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易
我國1300多年的科舉史上,總共產(chǎn)生過900多個狀元。盡管歷朝歷代的考試科目和內(nèi)容多有變化,選拔方式也不盡相同,但經(jīng)過自下而上的層層考選,能在幾十萬考生中脫穎而出,狀元的文才學問以至書法大都堪稱一流。在一般人看來,狀元都是憑借學問淵博與文才出眾而金榜奪魁的,其實在皇權(quán)至上和避忌重重的封建時代,狀元的選拔往往存在各種變數(shù)。其中唐代因制度不完善,狀元的產(chǎn)生弊端最多,有主司私下許諾的(牛錫庶),有考生當面強索的(裴思謙),還有舉子自放的(尹樞)。宋代以后相關(guān)制度逐漸完善,主要以考試成績來取士,但仍然有匪夷所思的情況出現(xiàn)。宋太祖開寶八年,王嗣宗的狀元是靠打架打來的,被譏為“手搏狀元”;明末崇禎元年,劉若宰的狀元是由皇帝抓鬮而定的。在宋、明、清三代,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因相貌、姓名或籍貫而選拔狀元的現(xiàn)象,且大多取決于皇帝的個人好惡。這可稱之為狀元的貌選、名選與地選。
一、貌 選
雖然老祖宗早就有“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和“人不可貌相”的古訓格言,但從古至今,一個人的“顏值”高低對生活工作還是有所影響的。比如說擇妻,古代的官方標準是德、言、容、功,而民間標準則是“郎才女貌”。在選官方面,唐代標準是身、言、書、判,“體貌豐偉”排在第一,清代的舉人大挑也主要看身材相貌。狀元在古代被看作是士子楷模,朝廷體面,傳臚唱名時文武觀瞻,跨馬游街時萬眾矚目,挑選狀元就不能忽視其相貌。唐代錄取的狀元最多,但唐人并不特別看重狀元,貌選的現(xiàn)象未見記載;宋代的狀元榮寵優(yōu)渥,狀元貌選始見于北宋。
歐陽修《歸田錄》卷一云:“真宗好文,雖以文詞取士,然必視其器識。每御崇政賜進士及第,必召其高第三、四人并列于庭,更察其形神磊落者,始賜第一人及第?;蛉∑渌囄脑~有理趣者。蔡齊《置器賦》云:‘安天下于覆盂,其功可大。遂以為第一人?!狈舵?zhèn)《東齋記事》卷一記載:蔡齊狀元及第,真宗見他形貌秀偉,舉止安重,就對寇準說:“得人矣?!辈⑻孛鹞嵝l(wèi)派人護送狀元,以示榮耀。從這兩條記載來看,宋真宗選拔狀元是器識、形貌與文章三者兼顧,而尤其看重狀元的形貌。雖然這并非單純的以貌取人,但畢竟開了狀元貌選的先例。
明代皇帝起初就注重狀元的貌選。查繼佐《罪惟錄·科舉志》記載,洪武四年(1371年)明代首次開科,殿試后初擬郭翀為第一,因其貌丑,另選吳伯宗為狀元?!睹魇贰ね豸迋鳌份d,建文二年(1400年),吉水人王艮“對策第一,貌寢,易以胡靖,即胡廣也,艮次之。”后來明成祖攻進南京,狀元胡廣貪生怕死,歸降朱棣,而王艮則殉難盡忠,義不茍活。建文帝以貌取人,結(jié)果卻看走了眼。
雖然自北宋以來,狀元貌選被不少皇帝所認同,但一些顏值較低,甚至身有殘疾的士子,依舊能憑借才華與器識高中榜首。例如南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取方逢辰為狀元,其人是個右足跛、左目瞽的殘疾人。
二、名 選
姓氏源于祖先,名字得自父母。一個人姓甚名誰,不過是個稱謂符號,對生活、學習和工作一般不會造成什么麻煩。但在相信命運和講究避諱的古代,姓名往往會給科考士子帶來意料不到的影響,科舉史上就不乏因姓名吉利而登科及第,或因姓名犯諱而降甲落榜的例子。
宋代皇帝選拔狀元時,已經(jīng)兼顧到姓名因素了。北宋仁宗朝的王拱辰,南宋高宗朝的汪應(yīng)辰,寧宗朝的曾從龍,理宗朝的方逢辰,度宗朝的陳文龍,他們的名字都是中狀元后由皇帝所賜。“辰”“龍”均代指皇帝,賜名的目的在于提醒與激勵,你們是遭逢朕才得以大魁天下的,作為天子門生,一定要“拱辰”“從龍”,做個輔弼皇上的忠臣。
狀元的名選在明清兩代漸多。據(jù)《雙槐歲鈔》等明人筆記,永樂甲辰(1424年)科殿試后,讀卷大臣原擬孫曰恭為狀元,邢寬第二,梁禋第三。朱棣見后很不高興,認為“曰”“恭”二字合起來像個“暴”字(古代豎寫),遂曰:“孫暴不如邢寬?!庇谑侨⌒蠈挒闋钤旱毜诙?,孫曰恭降到第三名。明成祖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曾為奪取皇位而大開殺戒,在建文帝朝臣眼中就是個暴君,因此他特別忌諱這個“暴”字,正好邢寬之名寓意“刑罰寬大”,排名又在第二,選他為狀元自然是順理成章。
清代皇帝避忌更多,狀元名選不乏其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胡長齡就是其中之一。當時殿試以后,胡的試卷排在進呈的第十名,一般情況下與狀元無緣。但七十九歲的乾隆帝一看到胡長齡的名字,便龍顏大悅道:“胡乃長齡耶?”漢人視滿人為胡人,可我這個胡人竟長壽??!乾隆認為胡長齡給自己的八十大壽討了個好口彩,便把他由第十名超拔為頭名狀元。胡長齡是江蘇南通人,乾隆本來對江蘇人當狀元是有所遏制的,早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他出于政治考量,將江蘇趙翼的狀元換給了陜西王杰(參見下文),但這次點胡長齡為狀元,則全憑感情用事,只看名字不顧籍貫了。胡長齡雖然因名而大魁,但他為官正直不阿,從不討好權(quán)臣和珅,沒有辜負乾隆對他的特意拔擢。
既有因名高中的,也有因名降甲的。據(jù)《世載堂雜憶》和《清朝野史大觀》記載,咸豐二年(1852年)的范鳴瓊和同治七年(1868年)的王國鈞,二人的殿試卷均已列入前十名,本來都是有希望被點為狀元的,結(jié)果卻都栽在了倒霉的姓名上。在小傳臚時,范鳴瓊被誤呼為“萬民窮”,咸豐(原書誤作道光)皇帝皺著眉頭說:“四海困窮,天祿允終?!笨谥I將范鳴瓊降為第三甲,他因此只做了內(nèi)閣中書。知情者都說范某功名被一“瓊”字所誤,他無奈只得改名范鳴龢。
三、地 選
科舉取士中的地域因素也不容忽視,為了籠絡(luò)全國的知識分子,必須注意地區(qū)間的平衡。明代錄取進士采取南、北、中分卷制度,清代取進士則按省規(guī)定多少不等的名額。至于狀元,每科只有一個,也不可能輪流坐莊,但多少兼顧到地區(qū)平衡還是有必要的。
清代共選拔了114名狀元,其中江蘇49名,浙江20名,兩省就占去了百分之六十,其他省份的考生必然會羨慕嫉妒恨。從乾隆即位到乾隆二十五年,在十一科殿試中,有十科狀元被江浙人獲得,乾隆決意從二十六年的恩科開始改變。該科確定三鼎甲的過程,趙翼《簷曝雜記》卷二記載說,歷來進呈的都是彌封試卷,要到欽定之后才拆封,因為前幾科的鼎甲都被軍機中書所占,考前就有御史彈奏,所以這次破例先拆彌封。乾隆見狀元趙翼是江蘇陽湖(今武進)人,第二名胡高望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兩人又來自江浙,并且還都是內(nèi)閣中書,而第三名王杰則是陜西韓城人。乾隆遂問讀卷大臣道:“本朝陜西曾有狀元否?”答曰:“前朝有康海,本朝則未有?!鼻÷犃T,朱筆一揮,便將王杰點為狀元,而趙翼降為第三。
光緒三十年(1904年)舉行甲辰恩科,這是我國科舉史上的收官之科。該科狀元的選拔,據(jù)傳也是地選兼名選的著名事例。關(guān)于末代狀元的挑選過程,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說法:當時由慈禧太后親自決定前三名的人選,讀卷官擬定的第一名是廣東人朱汝珍,慈禧一看便十分不快,因為“朱”是明朝國姓,“珍”字又讓她聯(lián)想起幾年前被處死的珍妃,而廣東人更是慈禧的克星,大清朝的死敵洪秀全、孫中山以及維新派首領(lǐng)康有為、梁啟超都出自廣東,朱汝珍豈能當狀元。第二名是直隸肅寧人劉春霖,一筆娟秀的小楷且不說,他的籍貫和名字更是讓慈禧眼前一亮。當時京畿一帶經(jīng)歷義和拳動亂不久,社會急需恢復安定?!懊C寧”不正象征著肅靜安寧嗎?那年河北的旱情也很嚴重,“春霖”二字又含有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劉春霖的籍貫與名字都是吉兆,慈禧便將其升為頭名狀元,而朱汝珍只能屈居榜眼了。
雖然戊戌政變后光緒被囚禁瀛臺,但經(jīng)歷庚子西狩,兩宮關(guān)系表面上有所緩和。自西安返京之后,內(nèi)政外交自然歸慈禧掌控,但朝典儀式仍由光緒出面,直到1908年病情危重,光緒才中止聽政,不再臨朝。據(jù)王清平、王德彰《第一人中最后人——末科狀元劉春霖軼事》所說,光緒親臨了甲辰科的傳臚大典,之前還在養(yǎng)心殿接見了前十名,也即小傳臚。這都佐證慈禧親定末代狀元之事純屬虛構(gòu),但是傳聞依然不脛而走,成為科場掌故。究其原因,就在于它將狀元的地選與名選合二為一,而劉春霖與朱汝珍兩人的籍貫和姓名又偏偏那么巧合,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聯(lián)想,增添了有趣的談資。至于其本來真相如何,反倒不必窮究了。
(摘自《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