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河
我要講述的是關(guān)于一群熱愛閱讀的教師,在浙江溫州的蒼南—一個濱海小縣城,通過眾籌的方式,做獨立書店、民間圖書館和閱讀沙龍的故事。之所以要分享我們正在行動的公益故事,尤其是分享我們的心愿,是希望每一個人都“對世界報以純真、好奇和洶涌的愛意”,這是我們真正的期待。
先來說說“我們”。
我們,準(zhǔn)確地說是25個人,大多是教育工作者,有寫詩的,有攝影的,有畫畫的,有玩音樂的,有玩技術(shù)的,有喜歡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20世紀(jì)七八十年代,是個盛產(chǎn)俠客夢、文藝夢的年代?!叭f里風(fēng)云三尺劍,一庭花草半房書”,這是我們小時候俠客夢和文藝夢的最高版本。小時候,我的家境很普通,小小的閣樓只能容下一張床鋪,沒有書房,也沒有錢買書,只在床的里側(cè)擺了一排積累多年的舊書,算是最為豐裕的財富。長大后,趕上高房價和低工資,只能在蝸居里辟出一個小間作為書房,更深露重,一杯清茶,容膝之齋,千部經(jīng)典,也讓我陶然忘憂。歲月流轉(zhuǎn),我們漸漸由青年變成大叔,仗劍天涯和坐擁書城的白日夢,漸漸濃縮成內(nèi)心深處的小疙瘩。但我們還是念念不忘“一庭花草半房書”的夢想。
2014年我在教育部規(guī)劃司掛職,旅居北京的日子,我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書店,萬圣書園、彼岸書店、三味書屋、單向街書店?;貋砗螅锇閭兞奶?,聊得最多的還是書店,我們常說:北京有“萬圣”、上海有“季風(fēng)”、南京有“先鋒”、杭州有“曉風(fēng)”、臺北有“誠品”……咱們?yōu)槭裁床荒苡幸粋€呢?我們要為我們,也為這個城市造一座書房。
實體書店的沒落,已是天下大勢。我們之所以逆勢而為,眾籌書房,是為了公共文化空間的營造,也是為了半生友誼的生長。我們認(rèn)為,喧囂世界,需要一張安靜的書桌;忙碌人生,需要有一本讓你沉思的書。因此,我們邀集了20多名小伙伴,結(jié)盟行動,眾籌了這家民間圖書館和獨立書店—半書房。如果說過去我們主要追問教育,如今我們開始追問文化;如果說過去我們只是探尋自我的生活,如今我們開始社會的關(guān)懷。這是人近中年的我們的一次文化自覺。
再來介紹一下我們的書房。
半書房在一座獨幢的別墅里,清雅幽靜。
一樓是售書區(qū),圖書進場篩選嚴(yán)格,除了考慮種類,還要考慮出版社,這里匯聚了人文社科領(lǐng)域的優(yōu)秀著作,匯集了眾多優(yōu)質(zhì)出版社的精品書籍。一樓還有一個展示區(qū),里頭收集了半書房多位主人多年的藏品,有不同時期的線裝書,有民國時期的精品圖書。我們還把這里打造成音樂空間、電影空間,每周一晚上7點半以后,是半書房影院時間;每周五晚上7點半以后,是半書房音樂時間。書架一律使用原木,桌椅也以原木為主,入室即聞?chuàng)浔悄鞠?。閱讀區(qū)全部免費閱讀。我們有一個專門的行走房,是全體眾籌人會客閑聊的地方。這是半書房給每位讀者以及眾籌人自己構(gòu)筑的精神家園。
關(guān)于半書房之意,我們有這樣一段文字可以解讀:
有讀者方成書房,讀者乃書房之另一半。今以“半”命之,期以虛左之誠意,廣邀書友共同玉成書房之文化半壁。愛者,恒也;半者,伴也。愿諸君且與書房伴流年。
書房的另一半是讀者,這是我們的書店信仰和承諾。我們希望通過持續(xù)的、高品質(zhì)的文化沙龍,主動吸引讀者前來,使“文化百里”的愿景成為行動哲學(xué)。
楊絳先生說,讀書是為遇見更好的自己。半書房適合一個人靜靜地讀書,也適合一群人熱烈地聊書。這里的讀書沙龍是一道迷人的風(fēng)景線,它讓讀者變得更豐富。半書房的理想是“博采眾長,文化百里”。它從讀書起步,最終抵達的卻是文化和思考。為了提升本土的文化海拔,我們在積極地做兩件事:一是發(fā)掘本土文化資源;二是靈活引入外來文化資源。
2015年7月,一場“遇見民國愛情詩歌朗誦會”拉開了半書房讀書沙龍的序幕,半書房因此擁有了一個美麗的開端。余世存先生帶來了古老的《易經(jīng)》和站在歷史轉(zhuǎn)折點上的胡適,把一座細雨中的小縣城帶進了永恒的文化時空。
2015年8月,臺風(fēng)“蘇迪羅”來襲之夜,住在半書房隔壁的梁家姐弟分享成長經(jīng)歷。有畫展,有講座,有冷餐會,慕名而來的聽眾塞滿了小小的會場,甚至樓梯和過道都擠滿了人。微電影《安安的環(huán)海路》首映禮舉行,觀者驀然發(fā)現(xiàn)最美的風(fēng)景原來就在身邊。傅國涌先生講述近代中國史和民國教育,讓人看到一代人的風(fēng)骨,他們的背影,是一個民族的正面。
2015年9月,鄭也夫先生來訪,縱談中國教育之病理,先生的智慧帶人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下午,先生的氣度讓人追念漸成背影的北大風(fēng)骨。一位英語教師艾米粒的玩偶鉤針活動,使書房多了一些人間煙火味,拓寬了書房文化定義的邊界。干國祥先生談莊子,引人進入天人邊際的思考。
2015年10月,甌江詩書畫院首次橫陽雅集舉辦,有教師書畫愛好者30余人參與盛會。親子觀影《我是山姆》,讓父母與孩子共同經(jīng)歷了一次成長。
2015年11月,暴風(fēng)影音內(nèi)容編輯部總監(jiān)、“牛人傳”節(jié)目主持人王小羊暢談讀書和信仰,充滿激情地分享了閱讀讓自己站立的生命經(jīng)歷。浙江教育報刊總社副編審池沙洲先生做客半書房,暢談世界教育電影與學(xué)生精神成長。
2015年12月,獨立教師郭初陽先生分享了個人閱讀史,他的睿智與謙卑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給有志于教育的人帶來了深刻的啟示。王東成先生縱談中國人的精神與中國文化的命運,讓人充分感受到了一個知識分子的憂患與良知。
今年以來,半書房邀請翔宇教育集團總校長盧志文先生等舉辦了二十多場分享,聊了校長核心素養(yǎng)、兒童電影、親子閱讀等話題,以及王陽明、沈從文等作品的讀后交流。
自2015年7月3日開業(yè)至今,半書房日??土饕殉f人次,已舉辦沙龍、講座等各種形式的讀書、文化活動50余次。專題讀書會有中國思想史小組、地方文獻小組、佛學(xué)話題興趣小組等,另外,文創(chuàng)小組、古舊書交易、兒童館、媽媽學(xué)院等項目群相繼建成。良好的社會影響已經(jīng)顯成,并逐步輻射到浙南閩北。
蒼南地理偏僻,思想資源缺乏,為了搭建一個與國內(nèi)外一流學(xué)者交流對話的平臺,讓地處濱海的蒼南平凡讀書人與名家學(xué)者面對面,讓半書房文化百里愿景的切實落地,我們啟動了一項眾籌名家思想沙龍的倡議,借助社會之力做惠及社會的文化公益活動。
我們把這項公益活動定位為:在蒼南,從世界看中國。我們準(zhǔn)備邀請的都是國內(nèi)各領(lǐng)域的一流學(xué)者,研究近代史的中國社科院雷頤先生,研究美國社會制度的資中筠先生,研究政治學(xué)的清華大學(xué)劉瑜老師和她的先生周廉老師,藝術(shù)屆的老樹,此外還會邀請經(jīng)濟、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shù)、音樂等領(lǐng)域的大家名家前來分享,建造小地方的文化大平臺。
2016年的第一天,半書房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推送了這項倡議,竟然獲得熱烈的社會反響,得到了省內(nèi)外眾多熱心書友的支持。2月5日,是蒼南最冷的一天,“家思想沙龍”在文博館如期舉行,我們邀請中國社科院著名近代史學(xué)者雷頤先生作《制度滯后與大清王朝的覆滅》的主題演講,500人的會場座無席,溫暖如春。
我很感動,我們一個小小的民間書店的倡議,竟然得到如此多的支持和關(guān)注。在致謝辭的時候,我由衷地表達:“我們想,或許我們每個人的懷里都揣著一根蠟燭,只是我們需要更多的火柴。半書房,愿意做一根小小的火柴……”
如今,半書房絕不只是一個書店。一個小小的縣城,半書房讓一群愛書之人在這里找到溫暖,使文化人近悅遠來。它已經(jīng)成為一個區(qū)域的文化地標(biāo)。
當(dāng)下的文化資源都向大城市集聚,縣城的文化資源相對枯竭,尤其是促人思考的嚴(yán)肅文化,更是少之又少。我們希望把堅持嚴(yán)肅閱讀的半書房,開到100個縣城里,匯集100萬讀書人。半書房的優(yōu)勢在沙龍,沙龍使半書房區(qū)別于其他書店,這是“活”的書店,每天都有思想在流動。
作家龍應(yīng)臺曾說過:一個城市是需要有“公共客廳”,作為一個荒涼大城市里的溫暖小據(jù)點的。半書房就是這樣的一個小據(jù)點,安慰了眾多的讀書人。讀書人不該孤單,這是我們用行動為社會所做的一點點建設(shè)。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教育局)
責(zé)任編輯:江麗莉
jiangll@zgjszz.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