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爆米花不只給你帶來了卡路里和脂肪,它還給電影院帶來了不亞于電影售票的收入。
每當(dāng)走進電影院,總有一股熟悉的味道讓人迷失——那就是爆米花的香味。
盡管你已經(jīng)吃飽了,盡管你只是想來看一場電影……最后,還是控制不了自己走到影廳隔壁的小吃亭,對老板來一句:一份大桶的爆米花!
那種濃郁香甜的奶油味讓你的身體背叛你的大腦,同時,你還學(xué)會自我安慰:沒關(guān)系,這貨的原料是玉米,胖不到哪里去。
事實上,爆米花不只給你帶來了卡路里和脂肪,它還給電影院帶來了不亞于電影售票的收入。
爆米花的崛起史
全世界的電影院,不論大小,里面必定會有一塊賣爆米花的規(guī)劃地。為什么一定是賣爆米花?這也許跟爆米花曾經(jīng)是電影院的“救命恩人”有關(guān)吧。
可能是陰差陽錯,可能是時運所致,反正爆米花曾經(jīng)一個不小心就挽救了電影業(yè)。
19世紀上半葉,北美捕鯨人去智利時,發(fā)現(xiàn)了當(dāng)?shù)亓餍幸环N有趣的吃法:將玉米置于高溫下,讓谷物受到內(nèi)部強壓,淀粉原料的核心向外碰到堅硬谷殼爆炸。這就是爆米花。他們覺得這種小東西很可愛,就帶回了新英格蘭。不久,爆米花在北美流行起來,1848年,它已經(jīng)成為家喻戶曉的小零食,還被美國字典收錄。
1885年,一個叫查理斯·奎斯特的街頭小販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蒸汽爆米花機,加劇了爆米花的流行程度。
爆米花開始能脫離廚房被大批量生產(chǎn),能流動販賣,人們可以方便地在室外看運動會、馬戲和參加集市時購買,加上誘人的香味,它很快成為路邊小販的首選,大街上隨處可見,各種娛樂場所更是賣得紅紅火火,除了一個地方——電影院。
那個默片當(dāng)?shù)赖臅r代,放映廳都把自己當(dāng)作大劇院:格調(diào)要高雅,鋪著華麗的地毯,看電影是有品位的事情,怎么能放這種市井食物進來?更重要的是,那種安靜的大廳里,誰的屁股挪一下位都能被聽到,如果誰敢吃爆米花,絕對會被鄙視到回家。
不過,這種情況慢慢有了改觀。1927年,有聲電影的出現(xiàn)讓電影院迎來了更多的觀眾(不識字的人和小孩都往電影院跑)。到1930年,美國每周去看電影的人達到了9千萬之多,電影的聲音已經(jīng)可以蓋過吃零食的聲音了。但這些還不足以讓電影院采取行動,不過至少他們對要不要開放觀眾帶零食進來已經(jīng)遲疑不決。
然而,爆米花的崛起是在經(jīng)濟大蕭條時代。為了找到一個便宜的地方消遣,人們都涌向電影院。只要包里有5到10美分,就能享受到爆米花這項“奢侈品”,這在絕大多數(shù)人的接受范圍之內(nèi)。更重要的是,玉米的成本很低,10美元一大包的爆米花玉米粒能用很久。
當(dāng)時的街頭小販把握了這個商機,開始在電影院外面擺攤售賣爆米花,因為買的人多,早期的電影院在衣帽間外邊還專門掛著標識,要求觀眾寄存衣帽和爆米花。爆米花就這樣成為了最早的影院中偷偷摸摸攜帶的食物。
盡管仍然想維持影院的外觀,也沒有建造合適的通風(fēng)設(shè)備。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觀眾攜爆米花入場,電影院老板終于覺得這個商機不可忽視,他們開始把大廳租借給小販,允許他們售賣爆米花。雖然位置更多是像是在影院前的街道上,小販們也樂意,這反而可以拓寬生意——既可賣給觀眾也可賣給街上的人。后來,劇院經(jīng)理逐漸意識到,若省去中間商,直接出售爆米花,他們可能會獲得更多利潤。于是,很多影院開始自設(shè)爆米花機,但也有影院仍然拒絕引入,覺得爆米花機會降低他們的檔次。20世紀30年代中葉,電影院生意開始走下坡,很多影院開始虧損。但只有那些轉(zhuǎn)向賣爆米花和其他零食的影劇院幸免于倒閉。這使得很多影院轉(zhuǎn)變了態(tài)度,開始自己販賣零食。
這一賣,不僅保證了電影院的生存成本,還大賺了一筆!從此,爆米花奠定了自己在電影界的地位。
隨著電影院文化逐漸傳入其他國家,“看電影吃爆米花”的習(xí)慣也一起打包出口。發(fā)展到后來,人們想到電影院已經(jīng)能很自然的就想到爆米花,看電影吃爆米花也已經(jīng)成為一件約定俗成的儀式性事件:人類有著這樣的習(xí)慣,一旦適應(yīng)了將某種特定食品與某類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后,就會一直不停地吃著它。
于是,看電影時,人們就會不假思索的去買爆米花。
爆米花拯救影院
R.J.麥凱納——一位運營著很多影院的管理者開始在電影院的大廳里販賣爆米花,到了1938年,他通過爆米花賺取了超過20萬美金的利潤。
爆米花的盈利真有那么厲害嗎?確實是相當(dāng)厲害,據(jù)說當(dāng)時爆米花的收入能占到電影院利潤的58%以上。甚至,電影界都有句名言:找一個爆米花攤位,圍著它蓋一座電影院吧。
直到今天,爆米花依然是電影院的“靈魂伴侶”,它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一種跨越民族、語言、信仰的觀影食物。甚至,可能對于有些人來說,沒有爆米花的觀影都不是完整的觀影了。
目前,市場中常見的爆米花有兩種賣相:蝴蝶形和蘑菇形。而電影院里的爆米花一般是蝴蝶形的,因為它們爆得更大顆,看起來非常誘人,最重要的是占空間!而蘑菇狀的爆米花比較多的是制作成糖果和零食,這樣的外形不容易碎,也方便攜帶與運輸。
而且,很多影院老板已然把它當(dāng)作影院標配之一,因為它的吸金能力簡直就能榮登電影小吃排行榜的榜首。
萬達院線曾經(jīng)公布過一個讓不少觀眾都震驚的數(shù)據(jù):2013年,該院線爆米花品項相關(guān)收入高達3.9億元,占賣品總收入72%、總收入的9.5%。
從上面這一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輕松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院線的賣品已成為萬達影院的重要收入及利潤指標,尤其是爆米花。
為什么爆米花的利潤能如此嚇人?這多虧了它低廉的制作成本。大多數(shù)影院賣品方面的毛利率是85%左右,而一桶賣到二三十元的爆米花,成本也僅需3元左右。同時,爆米花食物的季節(jié)性不明顯(不像雪糕),制作也簡單(薯片、薯條類的零食還需要油炸)。
此外,爆米花還能帶動可樂銷量的上漲。當(dāng)觀眾吃爆米花的時候,很容易產(chǎn)生口渴的感覺,所以一般人會順帶買上可樂,而一些影院會把這兩樣?xùn)|西放在一起作為“套餐出售”。
不得不說,流傳了一百多年還能一直深受大家喜愛的爆米花,真的是一樣有“深度”的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