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巨龍/文
周大璋與張廷玉關系考
·周巨龍/文
“周大璋引以為豪的是教育宰相張廷玉。”這是近年來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網(wǎng)絡與報端的一句話,說的是大清進士周大璋曾為父子宰相的兒子宰相張廷玉的塾師。周大璋系雍正二年 (1724)甲辰科三甲進士31名,是鷂石周氏的一位代表性的人物,現(xiàn)安徽省樅陽縣周潭鎮(zhèn)人。張廷玉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考中進士,是為三甲152名,當時二人均為桐城縣人。
周大璋真的是張廷玉塾師嗎?筆者近來偶爾翻到一本殘缺的疑為竹紙的線裝書,書皮及前后內(nèi)頁均已缺失,書角卷皺嚴重,竟然內(nèi)有一篇介紹周大璋生平事跡的文章,名《周筆峰先生墓表》(以下簡稱《墓表》),周筆峰即周大璋,字聘侯,號筆峰。該文系乾隆四十五年(1780),即周大璋卒后42年,由周大璋次子薪傳等人請托丙辰會元翰林院編修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趙青藜所撰,趙青藜自稱“余舊習于公(周大璋)也”,當時周大璋卜葬(此前當為暫厝)于家鄉(xiāng)宋家嘴之陽,因而該文所記應是不容置疑的史實。但通讀該文,發(fā)現(xiàn)周大璋是張廷玉塾師的說法只是一個美麗的訛傳而已。
張廷玉
張英稱周大璋經(jīng)常 “與余諸子切劘(mó)砥礪,諸孫皆執(zhí)經(jīng)門下。”《墓表》載:“相國張文端公曰吾里周子聘侯天才……數(shù)年來與予諸子切劘砥礪,諸孫皆執(zhí)經(jīng)門下?!蔽亩斯磸堄?,張英(1637— 1708),安徽桐城人??滴趿辏?667)進士,康熙三十六年(1697)拜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人稱宰相,謚“文端”,長子張廷瓚,次子張廷玉,三子張廷璐。如果周大璋為張英子張廷玉或張廷璐塾師,在當時尊崇禮教的背景下,身為文華殿大學士的張英不可能說出周大璋與其諸子“切磋”的話來,張英明言的是其諸孫皆執(zhí)經(jīng)于周大璋門下,即周大璋為其諸孫塾師。
張廷玉稱周大璋與其同時“補博士弟子員”。《墓表》載:“相國張文和公曰聘侯與余同時補博士弟子員”文和公即張廷玉,張廷玉(1672—1755),字衡臣,號硯齋,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內(nèi)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謚“文和”。所謂“博士弟子員”,是明清時對縣學生員(秀才)的稱謂,而生員則是通過了院試的童生。《墓表》開篇還載:周大璋“年十七拔郡庠第一十九”,“郡庠”即是縣學。塾師與弟子同時考取功名,甚至遲于弟子考取功名,都是有可能的。問題是,根據(jù)以上兩點記載分析,周大璋在17歲已拔郡庠第一十九,張廷玉和周大璋一道補為 “博士弟子員”應是在周大璋17歲的時候或之前。張廷玉讀私塾無疑在縣學之前,如果周大璋為張廷玉塾師,應至少是在張廷玉補“博士弟子員”之前,也就是說應至少是在周大璋17歲之前,周大璋這樣小的年紀當塾師可能嗎?而且,周大璋17歲前,即作為“博士弟子員”或“郡庠生”之前,顯然是沒有功名的,張英會延聘一個沒有功名的人作為張廷玉的塾師嗎?張廷玉在這里清楚地說明,他與周大璋同時補為“博士弟子員”,成了同學。從年齡和功名角度判斷,周大璋在張家當塾師,至少是在取得第一個功名即“博士弟子員”之后,至少是在其17歲之后,而張廷玉明確地說其在這時也至少與周大璋同時取得了第一個功名“博士弟子員”,張廷玉難道能夠“回爐”去讀私塾,去當周大璋的弟子?
張廷璐稱周大璋為 “吾友”,但其先父延周大璋于家塾。《墓表》載:“宗伯張藥齋先生曰:‘吾友周子聘侯以理學文章樹東南壇坫,著書等身,衣被海內(nèi)者數(shù)十年于茲矣,生平堪深經(jīng)術,尤工左氏春秋。往時先公延聘侯于家塾與余共晨夕者久?!睆埶廄S即張廷璐,張廷璐(1675—1745),字寶臣,號藥齋,康熙戊戌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官至禮部侍郎。另,“壇坫”即為文壇。同樣的道理,如果周大璋為張廷玉塾師,作為張廷玉的弟弟怎敢稱周大璋為 “吾友”?不過,張廷璐進一步肯定了張英曾延聘周大璋為張家塾師,但我們也可以肯定的是周大璋教的是張英的孫輩,即張廷玉、張廷璐等人的子輩。我們還發(fā)現(xiàn)在周大璋所著的《四書諸子大全精言》大學卷之一中有兩行豎排的字,一行為 “桐城周大璋聘侯編輯”,另一行為 “同學張廷璐寶臣恭閱”,在這里,張廷璐直接稱周大璋為“同學”了。
從年齡等推斷,周大璋不可能為張廷玉塾師?!赌贡怼烽_頭即言道:“公諱大璋字聘侯,一字筆峰,誕生于康熙八年(1669)六月二日,壽六十有九,乾隆三年(1738)四月朔以疾終于華亭官署。”這里,清楚地記載了周大璋生于1669年,而張廷玉生于1672年,周大璋只比張廷玉長3歲,怎么可能為其塾師?在周大璋教出張廷玉的傳說中,稱“周大璋潛心教張英的兒子張廷玉,可是小家伙很頑皮……”,周大璋能視3歲之差的張廷玉為“小家伙”嗎?傳說還稱此時的張英為 “張宰相”,但史載張英 “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方為俗稱的“宰相”,而張廷玉在第二年,即康熙三十九年(1700)已中進士了,難道張廷玉在此前一年即康熙三十八年還在讀私塾嗎?
綜述,《墓表》一文通過張英與張廷玉、張廷璐父子的敘述,明確地告訴后人,周大璋非張廷玉塾師。周大璋確在張家當過塾師,但是為張英的孫輩,即張廷玉、張廷璐等人的子輩塾師。那么,周大璋是不是在張廷玉補博士弟子員后教了他呢?一般的常識,這時候最多也只是相互切磋,再無可能有“師生”之名分了。
另外,周大璋授過湖南龍陽縣令,后改授江蘇華亭教諭,再任《江南通志》局總裁、紫陽書院山長。曾著有《四書精言》40卷、《四書正義》19卷、《左傳翼》18卷、《修凝堂文鈔》6卷、《朱子古文讀本》16卷。這些,均與《樅陽縣志》等介紹一致。需要指出兩點,一是《樅陽縣志》等均載周大璋生于1771年,卒年不詳。但如前所述,《墓表》準確記載周大璋生于康熙八年(1669),卒于乾隆三年(1738),這一發(fā)現(xiàn)的意義也非同尋常,對于《樅陽縣志》人物錄周大璋詞條等內(nèi)容,均具有更正、補充和完善的作用。二是《墓表》載周大璋卜葬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仲冬,“同里左君歧山為志銘”,現(xiàn)存周大璋墓碑落款為“道光二十八年(1848)”,當為后世重修。
《墓表》載:“公(周大璋)之先世由宜興遷桐者省元仕龍即濂溪(周敦頤)之十四代孫也?!敝艽箬白鳛橹芏仡U的后輩,是鷂石周氏的杰出代表,深得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等程朱理學精髓淵源,成一代理學大家,道光四年(1824)桐城曾有任職全國各地的翰林院庶吉士(進士出身)、舉人等儒生20余人聯(lián)署《公舉理學稟稿》,向安慶府公舉周大璋的理學。筆者亦是鷂石周氏后學,疑可忝列周大璋非直系第十四或十五世孫。說周大璋教出了宰相張廷玉,筆者也挺自豪的,但歷史就是歷史,容不得牽強附會和一點訛錯。此番考證,是為先賢周大璋和張廷玉負責,也是為桐城派乃至中華民族的文化與歷史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