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華
《實踐論》《矛盾論》(以下合稱“兩論”),首先以講課大綱的形式問世于1937年,是毛澤東應延安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的邀請給學員們講授哲學的部分內容。“兩論”猶如哲學星空中明亮耀眼的雙子座,各自獨立又互相呼應,二者殊途同歸,分別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唯物辯證法的角度共同完成了對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的分析和批判,同時為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奠定了哲學基礎。實事求是凝練地表達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改進我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需要從學習和研讀毛澤東“兩論”中汲取哲學智慧的滋養(yǎng)。
堅持實事求是需要強化實踐導向
《實踐論》副標題為“論認識和實踐——知和行的關系”,實為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卻名為“實踐論”,如此命名的深刻之處就在于,強調實踐高于認識。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之第一和基本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所在,正如毛澤東開宗明義指出,馬克思以前的唯物論,離開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歷史發(fā)展,去觀察認識問題,因此不能了解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即認識對生產和階級斗爭的依賴關系。《實踐論》中這一基本觀點和重要論斷,既是對教條主義唯書、唯上思維方式的徹底清算,同時又為我們樹立正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提供了根本指南,即要從唯書唯上的迷信和教條中解放出來,堅持從千百萬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出發(fā)、從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實事求是,探究事物的本質和有效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在這方面,毛澤東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光輝典范。他從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一個平常的小學教員,到成為震驚世界的偉人;從沒進過一天軍校的師范生,到統帥三軍,指揮千軍萬馬,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堪稱一大奇跡。那么,成就毛澤東奇跡背后的奧秘在哪里?追根溯源,就在于實事求是。比如,毛澤東不為文憑而學,不為分數而學,而為實現自己的大志而學,從“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到“終身未得真理,即終身無志”,再到“改造中國與世界”,把“救國救民”作為自己的學習目的,明確提出“為人,為國人,為世界人而學”,為做有真才實學的救國“奇杰”而學。尤其是,毛澤東不僅重視“閉門求學”,而且更重視“開門求學”,走出學校,到社會這個大課堂里去歷練去學習。重視實踐和躬身調查,讀好“無字之書”,這是毛澤東之所以能夠領導革命取得成功的根本法寶。
實踐出真知。中國古人講“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毛澤東在《實踐論》一文中指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睂嵺`導向,是學習之道,更是解決問題之道。早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書中,毛澤東針對脫離實踐的主觀主義就指出:“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只有蠢人,才是他一個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調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辦法‘打主意。須知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辦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換一句話說,他一定要產生錯辦法和錯主意?!睘榇?,毛澤東提出,“你對于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末,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彼鷦拥乇扔?,“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毛澤東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說我們共產黨人靠總結經驗吃飯;相反,對于那些脫離中國革命經驗,機械地照抄照搬俄國革命經驗和共產國際指示的教條主義者,毛澤東以“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給他們畫像,同時批評他們“華而不實,脆而不堅”,“這種作風,拿了律己,則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則害了別人;拿了指導革命,則害了革命……這種反科學的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主觀主義的方法,是共產黨的大敵,是工人階級的大敵,是人民的大敵,是民族的大敵”。
堅持實事求是需要把握認識過程,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
人的認識既不是與生俱來的,更不是一成不變的。毛澤東在《實踐論》一文中,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以中國革命實踐經驗和生產、生活中的大量實例為基礎,為我們描述了關于認識過程的一幅生動鮮活的畫面:通過實踐而發(fā)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其間,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而實踐和認識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如此鮮活生動的認識過程,為我們防止僵化保守和突破觀念障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創(chuàng)新是當今時代的最強音。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得以興旺發(fā)達、不斷進步的命脈就在于創(chuàng)新。商朝開國賢王商湯曾經在自己的洗澡盆上刻下“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銘文,以此來勉勵自己不斷創(chuàng)新,每日都要洗滌舊垢,以新的面目面對新的一天?!对娊洝分小爸茈m舊邦,其命維新”的名句,也是強調了創(chuàng)新對于一代王朝的重要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以“創(chuàng)新”為五大發(fā)展理念之首,提出要把創(chuàng)新擺在國家發(fā)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實踐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理論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一個黨一個國家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就會亡黨亡國。唯創(chuàng)新者存、唯創(chuàng)新者強、唯創(chuàng)新者贏,創(chuàng)新已成為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
《實踐論》所闡發(fā)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實踐基礎上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從這樣的認識論出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要特別注意如下幾點:
其一,注重認識的升華,即感性認識要上升為理性認識。教條主義者不能正確地對待理性認識以至于陷入了唯理論的誤區(qū),但是也不能由此否認或忽視理論,相反理性認識需要特別地加以重視和強調。因為正如毛澤東在《實踐論》所說,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感覺只解決現象,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毛澤東提出和分析了這樣一種日常生活現象:常常聽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務時說“沒有把握”。為什么沒有把握?因為他對于這項工作的內容和環(huán)境沒有規(guī)律性的了解,或者他從來就沒有接觸過這類工作,或者接觸得不多,因而無從談到這類工作的規(guī)律性認識。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識不足則多慮”。為此,一方面需要感性經驗基礎足夠的豐富和可靠,另一方面也需要經過思考的作用,去粗取精、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達到對事物規(guī)律性和趨勢性的認識。梁啟超在《自由書·慧觀》一書中講:“學莫要于善觀。善觀者,觀滴水而知大海,觀一指而知全身,不以其所已知蔽其所未知,而常以其所已知推其所未知,是之謂慧觀?!绷暯秸勍七M深水區(qū)改革要識水性,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endprint
其二,注重主觀世界的改造。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任何一個既成的真理性認識就其包含著符合客觀實際的內容來說具有絕對性,同時就其反映實際的限度和無限發(fā)展的可能性來說又具有相對性,因而思想、認識的發(fā)展變化是必然發(fā)生而且必須主動作為、積極適應和自覺擔當的一項重要任務。毛澤東在《實踐論》一文中提出,“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爭,包括實現下述的任務: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弊杂X地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是實現創(chuàng)新的必要條件,而且這是永無休止的過程。
其三,注重在知行合一中推動創(chuàng)新。認識不僅來源于實踐,而且要回到實踐中接受檢驗,實現由低級向高級的發(fā)展。認識(理論)之“矢”只有放到實踐之“的”中去,其真理性才能得到檢驗,其偏差才能得以顯現和修正,主客觀統一的標準只能是社會實踐。之所以如此,是由實踐的特性決定的。關于這一點,荀子講“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王夫之講“行能兼知,知不能兼行”。革命導師列寧指出:“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還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泵珴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指出,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是“根據于一定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以從事于變革客觀現實”的行動。離開了做和行動,停留在單純的主觀愿望,是不可能有任何實質性的改變和創(chuàng)新的,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才是實現創(chuàng)新的內在機制。鄧小平在改革之初曾告誡全黨:“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痹谌嫔罨母锏漠斀駮r代,更需要堅持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涉險灘、啃硬骨頭,在知行合一中激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勇氣和智慧。
堅持實事求是需要善用矛盾思維
毛澤東在《矛盾論》一文中,以兩種世界觀的對立開篇,高屋建瓴地指明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作為兩種思維方法的對立,乃是根源于兩種世界觀的對立。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講辯證法不過是關于自然、人類社會、思維的運動和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辯證法不是變戲法,而是客觀存在的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為此,唯有辯證思維,才能深入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正確反映客觀實際。
辯證思維即矛盾思維,因為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最根本的法則。矛盾思維具有多方面的要求:其一,矛盾思維首先要學會分析,即一分為二。其二,矛盾思維還要學會綜合,即合二為一。其三,矛盾思維要把握轉化,即相輔相成。其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活的靈魂,是毛澤東論述矛盾問題的落腳點,《矛盾論》堪稱“特殊矛盾論”。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一定要具體分析矛盾雙方對立斗爭的具體內容,一定要具體分析矛盾雙方的不同特征,一定要具體分析并揭示矛盾雙方地位的不平衡性的運動變化,預見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孫子兵法》中講:“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huán)之無端,孰能窮之哉!”無視事物存在的多樣性,抽象地談論或搬用一般的概念或理論,也就是說,不懂得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個性的關系這一矛盾問題的精髓,就等于拋棄了辯證法。就共性和個性的關系而言,毛澤東強調,共性(共同點)和個性(特點)都很重要,但是特點尤其重要,因為無個性即無共性。毛澤東批評教條主義是懶漢,是因為他們拒絕對事物作具體分析。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毛澤東、鄧小平都是辯證思維的典范,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略問題》《論持久戰(zhàn)》《新民主主義論》《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等諸多著作,鄧小平關于一國兩制、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諸多設計,都是辯證思維的杰作,毛澤東也曾以照辯證法辦事贊賞鄧小平同志。當前中國社會發(fā)展進入到新常態(tài)新階段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辯證思維,其治國理政思想和方略同樣閃耀著辯證思維的光輝,如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把準改革脈搏要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wěn)的關系、改革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關系等等。他們?yōu)槲覀儤淞⒘诉\用矛盾思維破解難題的光輝典范。
(責編 / 劉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