起每年支付總計1500億日元(約合124億元人民幣),用于福島核電站事故的賠償。此前設想的費用為每年1000億日元。由于社會上要求順利支付賠償金的呼聲高漲,政府便大幅提高了費用額度。
2012年1月3日,法國核安全局發(fā)布核安全評估報告稱,為加強法國核電的運營安全,需要投入數(shù)百億歐元的資金對現(xiàn)有核電站進行維護。
另外,世界鈾的儲量為630萬噸 (含高成本開發(fā)鈾礦),目前每年核電需要消耗鈾燃料81633噸,地球上的鈾礦最多可供開采80年,鈾燃料與化石燃料一樣,是不可再生能源,也有枯竭的一天,核電不是最終解決能源問題的出路。
核電是否一定比化石燃料潔凈,這個問題目前仍不好下定論。因為核原料的生產過程以及儲存、運輸都會造成輻射污染,尤其是核電站排出的核廢料更是“燙手山芋”,不管放到哪里,都會遭到民眾的抗議。目前,有23個國家可以處置低中輻射核廢料,只有芬蘭、加拿大和美國建立了高輻射核廢料處置點。
核廢料的處理一直遭到社會各界的詬病。2009年法國拍攝了一部片名為 《垃圾:核夢魘》的紀錄片,通過對法國電力公司放置在俄羅斯一批核廢料的處理過程,讓人們了解核廢料是如何處置的,以及處置過程中的污染及其他各種風險。
2011年11月23日,一輛從法國核廢料回收廠駛出的載有11個核廢料罐的列車駛往德國下薩克森州的丹嫩貝格,沿途遭到來自德國、法國等歐洲各地和日本福島縣反核運動者的抗議??棺h者在運輸核廢料列車經過的鐵軌上安營扎寨,有人甚至把自己鎖在鐵軌上,阻止列車通過,抗議核廢料在運輸過程中對沿途居民和環(huán)境造成的潛在威脅。德國出動2萬名警察為這列“核列車”“保駕護航”,與抗議者發(fā)生暴力沖突,造成10余名警察受傷,兩輛警車被燒毀。列車行駛100多個小時才到達目的地,創(chuàng)下了列車行駛“史上最慢紀錄”。
另外,對廢棄核電站的處理也是個難題,因為一座核電站運行三四十年就要報廢,現(xiàn)在已進入了核電站報廢高峰期。2010年底,全球共有441座核反應堆運行,其中358座運行了20年以上。截止到2010年底,全球關閉了124座反應堆,其中15座徹底拆除,52座正準備拆除,3座被深埋,6座還沒有處置方案。
雖然“棄核”呼聲越來越高,但對核電依賴大的國家來說短時期內放棄核電也不現(xiàn)實。根據(jù)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統(tǒng)計,法國2009年核電占全國發(fā)電總量的75.2%,斯洛伐克核電占53.5%,比利時核電占51.7%,烏克蘭核電占48.6%,讓這些國家放棄核電,就意味著經濟要處于半停滯狀態(tài)。要放棄核電,在處理報廢核電站的同時,還需要建設其他燃料的電站替代核電的空缺,這不但需要大量資金,也需要很長的時間。
由此可見,對一些核電大國來說,要不要繼續(xù)發(fā)展核電確實是個兩難的選擇。有些不良業(yè)內人員為了從核電中撈取個人利益,會積極游說政府發(fā)展核電,夸大核電的優(yōu)點,縮小甚至隱瞞核電的危害。所以,對政府而言,決不能被核電“綁架”,因為一旦核電占的份額過大,當不得不“棄核”時,勢必給國民經濟帶來打擊性的影響。
編輯/陳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