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承擔的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媒體融合背景下數字藝術融合傳播研究”成果之一。項目號:KYLX15_1037?!?/p>
微信高度融合的媒介形態(tài)、人性化的使用體驗,已經成為人們社會交往、信息獲取的重要平臺。WPP旗下調研公司凱度最新發(fā)布的2016年《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顯示,在微信平臺上,心靈雞湯文章變得更受歡迎。①
社交媒介的心靈雞湯,是指那些“充滿知識、智慧和感情的話語,柔軟、溫暖,充滿正能量,既可以怡情、作閱讀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時,療效直逼‘打雞血?!雹谛撵`雞湯這類正面信息能在社交媒介更受歡迎,既有“當前快節(jié)奏的生活和無處不在的壓力,(人們)偶爾也需要這種激勵味十足的‘語言藝術治療”,③也是移動社交媒介自身特點所決定的。
1. 移動社交媒介創(chuàng)造了融合化沉浸傳播環(huán)境
隨著移動技術的發(fā)展和硬件設備的不斷更新,移動社交媒介已經由最初基于電子郵件點到點的信息傳輸,演變成了如今依托移動終端APP為主的多種載體點對面的實時交流,擺脫了信息媒介+社交媒介的小集合體,融通信、信息、娛樂、商業(yè)、服務等多種需求為一體的綜合移動終端,使Anyone(任何人)、Anytime(任何時間)、Anywhere(任何地點)、Anyway(任意方式)來做Anything(任何事)的“5A”式服務系統(tǒng)日益完善,使用手機上網、手機購物、手機轉賬、手機理材、手機支付、手機繳費、手機還款、手機打車、手機購物,成為人們基本的網絡化生活方式,這種以手機為中心的“5A”式服務系統(tǒng)也構建了一個沉浸傳播的環(huán)境。而“沉浸傳播區(qū)別于以前傳播的主要方面,在于從一個信息系統(tǒng)變?yōu)橐粋€全方位服務系統(tǒng),從社會的信息核心變?yōu)樯鐣闹笓]核心……(因為)媒介本身不再是收集和傳播信息的中心,而是人變?yōu)橹行?,‘將每個人作為中心的追求,使沉浸傳播形成最具民主性的傳播功能,從而重構社會人際關系?!雹芏碌娜穗H關系變化,使各類信息(無論是正面信息還是負面信息)都能以沉浸方式滲透在各類信息共享、生活服務、區(qū)域定位之中,從而潛移默化地實現著無時不傳播、無處不傳播。
2. 正面信息的生產傳播有助于樹立個體的正面形象
社會學“優(yōu)先鏈接理論”認為,“當新的結點加入網絡時,它們更傾向于連接那些與網絡中較多結點連接的結點?!雹菀虼嗽谏缃簧钪?,人們往往愿意找比自己更強些的人交流,或加入那些有更多社會關系的人的圈子,這也決定了在虛擬社交中,越是具有多結點的有正面影響力的人往往會有更多的人向他聚合。依據美國學者歐文·戈夫曼的戲劇理論,人們都在社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盡管隨著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位置社交、興趣社交等不同社交層次的各類移動應用興起發(fā)展,用戶需要采取不同的虛擬身份在不同的社交平臺進行交往互動,但仍會努力地在不同平臺上建立自己的正面形象,畢竟虛擬社交仍具有現實社會的基礎,而O2O式的線上線下社交結合也更需要通過建立正面形象滿足個體的成就需要。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認為,當人的生存需要被滿足后,權利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就變得更加突出,而成就需要顯得最為重要。雖然人們主要以各類信息作為社交內容,但畢竟大多數人并沒有受過專業(yè)的信息采集發(fā)布訓練,同時受知識結構、文化背景、個人素養(yǎng)等其他因素的影響,除一般信息外,多數人都很難或很難長期生產這類的心靈雞湯,這就為那些在虛擬空間延伸自己現實社會成就需要的人提供了空間,他們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在各自領域上的優(yōu)長,擬寫、傳發(fā)不同的正面信息,向自己圈內或特定的目標受眾進行推送、投遞,而朋友圈的“加關注”、“點贊”、“轉發(fā)”形成的裂變式擴散,能夠產生類似于傳統(tǒng)大眾媒介所具有的社會影響力,從而不斷鞏固傳播者在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中的正面形象。
3. 碎片方式的正面信息契合了虛擬與現實社會的口耳相傳
傳播心理學認為,短時間內那些長篇大論式的文章可能更容易打動人心,但長久來看,那些言簡意賅、朗朗上口的信息更容易被人們記憶、傳播。中華幾千年文明發(fā)展的歷史也證實,那些微言大義的格言、典故、歇后語、成語往往更能被廣泛傳播。當前,隨著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信息數量的劇增,社會公眾的閱讀,大量從深度閱讀轉向以短、直、快為主的碎片閱讀。有數據顯示,人們在進行文字閱讀時,一千字的文章平均停留時長是48.3秒,跳出率是22.1%,四千字的文章跳出率高達65.8%,超過一半以上的人打開一篇文章發(fā)現太長后會選擇跳出。⑥時間的碎片化、社交的碎片化、移動終端的小型化以及信息書寫的限制等等,形成了不穩(wěn)定的信息流通環(huán)境,只有短小精簡、一目了然、朗朗上口的信息,才能確保信息在這種不穩(wěn)定的移動環(huán)境中被閱讀、評論、轉發(fā)。因此,那些以“大眾化口味,勵志化包裝,快餐式文本,無需動腦就可腦洞打開”⑦的正面信息往往更受人們的歡迎。
4. 弱關系交叉式的交往有利于正面信息的擴散
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在1973年提出了“弱關系”理論,他通過對社會關系之間的互動頻度、情感強度、親密程度、互惠交換四個維度研究后認為,社會成員之間互動頻率高、情感投入高、親密程度深、互惠交換多,是強關系,反之為弱關系。他同時指出,弱關系將作為連接兩個網絡群體的橋梁,給個體提供通往沒有緊密聯系的網絡的路徑,并獲取在強關系網絡中無法獲得的新信息和資源。簡言之,弱關系有助于信息和創(chuàng)新的傳播。⑧由于強關系之間既要有現實社會的基礎,又需要雙方共同認可的技術限制,加之是為了維系感情、傾訴情感,因此強關系圈人數相對較少,但互動頻率高,關系更密切,彼此更了解,多數人會以比較隨性的方式表達自我,而不會把自己扮演成完美之人,因此強關系圈里這類心靈雞湯式的正面信息傳播的比較少。與數量相對有限的“強關系”不同,“弱關系”擁有更大的交往圈子,同時“弱關系”個體之間雖然關系不是很緊密,彼此甚至沒有見過面,但由于彼此交往不需要百分百的社會地位、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增強了個體之間在特定情境下的互動行為,既可以真實地表達自我、本我,也可以通過生產、轉發(fā)多種他人的正面信息更好地獲取別人的注意力,從而使正面信息產生裂變式的傳播效果。
注釋:
①馬越:《微信公眾號心靈雞湯文章更受歡迎》,http://www.mediaclub.cc/News/infos/id/3347
②寒星:《“反心靈雞湯”無非是換種口味》, http://news.163.com/14/0417/00/9Q09JNK300014AEE.html
③寒星:《“反心靈雞湯”無非是換種口味》, http://news.163.com/14/0417/00/9Q09JNK300014AEE.html
④李沁、熊澄宇:《沉浸傳播與“第三媒介時代”》[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年第2期
⑤[美]Reza Zafarani Mohammad Abbasi Huan liu:《社會媒體挖掘》[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版,第77頁
⑥移動閱讀的大數據指南:《千字以內的文章傳播率最高》http://www.haokoo.com/else/1755667.html
⑦寒星:《“反心靈雞湯”無非是換種口味》, http://news.163.com/14/0417/00/9Q09JNK300014AEE.html
⑧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1360-1380
[作者簡介:吳一夫,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