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金紅
清朝張廷玉當刑部侍郎期間,他的朋友程廷祚一次酒后嫖妓,被人發(fā)現(xiàn)。當天,程廷祚從青樓出來時,恰好穿著張廷玉平時也經(jīng)常穿的一件紫色長衫,而且他的身材與張廷玉一般高,目擊者只看到程廷祚的背影,就誤將程廷祚當作了張廷玉。于是,外面就傳言張廷玉某月某日進青樓嫖妓。
張廷玉很快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沒有做出任何反應。他的兒子張若靄卻對此非常生氣,對張廷玉說:“我們必須馬上澄清事實的真相,否則人家還真的認為父親是個喜歡尋花問柳的人呢。”張廷玉卻顯得十分的平靜:“程廷祚是我多年的老友,他原本不是一個很隨便的人,那次是因為醉酒,才做出了這樣的錯事。如果我申辯澄清,這就是攻擊朋友的隱私和過錯了。”自始至終,不管外面輿論如何洶涌,張廷玉始終未辯。
后來,張若靄有次回老家桐城,無意中聽到當?shù)氐娜诉€在誤傳張廷玉嫖妓事件。張若靄想到如果再不澄清事實真相,父親會在家鄉(xiāng)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于是,返回京城后,他準備上書皇帝,奏明真實情況。當張若靄將寫好的奏折交給父親看時,張廷玉當場撕毀了奏折:“你把這件事當成我的恥辱,倘若你攻擊我朋友的隱私和過錯,這更是我的一大恥辱。”見父親態(tài)度堅決,張若靄只好作罷,只字不敢再提這件事。
《菜根譚》有云:“人之短處,要曲為彌縫,如暴而揚之,是以短攻短?!卑l(fā)現(xiàn)別人的過錯,應當設法真心誠意地去幫助他改正,如果四處宣揚,使他的錯誤無人不知,這樣既傷害了他人的自尊,同時又把對方推向了錯誤的深淵。所以,張廷玉寧愿自己受到誤解,也不愿意宣揚攻擊朋友的隱私和過錯。正是有了這份“不用人短”的寬廣胸懷,使得張廷玉成為有著“器量純?nèi)?,抒誠供職”美譽的一代名臣。 (編輯 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