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志
“家之興替,在于禮義,不在于富貴貧賤”。知禮義、重家風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因家風清廉質樸、善良守信、進取有為而贏得贊譽的歷史名人不勝枚舉。
北宋名臣包拯嚴厲要求其后代不犯臟濫,不違其志,否則就不是包家子孫,死了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墳。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母親姚氏在岳飛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岳飛又嚴格教育參戰(zhàn)的兒子,要一心報國。清代名臣林則徐留給后輩的家訓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不難看出,好的家風如同無聲的教誨,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讓后人銘刻在心、代代受益。
中國古代許多大家庭都有家風、祖訓,有的還被寫進書里。中國傳統社會是鄉(xiāng)土社會,家風往往是從長輩那里傳承下來的,是先祖智慧的結晶,對一代代的后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齊家的最高境界就是形成大家庭里的家風,它代表著一家人的精神風貌、品德修養(yǎng)和處事原則。
古人在家風的訓導方面,不僅留下許多諄諄教誨,而且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比如,我們熟知的孟母三遷、斷機教子,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北宋政治家司馬光的“有德者皆由儉來也”;晚清重臣曾國藩的“勤奮、儉樸、求學務實”;《顏氏家訓》中的“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等等。這些皆是流傳千古的家規(guī)、家訓、家風。古人關于家風的文字記載,而今梳理起來可謂多如繁星,例如,庾信在《哀江南賦》序中所說,“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毙翖壖苍凇端{歌頭·題永豐楊少游提點一枝堂》中寫道:“一葛一裘經歲,一缽一瓶終日,老子舊家風。”作為極為重視家庭品德修養(yǎng)的民族,家風無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樸素的沉淀,其浩然正氣的風格與風尚,構成了民族精神的脊梁。
古代歷史中,“弘農楊氏”的家教文化可謂是浩然長卷,其家國天下、耕讀傳家的家風基因,在精神特質與生活方式上皆得以世代相傳。漢時弘農郡治位于河南靈寶境內,轄華陰等地,秦漢初期,楊姓子孫分布以弘農最為集中,影響也最大,至今猶有“天下楊氏出弘農”之說。當時,弘農楊氏人才輩出,其“清白”的家風及人格魅力令人欽佩。有記載說,漢代大儒楊震,50歲時才開始為官,后來多次升遷,官至大尉。他曾在赴東萊太守任上,途徑昌邑,時任昌邑令的王密乃為其所薦,聽說楊震路過昌邑,就前往拜見,到了晚上臨別時,取出十斤黃金送給楊震。楊震拒絕道:我了解你,你卻為什么不了解我的為人呢?王密勸道:天黑了,沒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楊震回答說: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見楊震拒不接受,只好慚愧地走了。
后來,楊震轉往涿州郡任太守,因為官清廉,不接受饋贈,所以子孫過得很清貧,經常要以步代車,更無肉可食。以前的朋友中有些想為他們置一些產業(yè),但楊震卻不答應,他誠懇地婉拒說:“我的后代被人稱為‘清白吏的子孫,把這個傳統給他們,不是很好嗎?”從此之后,楊震的子孫受其言傳身教的影響,皆博學而清廉,視家風為品德,將楊震“清白吏”的家風一代代傳承下來。楊震的十四世孫楊堅建立了強盛一時的隋朝,北宋楊家將的創(chuàng)始人楊業(yè)是楊震第五子楊奉的后裔,他們一生精忠報國,滿門忠烈,七家墳的傳承亮若星辰。弘農楊氏以“四知”為榮,并以“四知”為堂號,以“清白傳家”為門額,其“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四知”家風一直流傳至今。
在我國近現當代史上,眾多著名人物的家風也為后人樹立起人生觀的價值標準,既給自身的家庭樹立了端正的家風,傳承了優(yōu)秀的家規(guī)、家訓和家風,也對民族文化的弘揚、道德品格的涵養(yǎng)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例如,“做官不許發(fā)財”是抗日民族英雄、愛國將領吉鴻昌的家風;“不經商、不賺錢、低調做人、一生清廉”是開國領袖毛澤東的家風;“做自立、誠實和正直的人”是劉少奇的家風;“守法,低調”是鄧小平的家風……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不僅對自己嚴格要求,而且對子女親屬嚴加管束,成為家風建設的楷模。他們那些激勵人心、震撼人心的清廉之舉和高風亮節(jié),已成為我們黨的巨大精神財富。
在古人和近現當代著名人物的家風中,傳統家庭教育中的詩禮傳家內涵當然會隨時代的變遷而變化,但不論如何,誠信、正直、勤奮等核心的價值觀念應被長久堅守,這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我們終生汲取不盡的營養(yǎng),也是我們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
(責編 / 傅建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