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默
(這是一篇812毫安的故事,當我在飛機上用iPhoneSE寫完它時,電量掉了一半,算下來是這個數(shù)。而專欄的主角是一件此刻正需要的東西,名日“充電寶”。)
我們都知道智能手機對我們干了什么好事,在它上市的一刻,生活被分界為前后兩個時代。在不久之前,沒誰會提著照相機去餐廳,也不會在地鐵上把陌生人的照片放大縮小來回看,更別提因為沒及時收到回信而對男朋友翻臉。智能手機讓人性情大變,但它還不足以摧毀我們,它日夜放光的屏幕與人爭奪生活,也消耗著自個兒,直到暫時性的一命嗚呼——通常是傍晚——真實世界終于有機會和我們含情對視:電梯里好看的人們互相偷瞥,樓下酒吧里有一場即興演出,剛駛過的婚車里嬉鬧的新人……在一日低頭后,雙眼重獲自由。
直到幫兇出現(xiàn)了,充電寶,可我們卻幾乎是夾道歡迎它的出世。說起來丟人,你能相信我甚至給我的第—塊充電寶專門配了絨布套嗎?那是一塊被精心設計的電池,磨砂的鋁金屬外殼將5000毫安的生命力包裹在內(nèi),可以將我的掌上沉淪延長一倍的刑期。我還買過一種可以像巧克力一樣一塊塊掰開的型號,鉻鍍層閃閃發(fā)亮,很貴,必須小心翼翼地將它和手機分開,以免互相磨損,在睡前分別給竭盡的兩者插上線,完成日復一日的能量潮汐。
我看過谷歌的一位設計倫理學家(居然有這種職位!)的文章,自述他是怎樣承擔一份高尚的職責,從產(chǎn)品設計的角度來阻止數(shù)億用戶免受科技的劫持。從這一點上來看,充電寶的發(fā)明者恰恰和這位倫理學家站在了良心的兩端!這塊精心裝飾的電池完全就是一座可移動的監(jiān)獄,它與硅谷合謀,劫持了真實生活。我靠七嘴八舌的大眾點評來挑選晚餐,將權(quán)利交給了智能排序,而不是親眼所見的驚喜和靈感;我和旅途中偶遇的同路人互相掃碼,多年后本可以是珍視的回憶,但已不幸淪為朋友圈的點贊僵尸;我急著讓所有人都知道我站在球場的第一排,錯過了沒有重播的現(xiàn)場進球,下半場還在心神不寧地數(shù)有多少評論。
新科技成功地打攪了我們。
別誤會我,我是進步主義者,為科技的任何進步歡呼。我曾創(chuàng)刊了app store中的第一個中文媒體應用,是第一批微信注冊用戶,在柬埔寨的海岸線上用iPad寫出了兩萬字的特稿。靠著微信,我可以每周和我堂姐聊幾句,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逢年過節(jié)才打一次電話。別忘了,這篇小文也是在我小得可憐的iPhone虛擬鍵盤上用大拇指按出來的。我需要充電寶幫助我更自由地工作,在任何地方工作,但不是變成三四百克重的腳鐐。同時,我也需要自制力。(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認真看完一本書了?。?/p>
PS:今年春節(jié)我把自己扔到了約旦的沙漠里。雖然住的是帳篷,但那幾天手機電池都是滿格,因為2個巨型充電寶都提前灌滿了。想往朋友圈塞照片,無一成功,因為信號太弱,熟悉的另一頭世界被強行切斷。百無聊賴,只好一心一意地看著群山和頭頂?shù)你y河,勉強想起了小時候背的星座。
PPS:盡管已經(jīng)約定俗成,但“充電寶”這三個字細細一品,其實挺蠻荒的,難道不應該叫“移動電源”嗎?算了,土土的名字,我們就土土地繼續(xù)喊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