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強 國際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流行文化讓兩岸“同屬一圈”
作者|于強國際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爸爸去哪兒》播出時,許多臺灣觀眾每周準時收看
兩岸系出同源,同文同種,即使目前尚未實現(xiàn)統(tǒng)一,但所謂“骨肉之親,析而不殊”。不過,人們也看到,在兩岸交流中,“臺灣—大陸”的圈子劃分在不自覺中延續(xù)下來,而這種劃分卻成兩岸融合的最大困局。
不過,同樣是在兩岸交流過程中,有一種力量,卻有望打破這種困局,并在促進兩岸認同心理上發(fā)揮作用,這便是近兩年來越發(fā)緊密的流行文化影響。借流行文化,打破兩岸社會融合的身份藩籬,這或許是認同路上一條便捷的途徑。
2010年暑假,在一個兩岸青年交流活動中,一位臺灣姑娘問道:“你們大陸男生怎么那么會照顧女生???”我心里美滋滋的同時,不免疑惑,為什么臺灣姑娘會覺得大陸男人會照顧女生呢?于是問她:“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你男朋友是大陸人嗎?”她的回答出人意料:“不是啊。但你看《蝸居》,小貝對海藻、蘇淳對海萍都很好啊?!?/p>
流行文化對兩岸民眾心理的影響,就猶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種強大力量,使得人們不自覺地被裹挾在其中,留下印記之后,又不自覺地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和認同感。也正因如此,在兩岸的社會融合過程中,流行文化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角色。
流行文化幫助兩岸相互了解對方。舉例來說,早在兩岸還沒有“三通”的年代,流行文化就成了兩岸互相了解最重要的橋梁。大陸從《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看到了臺灣大街小巷的美食,從《康熙來了》中看到了臺灣人生活的百態(tài),從《流星花園》《轉(zhuǎn)角遇到愛》《惡作劇之吻》等偶像劇中,熟悉了臺灣腔。
近兩年,隨著大陸文化產(chǎn)品制作水平的不斷上升,大陸電視劇、流行歌曲和綜藝節(jié)目也越來越多地被引進到臺灣,開始助力兩岸社會融合。臺灣觀眾通過《爸爸去哪兒》了解了大陸各地的風土人情,也通過《杜拉拉升職記》看到了大陸都市的職場生活。
兩岸流行文化對于促進認同是重要推動力量。社會認同理論認為,所謂認同的實質(zhì)是“圈子”。人們會畫定一個標準,把人分成圈內(nèi)人和圈外人,然后對于自己所屬的圈子產(chǎn)生認同,給同屬于一個圈子的群體內(nèi)成員較多正向評價,這被稱為內(nèi)群體偏向。流行文化相互影響表明,兩岸的中國人是可以被放進一個共同圈子中的。
另一方面,近年來兩岸融合最大的困局在于,畫圈的標準仍然是以海峽為界,因此,建構(gòu)兩岸認同必須打破“臺灣—大陸”這一圈子劃分的標準。而流行文化的互溶就給重新畫圈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近年來,網(wǎng)絡貼吧中的熱門電視劇、網(wǎng)游、動漫、綜藝節(jié)目的相關貼吧里,越來越多出現(xiàn)了用繁體字的網(wǎng)友和用簡體字的網(wǎng)友討論的局面。當兩岸網(wǎng)友一起交流的時候,劃分圈子的標準不再是“臺灣—大陸”,而是“喜歡某部電視?。ňW(wǎng)游、動漫、綜藝節(jié)目)的人——不喜歡它們的人”。每個圈子中既有大陸人也有臺灣人,兩岸的界限逐漸模糊,兩岸的社會融合也就在無形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