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代晉西北地區(qū)的農業(yè)自然災害與民間信仰風俗關系

      2016-09-20 02:25:49李小琴耿占軍
      唐都學刊 2016年2期
      關鍵詞:晉西北出版社農業(yè)

      李小琴, 耿占軍

      (1.陜西師范大學 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院,西安 710062;2.西安文理學院,西安 710065)

      ?

      【歷史文化研究】

      清代晉西北地區(qū)的農業(yè)自然災害與民間信仰風俗關系

      李小琴1, 耿占軍2

      (1.陜西師范大學 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院,西安710062;2.西安文理學院,西安710065)

      有清一代晉西北地區(qū)自然災害頻發(fā),其中主要以旱、澇災害為主,蝗災和霜凍災害次之。面對頻繁的自然災害,民眾在無力抵御的情況下,只得向神靈祈求。而邊境之地的形勢使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間信仰風俗。同時,由于該地處于農牧交界地帶,農業(yè)不甚發(fā)達,因此在農業(yè)災害信仰上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標準,而是出現(xiàn)了信仰的“多重性”與“功利性”。

      清代晉西北;農業(yè);自然災害;民間信仰

      耿占軍,男,河南溫縣人,西安文理學院教授,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歷史地理研究。

      清代晉西北地區(qū)主要指現(xiàn)在太原以北的忻州、朔州、大同以及呂梁地區(qū)的部分縣城。地貌上以起伏和緩的黃土丘陵為主,間有大同、忻定等盆地。境內山脈主要有恒山、五臺山、呂梁山等。晉西北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區(qū)域內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干旱少雨,全年降水量僅400~600 mm之間,因此有“十年九旱”之稱。在地方志中也有大量關于該地自然環(huán)境惡劣的記載。如天鎮(zhèn)縣“地臨邊寒,人情樸魯,機械不生,男務耕牧,女不紡織,天寒地瘠,春冬坐食,民多貧困”[]。應縣“在雁門以北,其地鹽,其泉堿,無桑麻之饒、陶植之利,又多兇旱水溢之苦,民貧特甚”[]。晉西北地區(qū),天寒地瘠,無霜期短,每年只有一收,因此也有“一秋之收,不敵南路半季”[]的說法,不利的自然環(huán)境使得農業(yè)一直處于低水平發(fā)展階段。其中處于晉、陜、蒙一帶的保德、河曲等地自然條件尤其惡劣。保德州“小民耕耘,播種戰(zhàn)戰(zhàn)懍懍,時時恐陷墜生”[]105??梢?,該地區(qū)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是相當不利于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因此也出現(xiàn)了“北路地瘠民貧,稼獲甚少,終歲勤苦,難得果腹。畝產雜糧平均為2~4斗,災年還有不足斗者”[]的感嘆。一旦遇上災歉之年,饑荒很容易就會發(fā)生,從而導致饑民四處流亡,甚至會出現(xiàn)餓殍遍野的悲慘局面。

      而在整個清代,該區(qū)域自然災害發(fā)生非常頻繁。其中主要以旱災為主,如康熙十八年(1679)、十九年(1680)大同府旱、饑連年。民國《臨縣志》卷三《大事譜》有:“康熙三十六年,大旱,斗米七錢余,民饑相食。南城外掘男女坑,日填餓殍,時瘟疫大作”[]的記載。光緒《廣靈縣補志》卷十《藝文》中收錄的朱休度《擬古詩為滿洞子妻作》中云:“乾隆五十五年,雁門關以北,歲大饑。父臀其女,夫鬻妻,三佰、五佰,得錢便相隨彼略賣人者。官禁馳,連車累載驅之。驅之南出三關,北出口,不知日凡幾?!盵]151又如保德、河曲從嘉慶十五年(1810)至嘉慶十九年(1814)連年大旱、饑,出現(xiàn)了雨澤愆期、秋收歉薄等情況。更不用說光緒年間“丁戊奇荒”對山西所帶來的嚴重影響??梢姡禐闹l繁,也成為該地最主要的農業(yè)自然災害。而在靠近河流的地方,由于地勢起伏,暴雨集中,加之該地的水利設施本就不完善以及在清代的大肆墾荒中造成環(huán)境破壞,導致洪澇災害的頻繁出現(xiàn)。另外在晉西北地區(qū),除了旱災和水災以外,還有蝗災和霜凍災害也是對農業(yè)生產造成重大影響的自然災害。同時,該地的農業(yè)生產基本上承襲的粗放經營模式,主要靠通過廣種薄收來增加糧食產量,因此生產水平一直保持著緩慢的發(fā)展,加之官府的穰災之策使得這個“靠天吃飯”的區(qū)域民間信仰尤其豐富。在晉西北地區(qū),農業(yè)生產與民間信仰風俗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旱災與雨神

      晉西北地區(qū)最嚴重的農業(yè)自然災害是旱災,根據筆者對相關地方志及實錄資料的統(tǒng)計,整個清代該地共出現(xiàn)旱災達115次,平均每2.3年就會出現(xiàn)一個旱災年,可見,旱災是十分頻繁的,對農業(yè)生產造成的影響也是最大的。遇到一般的旱災,輕則禾麥歉收,重則禾麥全無,饑民四處流亡。而一旦遇到特大旱災,則可能造成“餓殍遍野”甚至“人相食”的局面。因此在晉西北地區(qū)有“晴雨稍時,便成災害”[]的說法,還有“五日不雨苗涸澤,十日不雨穗噎吐”[]的俗語。可見,在晉西北地區(qū),農業(yè)收成的好壞全憑“天時”。因此,也有許多農諺表達了該地人民對旱災的恐懼,如“不怕澇,單怕旱”、“不怕大水淹,就怕旱得寬”、“旱一片,澇一線”、“不管天災多大,就怕老天不下(雨)”。一旦發(fā)生旱災,在無法保障生存要求時,只能向“天”求助進行祈雨,而祈雨的主要對象就是雨神。在晉西北地區(qū),人們認為主要的雨神就是龍王?!坝龊灯碛?,雖說近荒唐,而親民事者不以為非也?!盵]《光緒山西通志·秩祀略》有云:“地乏水利,專恃雨澤,故民間奉祀龍神最虔歲時祈禱,徧及井泉,靈境所昭,加封賜額,自前代已然。凡以從民志,重農功也?!盵]可以看出清代祭祀的雨神主要是龍王。而根據筆者對晉西北各類地方志以及檔案、實錄資料的查閱發(fā)現(xiàn)晉西北地區(qū)有大量龍神廟的分布(見表1及圖1)。如保德州“龍神廟在南郭關帝廟之東,一在靜樂都五十里龍池之旁,一在義合都三十里,元至正十年修,一在產懊,一在康家灣,一在下園頭,一在王家灘,一在有佛寺旁,一在右鋪,一在新畦村,一在東溝徐家?guī)X四鄉(xiāng)。尚多,難以備載”[]??梢妰H保德一州就有專司雨職的龍神廟達12座之多。在靜樂“黑龍廟,一在曹峪寨,一在周洪山;赤龍王廟,在北郭外,迆東,紹仁溝;五龍廟,縣西南四十里,大金皇統(tǒng)三年建”*靜樂縣志編委,《靜樂舊志集成》,2011年版,第84頁。。位于寧武縣石家莊鎮(zhèn)川湖屯村北山頂上的碑刻立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上面刻有《重修八龍廟碑記》:“本村山頂有八龍廟兩間,創(chuàng)于弘治年間。興民興云致雨,有求必應,有禱則靈,每年人牲祈祝保佑,不敢違抗。無奈乾隆二十四年,上天不雨,禾苗大旱,顆粒不收,農民無策。以辰時日,又恐無故毀壞神樹,以觸神怒。今合村同心協(xié)力,□木于林,鑿石于山,椈壁于也,石穴重為釘鐵,重修啟建一間,加作三間,每年六月十八唱戲三日”[3]。龍王廟的大量分布及其重建表明這些地區(qū)有經常性的旱災發(fā)生。而在人們的意識中,龍王是專管行云布雨的專職司雨神,因此人們多通過祭祀龍王來求雨。對于龍王的祭祀除了舉行盛大的龍神廟會外還有“唱大戲”?!皳<覍W者們考證,明清時期雁北一帶有一種古老的戲劇形式——賽戲,曾經流布于雁北地區(qū)的陽高、渾源、應縣、山陰、朔州以及忻州地區(qū)的五臺、岢嵐、寧武等地。賽戲屬于祭祀戲劇范疇,它的演出也是與祭祀龍王密切相關的,通常伴奏只有鼓、鑼等打擊樂而無弦樂,并采用吟誦的方式。在祈雨活動中進行表演,必演的劇目就是《斬旱魅》。旱魅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干旱的始作俑者?!盵4]祈雨的形式除了祭奠龍王以外還有虔誠的燒香叩頭、減少膳食、反省自身等方式。另外在晉西北地區(qū)還流行一種惡祈的祈雨方式, “在山西河曲坪泉鄉(xiāng),信眾在旱時要在取水的泉邊上方的山坡上搭起窩棚,吃住全在里面。每天的伙食是三頓酸飯:早晨、晚上是酸粥,中午是酸撈飯。如果拜了幾天仍然不下雨,信眾就會干脆將鍋扣起,每天只吃炒米,喝稀粥。因為吃住條件都不好,所以信眾的體力消耗都很大。而在具體的拜水過程中,信眾還要進行這樣的禱告:

      敬上一爐香呵,

      跪倒在拜水場,

      可憐旱民遭苦罪呵,

      身附重刑來贖禍殃。

      善愚我喪天良,

      作事理不當,

      我犯天神律呵,

      才遭這旱天長。

      我求天神爺呀,

      念民是群氓,

      自附重刑、跪倒香,

      求神開恩長。

      阿彌陀佛,天神爺呀!

      敬上二爐香呵,

      天神爺早開恩呵,

      水神爺早開恩呵,

      難民苦求神水來呵,

      快往神瓶里邊裝呵,

      普救眾生灑細雨呵,

      拉阿彌陀佛呵!

      供上三爐香呵,

      我肩膀上燃黃香呵,

      小刀刺骨滿肩傷呵,

      跪拜水神曬毒太陽呵,

      跪倒三天兩夜長呵,

      拉阿彌陀佛,水龍王爺呀!”[5]

      這種通過自我折磨來感化龍神以求降雨,也是清代晉西北地區(qū)常見的祈雨活動。

      在晉西北地區(qū),除了向龍王祈雨之外還有很多在信仰過程中因原有職能被放大而神話的歷史人物,也被用來作為干旱時求雨的對象。如,康熙《保德州志》卷2《形勢》有“文殊菩薩廟,每旱祈雨,立應。圣母廟,在縣東二十五里,遇旱祈雨輒應”[4]183。所謂的文殊菩薩、圣母廟在人們傳統(tǒng)的意識中是用來求平安、求子的,但是在該地卻被用來祈雨祭祀,可以看出該地生存條件之不利,旱災對人們所造成的威脅之大。同時由于晉西北在歷史上屬于邊境之地,戰(zhàn)事頻繁,加之在農業(yè)與牧業(yè)兩種生產方式雜糅的特殊背景下,一些作為保境安民存在的“神”的職能也逐漸放大,不僅可以保護一方安定,同時還可以保護農業(yè)生產。如李牧、李靖等?!额}李將軍廟碑》一文中載:“甲午歲將旱而獲,而乙未歲夏音秋豐,春科科目七收。名士居人忻忻相曰‘武安君真能捍大災御大患’。”[6]還有,唐衛(wèi)國公李靖“北破突厥,西定土谷渾”[7],戰(zhàn)功赫赫。到了明清時期,他保衛(wèi)邊關安定的職能已經轉化為“施雨”了。在《重修唐衛(wèi)國公廟記》載:“奉天□施雨澤利□生□□矣?!薄吨匦揿`□主李衛(wèi)公祠碑記》也有“褲邑之班政存有唐衛(wèi)公祠廟,為其里□神……而旱干□□□有禱輒應。”*碑存原平市碑林,系在巖石上直接刊。這些本是邊關地區(qū)的武將,在戰(zhàn)亂時本是以保衛(wèi)一方平安為主,但隨著社會逐漸走向安定,他們的職能也隨著民眾的需要而發(fā)生變化,在當?shù)馗珊瞪儆甑淖匀画h(huán)境下,由于農業(yè)生產的需要,當?shù)厝藗冎粫凑兆约旱默F(xiàn)實需要去調整他們所崇拜的神的職能,因此這些歷史人物也很快被功利化為“雨神”。

      二、水災與河神

      洪澇災害也是晉西北地區(qū)一種危害較大的農業(yè)災害。由于晉西北地區(qū)有黃河、汾河、滹沱河、桑乾河、漳水等多條河流,夏季暴雨集中,很容易造成洪澇災害。加之晉西北地區(qū)在清代大肆開墾,必然會對環(huán)境有所破壞,進而導致山洪暴發(fā),河水泛濫,對農業(yè)生產造成毀滅性的危險。尤其是靠近黃河的河曲、保德等地。如保德州一帶,“康熙三年(1664)大水,張家灘漂沒民居,馮家川等處亦被水患;三十七年六月,大雨,城圮數(shù)十丈,低田多沒”[18]。“乾隆五十一年(1786),五臺縣濾沱河發(fā)洪水,河南岸從覃上至張家莊一帶,稻田全部水淹,壓砂數(shù)尺,變?yōu)樯碁?。因此,洪澇災害對于沿河民眾的生產生活影響很大,也就是這種非旱即澇的環(huán)境特征極大影響了北部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盵19]水災會將房屋、農田毀于一旦,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損失。因此當?shù)厝藗儽闫髨D通過祭祀水神來減輕災害的發(fā)生。而在晉西北地區(qū)的水神主要有臺駘神、河神等(見表1、圖1)。由圖可看出這些河神廟主要分布于汾河和滹沱河等區(qū)域性河流兩岸。臺駘神即汾河河神之一。臺駘是遠古時期的英雄人物,少昊金天氏的后裔,由于他治理汾河有功,修筑堤防,治理水患,使當?shù)厝嗣衩馐芩疄闹啵ρ睾愚r業(yè)進行了灌溉,所以被稱為汾水神。汾水神廟主要有臺駘廟、汾水神祠和圣母廟。汾河作為山西的第一大河,既能夠提供灌溉之便,也會帶來洪澇災害?!耙虼嗣癖娂漓敕诤雍由窬哂斜WC灌溉和抵御水災的雙重目的?!盵0]晉西北地區(qū)的靜樂、河曲、寧武、五臺等地都分布有臺駘神廟。這主要是因為汾河的源頭在寧武管涔山下,其上游流經寧武、靜樂、五臺等地,因此在這些地方分布有大量臺駘廟?!秾幬涓咀ⅰ肪砭拧鹅魪R》有:“汾水神祠,在三馬營西北山間,俗稱圣母廟。臺駘廟,在寧化城南二十于里定河村,鄉(xiāng)人至今祀之?!盵1]晉西北其他地方同樣有河神祭祀的行為以及對河神廟的修建。清代傅修在《創(chuàng)建河神廟碑記》中有如下記述:“山陰之地,桑乾之水,巨浸也。夏雨秋澇,奔襲無常,率為民病,戊戌量移。大同見東關玉河水勢與桑乾埒,而附近城垣尤患逼噬。蓋一郡之休舊關焉。余思名山大川必有神焉主之,而其氣常與人為感通。吾竭誠盡以事之,將必有格于幽冥者……自今以往,守事者歲修祀事。庶幾邀靈河伯使河流復歸故道,逼噬之患?!盵2]河神廟的修建說明該地洪澇災害的頻發(fā)并對當?shù)厝嗣竦纳a生活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人們不得不通過對神靈的祭祀而消除災患。

      表1 晉西北地區(qū)雨神廟、河神廟、蝗神廟的統(tǒng)計表

      注:上表是根據各地地方志及雍正《山西通志》和光緒《山西通志》的記載數(shù)量而統(tǒng)計,其中各種廟宇的統(tǒng)計只是當時縣治所里所存在,而鄉(xiāng)間里相關的祭祀神甚多,并沒有具體數(shù)值的記載,因此表為不完全統(tǒng)計。

      圖1 雨神廟、河神廟、蝗神廟在各地的分布

      三、蝗災、霜災與所祭祀的神靈

      晉西北地區(qū)在清代也是蝗災頻發(fā)之地,對農業(yè)生產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脅。一般人們認為山西有著“表里河山”的特殊地理形勢,西有呂梁山、黃河,東有太行山,北有恒山的封閉環(huán)境,所以外來蝗蟲一般不會飛入山西,因此山西自古有“蝗蟲不吃山西”之說。但是事實上卻并非如此,即使山西沒有外來蝗蟲。一旦發(fā)生旱災,也會誘發(fā)本地蝗蟲的滋生,一旦蝗蟲滋生,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只會使蝗災更加嚴重,對當?shù)剞r業(yè)生產的危害將會更大。例如“順治四年七月初七日午后飛蝗從東南窯頭口來,遮天蔽日,墜地寸許,所落處苗稼皆盡.至次年五月間遺種復生,無翅麥穗頗傷?!盵3]“道光十六年飛蝗入境,秋禾盡食,百姓賣妻鬻子流離死亡者過半?!盵4]49可見,蝗災無論是對農業(yè)生產還是人民的生活都造成巨大的危害。而一直以來人們由于受到天命主義思想的影響,認為蝗蟲是“天蟲”或“神蟲”。所以面對蝗災,人們首先通過祭祀蝗神以求消除蝗災。而在晉西北地區(qū)的蝗神主要是八蠟也有一些地方有劉猛將軍廟的分布。(見表1及圖1)。霜凍災害也是晉西北地區(qū)一大主要自然災害。晉西北地區(qū)地處高寒之地,容易出現(xiàn)早霜。而這時農作物正處于幼苗期,一旦發(fā)生霜凍災害,輕則損田禾,收成大減。重則隕霜殺禾,顆粒無收,致成大災??滴跞迥辍鞍嗽拢o樂霜殺禾殆盡,歲饑”*靜樂縣志編委會,《靜樂舊志集成》,2011年版,第104頁。。乾隆二十四年(1759)“大同早霜,秋禾被災,蠲緩賑恤”[5]。道光十二年(1832)“仁縣,夏旱,秋霜。流亡甚眾”[24]264。緊接著道光十三年(1833)“廣靈縣壬辰發(fā)始苦于旱,繼潦于雨,終隕于霜,斗米千錢,數(shù)十年來未有如是之極也”[7]219-220。咸豐八年(1858)“岢嵐縣,秋七月,白露節(jié)隕霜,殺禾,歲饑”[6]??梢娝獌鰹暮υ谠摰氐念l繁。而該地地處黃土高原高寒地區(qū),無霜期短,農作物一年只有一季,一旦早霜出現(xiàn),那么對當?shù)氐霓r業(yè)生產就會造成致命的影響。而面對頻繁的霜凍災害,當?shù)厝藗兘洺ㄟ^對霜神的祭祀來減輕霜災帶來的災難。霜神并沒有具體的人物,而是當?shù)厝藗冎饔^意識中的神。乾隆年間,渾源州知州桂敬順建有霜神祠“渾居北,早寒孟秋多降霜,損稼。公立霜神祠率州人祈之,丕著靈應”[27]。還有對“旗纛”的祭祀。如渾源州“旗纛神,有祀無廟,春祭驚蟄,秋祭霜降,守備主之祭”[28]。靈丘“旗纛廟,有牌位供奉在武署大堂,祀軍牙六纛之神,霜降日祭”[29]。此外還有寧武、偏關等地都有旗纛廟的分布。旗纛,本是宣揚武威的戰(zhàn)神,而在此地卻被人們用來祭祀霜降,可見,霜凍災害對該地的農業(yè)生產有著嚴重的影響。這也是晉西北特殊自然境下的衍生物。

      四、特殊的歷史地理環(huán)境對民俗信仰的影響

      晉西北地區(qū)之所以會在農業(yè)自然災害上出現(xiàn)信仰的“功利性”和“雜亂性”,主要是由于其地理環(huán)境的特殊性和農牧業(yè)交錯帶社會文化的影響。該地處于山西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因此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必然使得該區(qū)域在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方面具有獨特的一面。同時,地處邊境之地的晉西北在歷史上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頻繁,因此深受游牧文化的影響。加之該地一直為邊關重鎮(zhèn),戰(zhàn)爭頻繁,在民風習俗上有較重的尚武風氣,一旦有天災的發(fā)生,就會習慣于將一些“戰(zhàn)神”當作“雨神”來祭祀。如李牧、李靖等本是邊關的保衛(wèi)神,但是隨著后來該地自然災害的頻繁,對人們的生存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威脅,民眾也會把他們當作“司雨神”來祭拜。所以在對農業(yè)災害的信仰上既有對傳統(tǒng)信仰文化的繼承,也有自己邊境地域文化的特點。因此,在這個“靠天吃飯”的區(qū)域,面對天災而無力抵御的人們只能是根據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選擇自己所要祭祀崇拜的神靈,而且這些“神靈”并無統(tǒng)一的標準,那么“神靈”的職能也在隨著民眾的需求而變化。所以,災害一旦發(fā)生,而在當時政府救濟措施不完善的情況下,災民只能求助于自己心中所信仰的“各路神靈”。這也體現(xiàn)了當?shù)厝藗冊诓焕淖匀画h(huán)境下以及遭受頻繁自然災害的現(xiàn)實下對生存希望的渴求。

      然而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限制與這種消極救災方式的結合,只能是使該地繼續(xù)處于貧困的地位。這種民間傳統(tǒng)信仰習俗只能是在災時暫時給民眾以心靈上的慰藉,而不會起到任何實際的作用。要想減少自然災害對當?shù)卦斐傻膿p失,政府在提高救濟力度的前提下,當?shù)匾矐撜业竭m合自己地域特色的農業(yè)發(fā)展模式。首先要結合當?shù)氐膫鹘y(tǒng),走農牧業(yè)生產化道路,而不能完全倚重于農業(yè)。其次,要大力改善農業(yè)生產基礎設施,提高農業(yè)生產水平。

      [1]洪汝霖,魯彥光.光緒天鎮(zhèn)縣志[G]∥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512.

      [2]吳炳.乾隆應州續(xù)志[G]∥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225.

      [3]李翼圣.光緒左云縣志[G]∥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136.

      [4]王克昌,殷夢高.康熙保德州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1978.

      [5]李三謀.清代晉北農業(yè)概述[J].古今農業(yè),1988(4):10-16.

      [6]胡宗虞.民國臨縣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1978:68.

      [7]楊亦銘.廣靈縣補志[G]∥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8]馮振文.道光偏關縣志[G]∥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492.

      [9]王家坊.光緒榆社縣志[G]∥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599.

      [10]黃圖昌.康熙靜樂縣志[G]∥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477.

      [11]王軒,等.光緒山西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8:5078.

      [12]王克昌,殷夢高.康熙保德州志[G]∥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181.

      [13]任寧虎,郭寶厚.三晉石刻大全·寧武縣卷[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0:48.

      [14]河曲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河曲歌謠集成[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4:1151.

      [15]王鵬龍,李富華.明清時期雁北地區(qū)的龍王信仰與民俗活動[J].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38-41.

      [16]王濤.碑刻資料所見明清山西忻州地區(qū)民間信仰[J].中國地方志,2011(6):41-50.

      [17]李時人.全唐五代小說[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677.

      [18]王秉濤.乾隆保德州志[G]∥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215.

      [19]張青瑤.清代晉北的主要農業(yè)自然災害及其應對[J].古今農業(yè),2012(4):48-58.

      [20]李俊杰.逝去的水神世界——清代山西水神祭祀的類型與地域[J].民俗研究,2013(2):88-100.

      [21]魏元樞,周景柱編,董常保注.寧武府志注[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259-261.

      [22]吳輔宏.乾隆大同府志[G]∥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578.

      [23]王時炯.雍正定襄縣志[G]∥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474.

      [24]李長華.光緒懷仁縣新志[G]∥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25]黎中輔.道光大同縣志[G]∥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168.

      [26]吳光熊.光緒岢嵐州志[G]∥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617.

      [27]賀澍恩.光緒渾源州續(xù)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542.

      [28]桂敬順.乾隆渾源州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1978:169.

      [29]雷棣榮,嚴潤林.光緒靈丘縣補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187.

      [責任編輯朱偉東]

      Relevance between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s in Northwest ofShanxi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Folk Belief Customs

      LI Xiao-qin1, GENG Zhan-jun2

      1.Northwest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2.Xi’an University, Xi’an 710065, China)

      In Northwest Shanxi province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droughts and floods were very frequent, followed by locust plagues and frost disasters.Faced with the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unable to resist, the public had to pray to the gods.Its borderland geographic location also formed its own unique folk customs and beliefs.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its border o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ts farming was undeveloped, the folk belief in agriculture disasters did not have a unified standard but with multiplicity and utilitarian.

      Northwest of Shanxi; in the Qing Dynasty; agriculture; natural disasters; folk belief

      K892.28

      A

      1001-0300(2016)02-0090-07

      2015-05-26

      李小琴,女,山西忻州人,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災害史研究;

      猜你喜歡
      晉西北出版社農業(yè)
      內卷
      科教新報(2024年4期)2024-03-17 09:48:21
      國內農業(yè)
      國內農業(yè)
      國內農業(yè)
      擦亮“國”字招牌 發(fā)揮農業(yè)領跑作用
      我等待……
      讀者(2021年5期)2021-02-05 02:52:39
      論許光達在晉西北抗戰(zhàn)的貢獻
      晉西北地區(qū)近60a來的氣候變化特征
      價值工程(2017年29期)2018-01-23 10:07:15
      晉西北地區(qū)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析
      西部論叢(2017年3期)2017-09-11 06:21:44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華人經濟(2017年6期)2017-08-18 04:10:14
      永顺县| 双桥区| 内乡县| 会理县| 鄢陵县| 普格县| 禄丰县| 稷山县| 阿合奇县| 九台市| 昭苏县| 秦安县| 友谊县| 鄂尔多斯市| 汝州市| 西充县| 滦南县| 南平市| 囊谦县| 高平市| 镇康县| 旺苍县| 祁门县| 高台县| 迁西县| 漳平市| 天门市| 肥乡县| 垫江县| 宁国市| 阳江市| 台南县| 宁武县| 灌云县| 宿州市| 北碚区| 榆社县| 绍兴市| 化德县| 林口县| 施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