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金根
峻拔剛健 情深調(diào)雅讀邵作舟書札《與胡傳論臺灣海防書》
文/秦金根
□ 清 末 邵作舟 與胡傳論臺灣海防書之五 1892年 現(xiàn)藏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與胡傳論臺灣海防書》乃清末著名改革思想家邵作舟(1851—1898)致同鄉(xiāng)胡傳(1841—1895)之信札。書于光緒十八年(1892)十二月,實為一封回信,胡傳時奉調(diào)至臺灣,巡視全臺營務(wù)。信中所論除老友相問平安之外,莫非討論臺灣海防之事。其中,邵作舟以居北洋幕多年之甘苦心得,對臺灣之海防提出觀點,立足現(xiàn)實考量,務(wù)實處卻與身處臺灣感受戰(zhàn)事之胡傳之愿望并不完全相合,然其二人救國之心則一。
《與胡傳論臺灣海防書》共十一幀,曾由胡傳之子胡適珍藏。耿云志先生曾就此札作《讀邵作舟〈與胡傳論臺灣海防書〉》一文,就其內(nèi)容加以分析,收入《耿云志文集》(《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學(xué)術(shù)委員文庫》,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第1版)中。此札現(xiàn)藏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邵作舟,字班卿。安徽績溪人。曾作《邵氏危言》,為近代三大“危言”之一。又作《公理凡》,述其哲學(xué)思想,力求打通中西。熊月之先生評曰:“《公理凡》是邵作舟未刊書稿,內(nèi)容獨特,風格卓異,堪稱晚清思想史上之空谷幽蘭,具有特別的學(xué)術(shù)價值?!保ā渡鐣茖W(xué)》2015年第12期)
顯然邵作舟并非以書名世,然此札書法殊可解讀。
此札書寫在淡黃色宣信箋之上,極為雅致。色宣中嵌“富且貴”三字,以寄托愿望。三字以雙鉤形式呈現(xiàn),上下排列,仿佛一枚印章,其邊亦以雙鉤為線,故三字雖大,但并不覺重,反而裝飾味甚濃。信箋左中側(cè)所印篆書中有“白”二字,“白”系宋時產(chǎn)于虔州(今贛州)之絲織品,用于進貢,極為珍貴。信箋左下印篆字“邵”,筆畫中粗而頭尾尖細,類于科斗篆,極古。以此看,此箋實為邵作舟專門定制,寄托情志,而產(chǎn)地可能在贛州。
此札用筆峻拔剛健,筆法嫻熟。邵作舟與同鄉(xiāng)老友隔海遙寄思、情,所謂思來不可遏,情動不可止。故其用筆起落自然,行筆緩疾交錯,皆依情思之變。其用健毫,筆鋒側(cè)行,故能迅捷以取妍勁。其起筆多空中搖落,殺鋒入紙,取方勁之意,搭接處亦用折多于用轉(zhuǎn),故殊得挺拔之勢。色宣性偏熟,健毫入紙,行筆走疾,故益顯果決勁利,別有勁健之勢。此札行草相雜,承晉宋以來傳統(tǒng),出鋒映帶,以耀其精神,顯其流麗,強其連貫,故能通篇精神專一。又其筆畫粗細對比,變化隨性,多與用筆之起承轉(zhuǎn)合相應(yīng),殊得元明趙董書札迅捷流麗之趣。想邵作舟供職北洋幕,心系家國,多思革新,尤其智哲之思,融中西于一體,迥出時流之上。而此札用筆之峻拔與變化,非契合于其思變之本而極富文人之氣息歟!
此札章法亦流貫生動,變化自然。因信箋高寬懸殊,故全幅縱向貫氣,疏密有致。每行如引中線,字字依其排布,上下大小有別,情態(tài)俯仰盡勢,又映帶牽連,承上啟下,仿若珍珠之串。全篇疏密變化,字距小而行距略大,字與字之間或分而獨立,疏朗舒徐;或引帶承接,字勢緊密;更兼數(shù)字草寫,行筆勁速,激越多情。而疾徐之間,節(jié)奏之變,如樂音之起伏,抒情感之跌宕。而其言不盡意處,又隨手于兩行之間填補小字,曲折安排,占盡空間,密不透風,而又能避讓有度。此亦手札之便,信手書來,不假思索,不思妍拙,得之自然。故此札可謂書與情融、情以書表、情深調(diào)合也。
乙未歲末于耕之堂
□ 清 末 邵作舟 與胡傳論臺灣海防書之六 1892年 現(xiàn)藏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 清 末 邵作舟 與胡傳論臺灣海防書之七 1892年 現(xiàn)藏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 清 末 邵作舟 與胡傳論臺灣海防書之八 1892年現(xiàn)藏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 清 末 邵作舟 與胡傳論臺灣海防書之九 1892年現(xiàn)藏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 清 末 邵作舟 與胡傳論臺灣海防書之十 1892年
□ 清 末 邵作舟 與胡傳論臺灣海防書之十一 1892年 現(xiàn)藏中國社科院歷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