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然
唐河下游典型水文站徑流演變規(guī)律研究
李明然
(河北省保定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河北保定071000)
分析了唐河下游典型水文站1969—2002年34年來徑流的年際、年代際及豐枯變化規(guī)律,采用Mann-Kendall方法研究了其徑流演變趨勢,得出唐河下游的年徑流序列變化存在顯著遞減趨勢和變異點,為唐河下游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提供一定參考。
徑流;年際變化;年代際變化;豐枯變化;趨勢變化;唐河下游
唐河為大清河水系南支的一條主要支流,發(fā)源于山西省渾源縣搶風嶺,經(jīng)山西省靈邱縣東南流入河北省,穿河北省淶源縣、唐縣,至唐縣西大洋村與主要支流通天河匯流,出山區(qū),經(jīng)定州市、望都縣、清苑縣,于安新縣注入白洋淀,全長302 km,流域面積4 993 km2。西大洋水庫以上流域面積4 420 km2,占唐河流域總面積的88.7%。主河道長226 km,流域平均寬度30.2 km,河道縱坡4.6‰。上游地表植被覆蓋率小于30%,水土流失嚴重。
唐河流域地處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具有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局地暴雨多、秋季晝暖夜涼、冬季寒冷少雪的特點。多年平均氣溫12.1℃,最高氣溫40.7℃,多發(fā)生在7月;最低氣溫-22.6℃,多發(fā)生在1月。初霜一般出現(xiàn)在10月下旬,終霜期多在次年4月中旬,全年無霜期190 d左右。全年風向多為西北風,風力一般達6級,陣風可達8級,冰凍期在12月至次年3月。
2.1徑流年際變化
徑流年際變化的總體特征常用變差系數(shù)Cv或年極值比(最大、最小年流量的比值)等來表示。Cv反映一個流域徑流過程的相對變化程度,Cv值大則表示徑流的年際豐枯變化劇烈。下面分別對唐河下游倒馬關、中唐梅水文站的徑流年際變化規(guī)律進行分析。
分析倒馬關站的數(shù)據(jù),得到倒馬關站年徑流量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如圖1所示。從傾向率來看,該站傾向率為負,說明該站徑流量呈現(xiàn)逐年減少的趨勢。
圖1 倒馬關站年徑流量變化
分析中唐梅站的數(shù)據(jù),得到中唐梅站年徑流量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如圖2所示。從傾向率來看,該站傾向率為負,說明該站徑流量呈現(xiàn)逐年減少的趨勢。
根據(jù)倒馬關站和中唐梅站1969—2002年共34年的徑流資料,經(jīng)計算得到兩站的Cv值和年極值比,見表1—2。
圖2 中唐梅站年徑流量變化
表1 倒馬關站和中唐梅站年徑流多年變化特征值
表2 倒馬關站和中唐梅站年徑流量特征值 億m3
由圖1—2和表1可知,1969—2002年倒馬關站徑流量年際變化較大且呈遞減的趨勢,年均遞減0.028 4億m3;中唐梅站徑流量年際變化較大且呈遞減的趨勢,年均遞減0.024 6億m3。
2.2徑流年代際變化
分析唐河下游典型水文站徑流量的年代際變化發(fā)現(xiàn),徑流量的年代際變化呈現(xiàn)規(guī)律性的波動變化趨勢。其中,倒馬關站20世紀70年代水量最豐,自80年代起相對于70年代呈下降趨勢,90年代較70年代下降28.20%;中唐梅站20世紀70年代水量最豐,自80年代起相對于70年代呈下降趨勢,90年代較70年代下降27.83%,詳見表3—4。
表3 倒馬關站和中唐梅站徑流年代際變化率(相對于20世紀70年代)%
2.3徑流豐枯變化
徑流豐枯變化的計算方法很多,本文采用設計頻率算法。
表4 倒馬關站和中唐梅站徑流年代際變化 億m3
分析唐河流域不同頻率年徑流量的取值區(qū)間及出現(xiàn)年數(shù),詳見表5。
表5 唐河流域典型水文站豐枯比例
3.1趨勢性分析
本次趨勢性分析采用Mann-Kendall秩次相關檢驗法,對年徑流序列X1,X2,…,Xn先確定所有對偶值(Xi,Xj,i<j)中的Xi<Xj出現(xiàn)次數(shù)di。其計算公式為:
當n增加,U很快收斂于標準正態(tài)分布。
假設該徑流序列無趨勢,根據(jù)年徑流序列統(tǒng)計di計算出檢驗統(tǒng)計量U,給定顯著性水平a,在正態(tài)分布表中查出臨界值Ua/2,當U的絕對值比臨界值大,則趨勢顯著;反之,則不顯著。如檢驗統(tǒng)計量U〉0,說明序列存在遞增趨勢;反之,則為遞減趨勢。
分別對倒馬關站和中唐梅站數(shù)據(jù)進行趨勢性分析計算,得出倒馬關站檢驗統(tǒng)計量U=-2.535,|U|大于Ua/2,所以倒馬關站年實測徑流量呈顯著性遞減趨勢;得出中唐梅站檢驗統(tǒng)計量U=-0.933 94,|U|小于Ua/2,所以中唐梅站年實測徑流量呈不顯著性遞減趨勢。倒馬關站和中唐梅站年徑流序列趨勢分析結果,見表6。
表6 倒馬關站和中唐梅站年徑流序列趨勢分析結果
3.2唐河干流徑流序列趨勢分析
應用Mann-Kendall法和累積距平法對流域徑流進行突變檢測。通過Mann-Kendall檢驗得到統(tǒng)計量U的順序、逆序變化曲線UF、UB。取顯著性水平a=0.05,得到兩條臨界線y=±1.96,若UF、UB曲線在臨界線間有交點,則它有滿足一定置信度的突變點。采用累積距平法與Mann-Kendall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變異點診斷。
3.2.1倒馬關站徑流序列趨勢分析
應用Mann-Kendall法對唐河下游倒馬關站1969—2002年34年的年徑流序列進行變異診斷,發(fā)現(xiàn)其年徑流量變化趨勢如圖3所示。
圖3 倒馬關站年徑流量趨勢變異線
由圖3可知,倒馬關站多年徑流變化具有顯著的下降趨勢,通過了P=95%的置信度檢驗。在顯著水平a=0.05的情況下,UF和UB曲線之間有1個交叉點,位于1998年,這說明徑流在1998年發(fā)生了變異。
3.2.2中唐梅站徑流序列趨勢分析
應用Mann-Kendall法對唐河下游中唐梅站1969—2002年34年的年徑流序列進行變異診斷,發(fā)現(xiàn)其年徑流量變化趨勢如圖4所示。
圖4 中唐梅站年徑流量趨勢變異線
由圖4可知,中唐梅站多年徑流變化具有顯著的下降趨勢,通過了P=95%的置信度檢驗。在顯著水平a=0.05的情況下,UF和UB曲線之間有2個交叉點,分別位于1973和1998年,這說明徑流在1973 和1998年發(fā)生了變異。
通過分析研究唐河下游典型水文站的徑流變化,得出如下結論:
(1)年際變化。倒馬關站和中唐梅站年際變化較大,從上到下各站徑流年際變化逐漸變大;年徑流量最大值倒馬關站出現(xiàn)在1988年,中唐梅站為1988年;年徑流量最小值倒馬關站出現(xiàn)在2001年,中唐梅站為1972年。徑流的年際變化起伏較大,對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造成不利影響。
(2)年代際變化。倒馬關站20世紀70年代水量最豐,自80年代起相對于70年代呈下降趨勢,90年代較70年代下降28.20%;中唐梅站20世紀70年代水量最豐,自80年代起相對于70年代呈下降趨勢,90年代較70年代下降27.83%。
(3)豐枯變化特征。倒馬關站的豐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交替出現(xiàn),其中豐水年占26.4%、平水年占52.9%、枯水年占20.6%;中唐梅站的豐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交替出現(xiàn),其中豐水年占26.5%、平水年占50%、枯水年占23.5%。
(4)運用Mann-Kendall秩次相關檢驗法,分析得到唐河下游典型水文站的年徑流序列的變化趨勢,倒馬關站呈顯著遞減,中唐梅站呈不顯著遞減;唐河下游存在變異點,倒馬關站為1998年,中唐梅站為1973和1998年。
唐河流域受不同地域的氣候條件、自然地理和人類活動的綜合影響,徑流變化復雜,突變性強。在分析和研究其演變規(guī)律過程中,應當深入分析流域局部地區(qū)的徑流變化特性,找出影響徑流變化的主要因子,進一步弄清區(qū)域徑流變化的內在特性,才能真正把握唐河徑流自身的變化規(guī)律。
[1]王銀堂,胡四一,王宗志.流域初始水權分配及水量水質調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楊福生.小波變換的工程分析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3]李祚泳.水文水資源及水環(huán)境分析的若干進展[J].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2002(2):1-4.
TV121+.4
A
1004-7328(2016)04-0040-03
10.3969/j.issn.1004-7328.2016.04.013
2016—04—15
李明然(1981—),男,工程師,主要從事水文水資源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