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民
春夏之交時節(jié),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莊嚴肅穆的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憑吊革命先烈。看著展板上一張張充滿青春活力的面孔,他們?yōu)榱俗鎳?、為了人民和黨的利益,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獻出年輕的生命,我們的心情無比沉重。據(jù)講解員介紹,這些烈士犧牲時平均年齡不足30歲,展板上陳列的170位烈士中,約有60%都受過高等教育?!澳催@個名單上,很多都是名牌大學畢業(yè),還有不少是‘海歸,學歷最高的是這位——”講解員指著許包野烈士的名字說,他曾留學法國、德國,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卻在35歲那年英勇就義,成了一名無名英雄。在發(fā)現(xiàn)許包野烈士的過程中,有一段讓人唏噓不已的故事。他的妻子葉雁萍因不知丈夫犧牲,而經歷半個世紀的情感等待和愛情堅守……
負笈求學
二十世紀初葉,由于清政府腐敗無能,導致國門洞開,山河破碎,外寇的鐵蹄在文明古國的大地上肆意踐踏,整個國家政局動蕩,風雨如晦,民不聊生……
1900年,也就是清朝光緒二十六年,那年5月31日,在暹羅(今泰國)華富里的華人僑商許錫昌家,一個男嬰呱呱墜地。父親給這個長子起了個乳名叫許金海,學名許鴻藻,他就是后來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烈士中唯一擁有博士學位的省委書記——許包野。
許包野的母親是暹羅人,在母親身邊,包野受到了暹羅文化習俗的啟蒙教育。不經意間,他已長成7歲的學童了。父親許錫昌是個心懷祖國、情系故鄉(xiāng)的愛國華僑,為了讓兒子學習中國文化,他決定放棄在暹羅的生意經營,舉家遷回中國的故鄉(xiāng)——廣東省澄??h,成了那時中國兵荒馬亂年代里為數(shù)不多的“海歸”之一。回國后,放下行李,父親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將兒子送到附近的私塾接受中文教育。1911年,包野讀完四年私塾后被送到澄海縣立鳳山小學就讀。父親許錫昌望著兒子稚嫩的臉蛋,撫摸著他的頭鼓勵說:“兒子,要好好學習,將來做個有出息的人!”已經懂事的包野不住地點著頭回應道:“阿爸,您放心,我一定會好好學習的!”
1918年,包野的母親不幸病逝,父親一個人帶著幾個孩子又當?shù)肿瞿?,度日艱難。為了找個理家的幫手,許錫昌按照當?shù)氐娘L俗,在妻子百日祭之內要給兒子完婚,否則就得等到三年后才能娶新媳婦進門。于是,他急忙張羅著給包野找了附近村莊的一個叫葉巧珍的姑娘為媳。還在讀書中的包野聽從父親之命、媒妁之言,于當年和葉巧珍在家鄉(xiāng)成婚,簡樸且隆重的婚禮,吸引了鄉(xiāng)親們關注的目光,人們紛紛送來了美好的祝?!楹?,許包野將妻子改名葉雁萍。不久,他們的兒子降生了,許包野為兒子取了個“適歐”的名字。從此,一家人沉浸在天倫之樂中。成家后,許包野沒有放棄學業(yè),繼續(xù)他的寒窗求學生涯。1919年夏,他以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畢業(yè)于澄海中學。
這時,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取得了勝利。莫斯科的槍炮聲喚醒了沉睡的中華兒女。許包野目睹了國內掀起的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浪潮。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fā)了以學生為主體、得到全國工人、商界大力支持的反帝愛國運動。數(shù)千名學生聚集天安門前游行示威,提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等口號,主張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要求懲辦北洋軍閥政府的親日派官僚。北京政府對學生進行了瘋狂鎮(zhèn)壓,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為了抗議當局鎮(zhèn)壓“五四”運動,憤然離職出京。
“五四”運動爆發(fā)后,受新文化、新思潮的影響,許包野參加當年底以蔡元培為會長的“中法教育會”組織的赴法勤工儉學的考試,并以優(yōu)異的成績入選。1920年4月,許包野背上行囊,辭別故鄉(xiāng),告別了父親、妻兒和前來送行的親友,滿懷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取道廣州,遠渡重洋,踏上了前往法國留學的行程。丈夫這一別,不知何年何月再重逢?妻子葉雁萍望著丈夫遠去的背影,看著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兒子,兩眼噙滿了淚水……
第一次漂洋過海,第一次遠離親人,年僅二十歲的小伙子許包野,強忍著暈船的不適、旅途的勞累和思念親人的痛苦,艱難地跋涉在人生的征程中……
在法國里昂大學,許包野徜徉在校園的路道上,兩旁芳草萋萋,頭上綠樹成蔭,西方歐式樓宇建筑富麗堂皇。他觸景生情,聯(lián)想起北京圓明園皇家園林毀于英法聯(lián)軍之手,中國被外國列強恣意瓜分……凡此種種,更加激起這位熱血青年學好本領立志救國的強烈愿望。他選修了哲學的課程,他要用先進的理論與哲學思想,去說服國人反抗壓迫,奮起救國,使中華民族早日擺脫被壓迫、被殖民的統(tǒng)治。
里昂長期以來一直是法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法國主要的工業(yè)城市之一,十九世紀爆發(fā)過多次工人罷工、起義運動。在這里,法國社會主義思潮深深影響和熏陶了許包野。1921年,法國受經濟衰退的影響,法郎貶值,社會動蕩,生活費用高漲,許包野寫信征得父親同意與支持,從法國轉學到德國的奧古斯特大學繼續(xù)學習哲學。這年夏天,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德國是馬克思的故鄉(xiāng),也是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學術的誕生地。這里的大學和書店,有許多西方先哲、學者的傳世經典和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在新思想、新思潮的引領下,許包野如癡如醉地博覽群書,閱讀了大量的馬克思著作和哲學經典,他開始認真思考并探索著革命真理。1924年,同在德國勤工儉學的朱德同志見許包野報國心切,志存高遠,便對他予以關心、引導和培養(yǎng),還介紹許包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旅歐支部的一名先鋒戰(zhàn)士,從此走上了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奮斗的革命道路。就這樣,旅歐期間,許包野一面鉆研馬克思主義,一面在中共旅歐支部的領導下參加實際斗爭。
傳播真理
1925年5月30日,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在上海爆發(fā),英國、日本侵略者連續(xù)在上海屠殺中國學生、工人和民眾。為了揭露侵略者的暴行,中共領導人蔡和森、瞿秋白、劉少奇等人帶領工人、學生走上街頭游行抗議,“五卅”運動的消息傳到德國后,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立即召開緊急會議,通過了朱德同志的建議:“放下一切工作,全力以赴,投入這一運動?!辈Q定通電全世界,抗議英、日帝國主義在上海屠殺中國民眾的暴行。許包野參加了中國留學生和僑民舉行的示威集會,抗議侵略者的殘暴行徑。許包野與中國留德學生的宣傳活動為德國當局所不容,就在此時,英國政府向德國提交了一份中國革命者的名單,許包野的名字赫然在列,他被捕入獄。同情中國革命運動的德國共產黨,發(fā)動群眾,大力聲援,向當局施加壓力,要求釋放中國革命者。許包野坐了三天牢監(jiān)后被驅逐出境。慶幸的是,在離開德國前,他已取得奧古斯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隨后,許包野旅經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于1926年下半年抵達向往已久的十月革命的圣地——蘇聯(lián),來到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任教,向中共派往蘇聯(lián)學習革命之道的留學生傳授馬列主義理論。他把從德國學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們,影響了一大批青年學子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些留學生大多是共產黨員,許多人后來成了中國革命的骨干。在許包野的學生中,有后來成為江蘇省委組織部長的黃勵,宣傳部長的陳原道。許包野學識淵博,精通德、法、奧、俄等多國語言。在蘇聯(lián)的五年時間里,他還兼任過莫斯科市的地方法官,為民伸張正義,不遺余力地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貢獻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共產國際的一位成員找到他,說:“許包野同志,根據(jù)中國國內形勢需要,決定派你回國開展對敵斗爭。”許包野態(tài)度堅定地說:“聽從指揮,接受共產國際的派遣?!庇谑?,他秘密從蘇聯(lián)途經黑龍江,回到他闊別11年的祖國。
這時,中國大地到處充斥著肅殺荒寒的景象,到處被白色恐怖所籠罩。許包野一踏進國門,就被國民黨特務監(jiān)視、跟蹤。為了擺脫敵特的盯梢,許包野繞道新加坡,幾經周折,才于1932年底回到了闊別12年、朝思暮想的故鄉(xiāng)。許包野踏進家門時,日夜思念他的父親和妻子都驚喜萬分:這是包野嗎?當年那個帶有鄉(xiāng)土氣息、略顯稚嫩的中學生,現(xiàn)在已經成為儀表堂堂、風度翩翩的洋博士了!
妻子葉雁萍先是激動,繼而撲在他的懷里痛哭起來。丈夫長久的離別,自己日夜的思念,讓這個柔弱的年輕女性心中承載著多少的相思與苦痛?她邊哭泣邊訴述著兒子在七歲那年不幸夭折的噩耗。而這些,都是她一個女人難以承受之重。當許包野聞聽兒子已經不在人世,又低頭看著懷中消瘦枯黃的妻子,他胸中涌起一股對妻子的萬分愧歉之情,他一只手輕輕梳理妻子的秀發(fā),另一只手將妻子緊緊地擁在懷中,心中隱隱作痛……淚水止不住地滴落在妻子的發(fā)梢上……
許包野明白,自己要盡快與黨組織取得聯(lián)系,早日為黨工作。當他得知弟弟許澤藻是中共廈門中心市委宣傳部部長時,心中非常高興,決定盡快與弟弟取得聯(lián)系。但他知道家里的親人都希望他在家里久居下去,找個工作養(yǎng)家糊口,跟妻子生兒育女,繁衍后代,享受著人間的天倫之樂。所以,在家的幾天,他十分謹慎地應付著父親和妻子問他要不要再次出門的話題,唯恐揭開親人心頭上的傷痛。然而,祖國的期待,黨的召喚,讓他時刻感覺到肩上的責任重于泰山!
許包野在家里只住了十天,便決定趕往廈門。父親的挽留,妻子的眼淚都沒能阻止他再次遠行的腳步。他誠懇地對父親和妻子說:“中國目前四分五裂,內憂外患,民不聊生,飽受外國列強欺凌,再這樣下去,就會國破家亡。國家危在旦夕,我哪有心思在家享受這朝夕不保的安逸生活呢?”他的一席話讓父親明白了很多,也讓他知道了兒子是在外面干大事的人。父親叮囑兒子道:“只是你這次出門,要常回來看看你媳婦!”站在一邊的葉雁萍哭紅著雙眼望著丈夫,期待著包野能夠給她一個許諾……許包野為了革命的理想,再次離開了家鄉(xiāng),離開了親人。誰知這一別,竟是他與父親、與妻子的最后訣別……而這一別,從此竟然音訊皆無,讓妻子等待他足足超過半個世紀的漫長時光!
為了瞞過敵人的耳目,許包野沒有直接去廈門,而是從香港繞道新加坡,再從新加坡前往廈門。
1933年3月,許包野抵達廈門。與黨組織取得了聯(lián)系。受中共廈門中心市委的派遣,他先后到安溪、惠安、泉州、莆田等地巡視工作,了解情況,發(fā)動群眾,健全農會組織,建立農民武裝,協(xié)助整頓游擊隊伍,鞏固紅色根據(jù)地。在白色恐怖的歲月里,共產黨員隨時有被殺頭的危險,同年8月,廈門中心市委書記王海平不幸被捕犧牲;9月,代理市委書記的許澤藻也遭逮捕,不久犧牲。10月,黨中央任命許包野為中共廈門中心市委書記,從此,他挑起了領導廈門和閩南十幾個縣開展革命斗爭的重任。在極為艱險復雜的白區(qū)斗爭環(huán)境中,許包野領導黨的組織堅持地下革命斗爭,恢復和發(fā)展了所屬縣、區(qū)的地下黨組織。在許包野的領導下,廈門中心市委及各縣黨組織,領導工人建立失業(yè)工人委員會,動員工人和閩南農民赤衛(wèi)隊員參加游擊隊,領導和發(fā)動農民建立農民委員會、農民協(xié)會,開展土地革命,發(fā)起援助東北義勇軍運動,進行抗日救國宣傳,逐步開辟了新的工作局面。他非常重視革命武裝建設,動員工人參加紅軍和游擊隊,發(fā)動募捐兩千塊銀元,購買了一挺德國制造的重機槍,支援紅軍游擊隊;作為一名博士,他十分重視黨的宣傳工作和理論建設,親自領導廈門文化協(xié)會,秘密出版《發(fā)動機》《戰(zhàn)斗》《群眾報》等雜志和報紙,發(fā)揮著傳播知識、鼓舞士氣的作用,還把中共中央文件匯編成《革命叢書》,供黨員、干部學習,提高黨員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他注重團結群眾,建立社團組織,廈門地區(qū)的反帝大同盟、革命互濟會、赤色工會等組織都成了當時插向敵人胸口的一把把鋒利的匕首。
為國捐軀
許包野的革命信念是:“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哪里危險去哪里?!笨v觀他短暫一生的光輝實踐,這確實是許包野革命生涯的真實寫照。
1934年7月,因中共江蘇省委連遭國民黨當局破壞,中共中央決定將許包野調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組建新的省委領導班子。在國民黨中央黨部的眼皮下活動,其危險程度可想而知。他使用在蘇聯(lián)時曾使用過的名字“保爾”開展工作,實行“—個人只知道一個地方”的嚴密組織措施,積極組建黨組織。許包野上任不久,就被叛徒盯住,敵人想方設法進行誘捕,要抓住這個名為“保爾”的中共重要人物,以換取國民黨當局的巨額獎賞。許包野發(fā)現(xiàn)敵情后,機智沉著,勇敢果斷地與敵人周旋,以其豐富的地下斗爭經驗,及時配合中共中央處決了叛徒老龔,純潔了革命隊伍,保護了革命同志,同時也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使重建的新省委很快恢復了組織活動。對國民黨特務機關來說,“保爾”始終是一個謎團,直至他調離江蘇省委,敵人最終也沒能掌握他的行蹤。
同年10月,中共河南省委遭到敵人破壞,黨中央安排許包野擔任河南省委書記,在處境十分危險的環(huán)境中領導河南省委開展工作,堅持斗爭。這時,為了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紅軍撤出蘇區(qū)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從此,白區(qū)地下黨的工作異常艱險。在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下,許包野化名老劉,仍積極為黨開展工作。1935年2月,由于叛徒出賣,許包野在河南開封不幸被捕,隨即被押解到南京,關押在國民黨南京憲兵司令部看守所接受審訊。在獄中,敵人先是用金錢、美女和高官厚祿引誘拉攏他。面對各種形式的誘惑,許包野大氣凜然,不為所動!敵人勸降的陰謀失敗后,又對他施行了各種慘無人道的酷刑,老虎凳、連環(huán)指、鐵板燒……許包野以一名知識分子的羸弱軀體抵抗著國民黨的各種刑具。他鐵肩擔道義,大義薄云天,始終堅貞不屈,視死如歸,嚴守黨的機密,保持了一個共產黨人的崇高氣節(jié)。1935年5月,受盡折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許包野,在南京的監(jiān)獄中被國民黨劊子手活活打死,英勇就義,獻出了年僅35歲的寶貴生命。他的人生像一道絢麗的彩虹,在中國革命的歷史時空中發(fā)出一道耀眼的光芒!
此情悠悠
1933年麥收前,葉雁萍與公公許錫昌在許包野離家五個月后,來到廈門尋找許包野、許澤藻兄弟倆。因敵我雙方斗爭形勢嚴峻,國民黨特務組織到處布控抓捕共產黨人。許包野為了嚴守黨的機密,他忍受著與親人的分離之苦,不再與家人主動聯(lián)系。父親沒有找到兒子,妻子沒有找到丈夫,公媳倆苦候幾天不見親人的蹤影,只好失望地回到澄海老家。自廈門尋夫之后的半個世紀,葉雁萍作為一個柔弱女子,經歷無數(shù)次劫難,飽嘗了人生的艱辛,孤獨地守候著家庭,守望著婚姻。公公去世后,她安葬下公公,又開始了備受煎熬的等待之旅與杳無音訊的尋親歷程……
許包野為共產主義事業(yè)貢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因為他當時干的是地下黨組織的工作,同志之間、上下級之間都是單線聯(lián)系,一旦失聯(lián),根本無法尋找。所以許包野犧牲了半個世紀卻無人知曉。在那顛沛流離的年代,一個人失蹤是經常發(fā)生的事情,誰也不知道自己明天的命運會是怎樣?在家等候丈夫歸來的妻子葉雁萍,從一個青絲少婦一直熬到滿鬢白發(fā),她一個人經常靜靜地看著丈夫從蘇聯(lián)帶回的幾件物品發(fā)呆,猜想著丈夫遠去后的種種可能……幾十年來,她靠著對愛情的堅貞,對丈夫的思戀,一直在打聽著親人的下落、尋找著丈夫的腳印。1982年,身體每況愈下的她意識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她在別人的提示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開始寫信給當?shù)攸h史部門請求幫助尋找許包野的蹤跡。黨史部門通過她信中提供的線索,經過幾年的努力,內查外調,尋根甄別,終于在1985年冬天掌握了許包野同志革命生涯的經歷,確認了許包野烈士的真實身份。此時,葉雁萍老人已重病在床,聽到丈夫早在50年前就已為國捐軀時,老人在為自己命運感嘆的同時,也為丈夫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感到欣慰。她拿出一個箱子,獻出丈夫從蘇聯(lián)帶回來的、自己當著愛情的信物珍藏了53年的遺物。
自從1920年丈夫赴法勤工儉學后,65年的漫長歲月,葉雁萍和丈夫只在1932年底見過一次面,短暫的10天光陰,成為她往后53年每天都要回憶的畫面,丈夫不俗的談吐,變味的鄉(xiāng)音,還有那關愛的眼神……點點滴滴,滴滴點點,印象都是那么地深刻,那么地清晰,那么地美好,她多么希望這些畫面不是依稀的回憶,而是真實生活的再現(xiàn),伴隨她生命的每一天……
1987年3月,在烈士犧牲52年后,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追認許包野同志為革命烈士。遺憾的是,許包野烈士的遺孀葉雁萍老人沒能等到這一天的到來,已于1985年12月27日去世了。從此,一位湮沒了50多年的為理想而獻身的哲學博士——許包野的革命事跡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展出。而烈士的家鄉(xiāng),廣東澄海的父老鄉(xiāng)親們,也于1999年在汕頭市澄海區(qū)的坪山仔為許包野烈士修建了陵園。陵園座北朝南,占地約3000平方米,陵園內蒼松翠柏郁郁蔥蔥,步入正門,只見園內主體為三進階,在二進階處,左右各為“觀云”亭、“望?!蓖ぃ磉_了許包野烈士寬闊的革命胸懷和大無畏的無產階級斗志。陵園正中是許包野烈士的石雕塑像,底座正面書有“許包野”三個金色大字,背面鍥有烈士簡介,兩邊各書“探索真理畢生實踐,堅定信念英勇獻身”。塑像后面有碑亭,使烈士陵園在綠樹繁蔭,前臨碧水中更顯莊嚴肅穆。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曾經涌現(xiàn)出無數(shù)個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們英勇的壯舉永遠激勵著后人。他們?yōu)榱藝业淖饑?、民族的利益而奮勇獻身,很多人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就慷慨赴義,永遠沉睡在祖國這片大地上。許包野烈士就是這樣的一位無名英雄,他犧牲了五十年,才被人們發(fā)現(xiàn)。烈士雖已遠去,可他們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將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里!像一座座雄偉的豐碑,屹立在人們的靈魂深處,永遠不會消失,永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