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姣姣
摘要: 1947年成都暴雨成災,發(fā)生近百年一遇的洪水。此次水災給成都市區(qū)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水災發(fā)生后政府采取了措施進行賑濟,民間也采取各種方式救濟,起到一定作用。1947年成都水災作為城市水災典型案例,對于城市水災的防治以及政府、民間的救助都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成都;1947年;水災;社會救助
中圖分類號:P4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33-02
水災,又稱“水患”,是因為久雨暴雨、山洪暴發(fā)或河水泛濫等使人民生命財產、農作物等遭受破壞或損失的災害?!豆茏印ざ鹊仄吩啤拔搴χ?,水為大”,說明水災曾給人類歷史留下慘痛的記憶。隨著現代城市化進程的發(fā)展,城市一旦發(fā)生水災給人民造成的損失也更加慘痛。近年來,北京、武漢等城市頻頻發(fā)生由暴雨引發(fā)的城市水災,現實呼喚對城市水災有更多研究。近年來關于災荒史的研究方興未艾,而關于地區(qū)災荒史特別是城市水災史的研究卻仍然較少。四川地區(qū)關于城市水災史的代表著作有《成都水旱災害志》和郭濤先生的《城市水災史》,總體來說研究較為薄弱。陳渭忠先生的《成都平原1947年洪水紀略》論述了當時成都平原的水災概況,但并未涉及災后救濟。本文以1947年成都水災為例,闡述這次水災的雨情水情和受災情況以及政府和民間的救濟,以期能較全面的反映這次水災的面貌,并從中汲取教訓對現代城市水災的預防和救濟提供參考。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有岷江支流府河和南河流經。府河源于郫縣,經洞子口進入成都市區(qū)繞城北城東而流;南河又稱錦江,上游為清水河,進入城區(qū)后繞城西城南而流,兩河在合江亭匯流向東。自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后成都素有水旱從人的說法,然而歷史上成都卻還是受到水災的威脅。三國時期諸葛亮于城西北修筑九里堤即為抵御水災。近代以來,成都亦多次洪水泛濫。其中1947年水災實為當時近百年所罕見,其最大單日降雨量為337毫米,在成都自1928年有實測記錄以來排位第一,最大三日降雨量排位第五,最大七日降雨量排在第三,雖在降雨面上略小于1981年,降雨量實為成都暴雨首位,此次水災給成都造成巨大損失,是成都城市水災的典型案例。
一、 水災情況
(一)雨情、水情
1947年6月30日起成都降雨,7月4日,暴雨成災。3日18時至4日17時,23小時內降雨量達339毫米,為數十年來最大暴雨。7月底8月初、8月中旬暴雨又至,不少街道三度成災,加重災情。
府河為成都重要排洪通道,其斷面僅能容納500立方米/秒的流量,而當年7月4日府河最大流量達到1045立方米/秒,超出容量甚多,所以漫溢。相比于往年最大流量也多出許多,重現期為百年一遇。7月4日21點望江樓水文站測得水位漲至489.46m,出現洪峰。7月7日,百花潭等處水位上漲一丈六尺左右,河水上岸溢入街道,沖毀房屋。
(二)受災范圍
河道水位上漲后,淹沒或沖毀沿岸建筑,城區(qū)低洼處排水不及也難逃水災。災區(qū)四十余處,尤以四門附近因為靠近河道受災最重。水災中僅《新新新聞》提到的受災街道就達到80多條。如青羊正街、春熙路南段、總府街、南紗帽街、東馬棚街、東城根街、西康街、鹽道街、東桂街、干槐樹街、布后街、祠堂街、慶云南街、蠟字宮南街、貴州會館、三槐樹街、羊市街、青龍街、城邊街、泡桐樹街、羊皮壩、寶云痷、水井街、河壩街、大安街、柳蔭街等等。8月暴雨又至,全市三分之二街道受災,不少街道還未恢復就再次被淹。金河陡漲,附近商店全部關門。
(三)損失情況
此次水災造成多人喪命,大量沿河居民無家可歸,流離失所。據省府7月17日勘報,成都市27000戶受災,共82000人,傷亡近300人。《大公報》7月9日報道沖毀房屋802間,僅望江樓一處就打撈浮尸百具?!渡陥蟆?月20日統(tǒng)計災民人數逾十萬,逾3萬戶,千余人死亡。四川大學三十余名學生暑假返鄉(xiāng)由望江樓出發(fā)乘船行至岷江下20余里處遭遇洪水船覆沒學生全部遇難。不少沿河房屋只剩下墻壁,家具物什均被沖走?!缎滦滦侣劇?月8日報道“災民有的睡在城墻腳下,有的困在別人房側,有的搭竹棚以遮烈日,有的暴露在草坪無避雨之物,更有三天以來粒米未見,只是奄奄一息,坐以待斃。”大安街到新南門一帶居住著一千戶左右的貧民,完全被水淹沒,房子沖去一半,百戶以上被洗劫一空。老南門到寶云庵也均為赤貧,以草棚為家。剛遭火災還未重建完全就又遭水災。居民大多逃往康莊墳地,又被洪水包圍,幸得渡船引渡。8月中旬,西玉龍街、戚家巷等低洼街道再次被淹,居民再次受災。
水災對成都的交通也造成巨大損害。由于水勢太大,許多橋梁被沖毀。如十二橋、晉康橋、寶云橋、水橋、安順橋、新東門大橋、南河口疏散橋、瘟神廟疏散橋、外西十二橋、復興橋、萬福橋等60余座橋梁?!缎滦滦侣劇?月8日報道“猛追灣附近沖走三座疏散橋,橋頭的住戶、商民共沖走十余家。兩個橋頭的缺口,好像腿桿上挖去了一大塊肉。據說橋頭上20余人,也隨著房子的崩塌而卷入洪水的漩渦”。成都通往其它地區(qū)的公路在水災中也多被淹沒,交通中斷,市內多條公路也被淹沒。許多道路被洪水沖刷后僅剩石塊碎粒,凹凸不平,當時有人將此戲稱為“水落石出”。
水災還導致全市停水停電停市。啟明電燈公司因受暴雨影響4日就停止供電。自來水公司也被淹,導致全市沒有自來水供應。各街商鋪也大多閉戶停業(yè)。1947年5月,成都物價飛漲,發(fā)生“搶米風潮”,政府以武力鎮(zhèn)壓。風波未解,大雨又至,對于成都人民的生活無疑雪上加霜。水災后成都物價更是上漲,本來就已嚴重的通貨膨脹,受水災影響交通阻塞,貨源斷絕,物價急漲。8月下旬,每斗米突破百萬法幣大關。
二、救助情況
水災過后,公私損失達600億以上,十萬災民流離失所,坐等賑濟,情形甚慘。政府和民間都采取了措施進行救濟。
(一) 政府救濟
據《新新新聞》7月6日報道“市府鑒于貧民遭受水災,啼饑號寒,極為凄慘,亟應救濟,以資安撫,特于昨(5日)前十時邀集市急賑會全體委員舉行會議,商討賑濟。李(鐵夫)市長主席,決定將省府助賑濟費提一億元作為急賑?!钡敃r北門橋頭的一間茶館在水災中的損失已達1億元以上,所以這1億元的賑濟實在杯水車薪。
在輿論壓力下,市政府成立臨時急賑委員會。由于通貨膨脹嚴重,災民要求發(fā)放實物,故以實物形式賑濟。
省府電請中央急賑,中央撥款十億賑濟,政院撥軍糧救濟。省府派社會處長黃處長前往災區(qū)勘災放款。8月5日社會處長勘災歸來,省府制災情表,電請中央再撥百億救濟。
水災后省主席鄧錫侯、省委參議長向傳義、黨部主委黃季陸一起前往探查災情,慰問災民。并向中央匯報災情,請求中央撥款救濟,電請鄰省協(xié)濟,并發(fā)動全市公司機關團體、工商行號、巨室富戶踴躍捐賑。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及上海川康聯誼會紛紛致電慰問。甘肅省主席捐款千萬助賑。
對于洪災的遺留問題,如道路沖毀問題,成都市參議會一屆五次大會提出提案希望政府翻修,市政府回復稱經費有限,人民難以負擔,等經費充足或民力勝任再徹底解決。
(二) 民間救助
水災發(fā)生后,社會各界都予以了關注?!渡陥蟆?、《大公報》等都有關于四川水災的社論。如《申報》8月22日發(fā)表《關懷四川水災》社論,指出四川對于國家、民族極大貢獻,是抗戰(zhàn)的根據地,所貢獻的人力、物力、財力都為全國第一,“中國沒有四川,抗戰(zhàn)不可能持續(xù)八年之久??箲?zhàn)八年中,沒有四川人民的忠誠合作,后方不可能有那樣的穩(wěn)定??箲?zhàn)勝利屆滿兩年,中央不應忘了四川,上海工商業(yè)界不應忘了四川,曾寄居四川的南北人士不應忘了四川”,呼吁各界救濟。
水災后政府也鼓勵各界捐助。省主席鄧錫侯捐款500萬,各地團體、機關也積極募捐。9月上旬,四川省社會救濟事業(yè)協(xié)會發(fā)表電函稱“災情遼闊,為欲普濟之災民,又沒有雄厚之財力,唯一辦法只有集腋成裘,發(fā)起廣泛100元捐助運動,分別函達各縣市政府和社會救濟事業(yè)協(xié)會,并會同地方慈善事業(yè)團體,邀請熱心社會公益人士,努力分頭勸募,斟酌災情之輕重減免田賦,用惠黎災。”
在社會各界的捐賑中,表現最為熱烈的是成都新聞界。成都新聞界人士平時工作較為艱苦,受米荒影響早已懸釜待炊,但在水災中首先捐出同仁一日薪資,并代募賑金數千萬。7月9日,成都新聞界組織“擴大聯合募捐賑災大會”,發(fā)動全市捐出一日所得賑災。而且還向各地同業(yè)請求援助,舉行游藝募捐。他們在水災中表現出的社會責任感讓人動容。
一些慈善機構和個人進行了施粥等形式的救助,一些傳教士也在霍亂中向人們施以西藥。尤其感人的是,太平中街有位化緣為生的道人廖永義,因不忍見災民挨餓,將一年化緣積攢的三斗白米全部捐出,由其他熱心人士出柴和鍋灶,煮成稀飯發(fā)放給災民。此舉實為人欽佩,體現出人們在災荒中的善意和良知。
隨人社會各界踴躍捐助,但是由于吏治腐敗使災民實際受惠甚少。蕭順清回憶道“后來好多地方聽到成都遭了水淹,捐錢來救濟。保長、甲長挨家挨戶做了災情登記,還叫我們畫了押。誰知救濟款都被他們侵吞了,落到我們手里的,一人只有二兩灰面,一酒杯兒米……國民黨的官和保長都是一伙的,頭天交給市長的呈子,第二天就落到保長手里,保長馬上傳我和傅大嫂,嚇唬我們說‘哪個再聚眾生事,先關七天七夜,然后再定罪……”可見當時國民政府已經相當腐化,即使有社會人士熱心捐助,災民仍然處于悲慘境地。
對于被洪水沖毀的橋梁、道路、堤岸等都急需修復,而當時政府無力主持,就由省內外的慈善團體發(fā)起募捐,籌集部分資金,成立了府南河導修工程處,由著名水利專家熊達成任處長,組織修復成都至江口水毀工程。在當年枯水期修復40余處工程,在次年的水災中發(fā)揮了作用。
三、 評價與啟示
(一) 評價
1937年國民政府頒布賑災辦法,包括平價、工賑、急賑等內容,確定了報災、勘災、查賑、放賑的程序。1942年3月,四川省政府成立社會處管理救災事物,賑濟專款由財政廳管理。1945年頒布首部《社會救濟法》。但這些法規(guī)在實踐中由于時局動蕩和吏治腐敗往往大打折扣。
1947年成都水災是當時近百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水災,損失達數百億。而國民黨政府正忙于戰(zhàn)爭,加之1947年兩廣、江蘇都發(fā)生特大水災,政府疲于應對,撥款數目也較少。而且救災措施多集中于當前災情緩解,沒有幫助災民進行長期災后重建的計劃,事實上當時也沒有穩(wěn)定的社會條件來進行長期重建。對于災民來說災重賑微。再由于政府救災體制運轉不靈,貪污腐化嚴重,救災效果十分有限。部分災民甚至拒絕領取賑金。當時一位成都報館排字工人寫下三首《城墻上看水有感》刊載在報上,其中一首寫道:
糧水兩成荒,小民遭大殃。
如此傷心事,政府才不慌。
這首詩反映出人民對政府救濟的失望。8月,災民尚未從水災中恢復,川省政府宣布田賦和稅收增加,民眾更加苦不堪言。政府的救災不力、不恤民情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速國民黨政府統(tǒng)治的瓦解。
在政府救助成效有限的情況下,社會力量的救助對于災情緩解起到重要作用,幫助災民度過艱難時期,促進了災后恢復。社會團體、個人、機構的踴躍捐助體現了當時救災主體的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特別是成都新聞界在這次水災中的大力宣傳和捐助體現了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精神,值得傳頌。但是捐款后款項的使用情況缺乏監(jiān)管,致使中飽私囊現象發(fā)生,這也值得我們現在的民間救助機構思考。
(二) 啟示
成都是一座“因水而興、因水而榮”的城市,1947年水災是一次比較典型的城市水災案例。反思這次水災,對于現代城市水災的預防和救助都有重要啟示。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以及經濟的發(fā)展,一方面人類應對城市水災的能力增強了,一方面水災作為社會發(fā)展的逆動力量對人類造成的損失也變大。如2012年北京暴雨形成的水災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巨大威脅。近年來許多城市和地區(qū)都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城市水災,對于水災的防治提出了新的考驗。
在救災方面,從1947年成都水災可以看出,及時有效的救災行為從根本上說有賴于一個安定和諧的的社會環(huán)境。同時完善報災、勘災等制度,提高行政效率,并制定完善的長期重建計劃。而民間救助方面,也需要完善民間救助體制,加強監(jiān)管透明度,同時要加強對民間慈善事業(yè)的宣傳,提高大眾慈善意識。
總之,成都1947年城市水災及其救災經驗得失,給我們現代城市水災的防治與救災提供了參考,給予我們深刻啟示。
參考文獻
[1]孟昭華.《中國災荒史記》[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4.
[2]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四川省志·總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428.
[3]成都水旱災害志編寫組.《成都水旱災害志》[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5:31.
[4]轉引自馮廣宏.《天府之國水旱從人》[M].成都:巴蜀書社,2010:41.
[5]郭濤.《四川城市水災史》[M].成都:巴蜀書社,198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