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記者 章漣漪
臺灣知名女作家參訪團一行大陸參訪紀行暢敘兩岸文學情懷 尋找作品創(chuàng)造靈感
作者|記者 章漣漪
4月的北京,是一年中最美麗的季節(jié)。萬物生發(fā),一片欣欣向榮之態(tài)。乘著這股春風,載著滿滿詩意,北京又迎來了一群來自臺灣的老朋友。
4月1日至8日,應全國臺聯(lián)邀請,由臺灣“中國婦女寫作協(xié)會”前任理事長陳若曦、首位為傳統(tǒng)女性發(fā)聲的小說家廖輝英、臺灣全球人文藝術協(xié)會理事長林黛嫚等15人組成的臺灣知名女作家參訪團,在北京開展了為期8天的參訪交流,為這春意增添了一份風姿、一絲暖意。
4月1日,參訪團一行到訪全國臺聯(lián),與大陸有關作家、學者就兩岸文學熱點話題進行了座談交流。全國臺聯(lián)會長汪毅夫、黨組書記蘇輝,海峽兩岸交流協(xié)會秘書長楊流昌等出席座談歡迎會,活動由全國臺聯(lián)副會長楊毅周主持。
作為兩岸知名學者,汪毅夫對作家團的到來表示非常的歡迎。他說,我和陳若曦等作家非常熟悉,臺聯(lián)也和大家交往密切,我特意翻閱了早期《臺聲》雜志,里面有很多關于陳若曦等作家及相關作品的報道。
汪毅夫表示,1979年底,國際人權日當天,臺灣發(fā)生“美麗島事件”(或稱高雄事件),當時臺灣很多優(yōu)秀作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陳若曦女士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有些人可能會有疑問,事件發(fā)生后,大陸方面作何反應,我這邊有一些簡報,是關于當年《人民日報》刊登的文章。在那段時間里,《人民日報》對臺灣“美麗島事件”進行了長期、廣泛的報道。如1980年的1月28日,就以《臺灣當局利用高雄事件進行大逮捕大迫害》為題進行了報道,接下來的每一次報道也都是以抗議、慰問、申明為主軸。這段歷史現(xiàn)在被淡忘了,我想把它再現(xiàn)出來。
參訪團一行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參觀
汪毅夫強調,尤其是有件事我必須要提出來,1980年的4月2日,在京臺胞舉行隆重聚會,抗議國民黨當局制造“高雄事件”,迫害臺灣同胞。會上,時任臺盟中央主席蔡嘯發(fā)表講話,對臺當局迫害臺灣同胞的行為進行了譴責,并對臺灣同胞進行慰問、關心。
蘇輝出席座談歡迎會,她代表全國臺聯(lián)對作家團的到來表示歡迎,并希望以后兩岸作家能夠多聯(lián)系,常走動。
臺灣作家林黛嫚介紹了此次參訪的臺灣作家。她說,今天這次的參訪能夠促成,是緣于去年5月來北京時與汪毅夫會長的座談,汪會長聽說今年是我們婦女寫作協(xié)會成立60年周年,遂邀請我們再次來訪。婦女寫作協(xié)會成立是臺灣歷史最悠久、最有影響力的婦女寫作團體,于1955年5月5日成立。婦女寫作協(xié)會的成立有很重要的意義,它使得臺灣女作家的名稱在臺灣真正變得有意義,充實了臺灣文學的內容、題材,為臺灣的女性文學開疆辟土。她表示,希望有機會和全國臺聯(lián)進一步交流,也希望可以和大陸女作家、學者進一步討論關于女性寫作的內容。
兩岸作家、學者就兩岸文學熱點話題進行座談交流
大陸作家代表趙遐秋就自身經(jīng)歷講述了她的兩岸情結。她說,今天來了很多老朋友,也結交了一些新的朋友,特別高興。我自己是兩岸交流的受益者,一個是家庭得以團聚,一個是兩岸文學得以深入交流。希望以后兩岸文學能夠進一步交流,最終達成心與心的契合。
會上,兩岸作家、學者還就各自寫作心得、兩岸文學交流現(xiàn)狀等問題進行了充分的交流,氣氛十分熱烈。
4月3日,參訪團一行在京拜會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雙方就自身寫作歷程、兩岸文學交流等話題展開座談討論。中國作協(xié)書記處書記、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館長吳義勤等領導出席座談會。中國作協(xié)港澳臺辦主任張濤主持活動。
此次拜訪,參訪團成員都帶來了自己的力作贈予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吳義勤代表文學館對此表示感謝,文學館將對這些作品進行很好的保存、展示。他說,兩岸女作家在文壇都有很高的地位,現(xiàn)在兩岸作家的交流非常重要。文學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語言,可以超越一切,把大家真正溝通起來。希望以后這種活動能夠一直持續(xù)下去,這不僅僅增加了兩岸文學工作者的友誼,也促進了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提高中華民族文學在世界的影響力。
林黛嫚向在座成員介紹了臺灣“中國婦女寫作協(xié)會”的情況。她表示,婦女寫作協(xié)會成立是臺灣歷史最悠久、最有影響力的婦女寫作團體,這次能夠來拜訪文學館特別的榮幸、開心。如果文學館需要,協(xié)會愿意繼續(xù)提供書籍,讓兩岸的交流在婦女寫作領域有更全面的發(fā)展。
陳若曦向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捐贈書籍
陳若曦表示,這是我第二次來文學館,每次都有很熟悉的感覺。在上世紀80年代,大陸作家去美國,很多都住在我家,包括艾青、王蒙、曹禺等。我特別希望兩岸能夠在文化方面多交流,并能進一步擴展交流領域。
中國作協(xié)主席團委員、《民族文學》雜志原主編葉梅表示,會前,陳若曦女士和我們說,現(xiàn)在,都不想去其他地方了,就想來大陸,這讓我很感動。我想這種親情、這種血濃于水的感情是兩岸一家親的表現(xiàn)。女性文學在現(xiàn)代顯得特別的突出,這緣于女性在更多方面體現(xiàn)出的包容、愛、融合,給世界帶來了很多的光亮。我去過兩次臺灣,感受到了很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切身感受到我們是在一個母體上的衍生、發(fā)展,希望以后能夠多多交流、多多感受。
臺灣首位為傳統(tǒng)女性發(fā)聲的小說家廖輝英講述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之路。她說,我的小說,主要有兩條線,一方面是想替臺灣新女性探索我們所可能發(fā)生的問題怎么解決,另一方面是在寫臺灣四部曲,希望能夠把我的祖輩、父輩從唐山來臺灣以后怎么一步步完善自己的生活,這也是兩岸社會的一個縮影。
臺灣著名抗日志士丘逢甲侄孫女、知名作家丘秀芷說,我剛開始寫作時,主要是寫一些關于臺灣農村的故事,在那個年代寫鄉(xiāng)下故事的女生不多,我很快也得了一些獎?,F(xiàn)在,慢慢的,我覺得自己在寫作上的任務完成了,應該盡一盡自己的歷史使命,于是編著了《破碎山河誰來補?——臺灣抗日先賢先烈傳》,這是一手的關于臺灣抗日志士個人及家族的傳記,它證明了臺灣民眾抗日的英勇和無畏。
座談開始前,參訪團還對文學館進行了參訪,每到一處,看到那些大師的生平和作品,大家都忍不住停下腳步、佇立在前,細細品味。陳若曦還不斷地向大家講述著艾青、王蒙等作家在美國住她家時發(fā)生的小故事,引得大家又是羨慕、又是新奇,真是歡聲不斷、笑語連連。
8天來,除了交流參訪外,感知大陸的發(fā)展變遷、風土人情亦是參訪團此行重點之一,這些亦成為他們此后寫作的重要素材。
在奧林匹克公園,這是感受北京跨越發(fā)展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一站,這里有鳥巢和水立方兩座宏大而壯觀的代表性場館。奧林匹克公園位于北京中軸線延伸段的北端,一圓一方的鳥巢和水立方分列中軸線的東西兩側,意蘊著天圓地方的中國傳統(tǒng)理念。作家們走進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qū),近距離感受了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體味園林綠化設計中細微之處帶來的驚喜。
在中國電影博物館,展示了從1905年開山之作《定軍山》問世以來,中國電影走過的100多年風雨歷程。由于參訪團一行來的都是作家,大家對電影的制作等感興趣極了,不斷地向解說員提問,真實感受這些經(jīng)典作品,以及電影制作本身所帶來的魅力。
參訪團一行在中國電影博物館前合影留念
在觀復博物館,這是由收藏家、古董鑒賞家馬未都先生創(chuàng)辦的,為公益性獨立法人,接受社會各界的捐贈。館區(qū)展覽側重開放形式,強調人與歷史的溝通,突出傳統(tǒng)文化的親和力。館內設有瓷器館、家具館、工藝館、油畫館和門窗館。站在一件件精致無比、美觀無限的藝術品式家具面前,團員興奮無比、感慨萬千。
在古北水鎮(zhèn),這一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zhèn)古樸、典雅、風景如畫。鱗次櫛比的房屋,青石板的老街,悠長的胡同,無不展現(xiàn)了北方古鎮(zhèn)風貌。水鎮(zhèn)內河道密布,古老的湯河支流縈繞其間,古建、民宅依水而建。團員行走其間,在清新空氣、藍天白云、綠水波濤、參天白楊的掩映之下,感受這一宛如仙境的世外桃源。
在承德避暑山莊,即中國古代帝王宮苑,清代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是中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歷時87年。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園林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筑100余處,是中國現(xiàn)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行走其間,團員仿佛感受到清朝數(shù)百年歷史變遷,更是從建筑風格、規(guī)劃中明白了中華文化的底蘊和傳承。
在普寧寺、小布達拉宮,無論是一座漢藏結合的普寧寺,還是旨仿西藏布達拉宮而建的普陀宗乘之廟——小布達拉宮,都讓成員們感受了宗教藝術的魅力,也成為大家作品素材的來源。
自由撰稿人及書評人周昭翡一路邊走邊記。她說,如果只是粗粗略過,很快,我就會忘了,所以我會用自己的方式把它記錄下來,方便以后創(chuàng)作的時候使用。
臺灣世新大學世界華文典藏中心顧問田新彬說,因為工作原因,我和大陸作家接觸的很早,也參加過很多次兩岸文學的交流。每次來大陸,都能真切感受到其巨大的發(fā)展和內在的無限潛力,希望兩岸能夠多交流、多溝通,特別是文化方面的溝通,這更能引起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