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菲+張宇+王芳
巍巍武當山下,有這么一位歸國華僑,在新中國成立不久,她義無反顧離開印尼殷實溫暖的家,只身一人飄洋過海投入祖國的懷抱,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在祖國需要的時候,她放棄城市的生活,毅然來到最艱苦偏遠的新疆,投身于國家人才緊缺的醫(yī)學事業(yè);當再次聽到祖國的召喚,她又輾轉來到“山城”十堰,默默耕耘在醫(yī)學教育的第一線,直到眼疾急需手術,才不得不離開大學講臺。
70歲才退休的她,心里仍掛念著身邊困難的群眾,在得知一些農(nóng)民工子女進城學習跟不上時,她在家里搭建起簡陋“教室”,佝僂著年邁的病軀,義務為他們補習功課,一堅持就是16年……講臺是她一生所愛,對黨的堅貞不渝,更是她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畢生追求。
她,用一生把自己活成了一支紅燭,懷揣著對黨的忠誠信仰,用螢螢微光溫暖四方;她,就是湖北醫(yī)藥學院的陳怡敏教授。
39年,她毫不保留地奉獻,那是對自己信仰的無限追求
1951年,站在航行于太平洋的輪船上,21歲的陳怡敏眺望著遠方。這艘輪船正在駛往她朝思暮想的祖國。
陳怡敏1930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亞,祖籍廣東增城,家境殷實的她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陳怡敏一家始終對祖國懷揣著赤子之心,作為教育家的父親,更是不斷鼓勵著自己的女兒陳怡敏回到祖國的懷抱。
“回國去吧,新中國的建設需要你們年輕人!” 陳怡敏從開明的父親那里得知,新中國百廢待興,急需有理想、有知識的青年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在父親的影響下,21歲的陳怡敏作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個重大選擇,她告別父母、兄弟,懷著一腔熱血,毅然登上駛向祖國的輪船。
太平洋翻騰著的狂風巨浪拍打著船艙,半個多月的海上航行,讓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的陳怡敏吃了不少苦頭。當輪船駛入廣州,看著岸邊星星點點的燈光,陳怡敏激動地流下熱淚,心中高呼:“祖國,我的母親,我回來了!”
回國當年,陳怡敏選擇了到寒冷的北部城市哈爾濱,學習國家急需的醫(yī)學專業(yè)。“學醫(yī)雖然幸苦,但可以救死扶傷,幫助更多困難的群眾?!?/p>
對習慣了熱帶氣候的陳怡敏來說,哈爾濱零下20度的極寒天氣是一個不小的考驗。當時一半的學生因為無法適應寒冷氣候而生病退學,但陳怡敏卻鍛煉身體咬牙堅持了下來,并在入學的政治學習后,向組織遞交了第一份入黨申請書。
1957年,26歲的陳怡敏大學畢業(yè),當時醫(yī)學人才稀缺,想留在大城市工作不是難事。但是,在國家“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下,她主動寫申請要求到最偏遠、最艱苦的新疆去援建邊區(qū)?!爸灰驗槟抢锏娜嗣褡钚枰?。”
哈爾濱到烏魯木齊距離近5000公里,坐了火車,還轉汽車,對已有身孕的陳怡敏來說,這是一趟艱苦的行程?!靶陆哪嵌未臧迓氛媸请y熬,好在沒把我肚子里的孩子給顛簸出來?!彼貞浧甬敃r的那段經(jīng)歷,只是微微一笑。
在新疆醫(yī)學院工作的24年中,陳怡敏對加入黨組織的強烈愿望始終如一。她已記不清寫了多少次入黨申請書,她只記得,每年都向組織遞交一次申請,可是每次都會被婉言拒絕。
暫時沒有被組織接受,絲毫動搖不了陳怡敏的堅定信念,也絲毫沒有影響她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她仍始終以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奮斗在教學和科研的第一線。憑著那份韌勁、那份執(zhí)著,她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醫(yī)生。如今,他們分布在祖國新疆的天山南北,為廣大牧民解除病痛。
因工作業(yè)績突出,從1960年開始,陳怡敏連續(xù)三屆擔任烏魯木齊市人大代表。
1981年,國家號召青年業(yè)務骨干投身十堰山城建設,陳怡敏毅然告別自己唯一的兒子,告別自己熟悉的工作環(huán)境,輾轉來到鄂西北山區(qū),投身到武漢醫(yī)學院鄖陽分院(后改名鄖陽醫(yī)學院,湖北醫(yī)藥學院前身)微生物醫(yī)學教研室的建設中。
“學校建設之初,條件差,任務重,很多人都不愿意來?!编y陽醫(yī)學院的退休教師、志愿者林正華說。但是,陳怡敏來了之后,主動挑起了建設教研室的重任,沒日沒夜地工作,很多時候都是學生把飯送到她的辦公室,她還忙得忘了吃。
1990年,陳怡敏到了退休的年齡,很多人認為她忙了一輩子了,應該歇歇享享清閑??墒?,她舍不得離開講臺,覺得自己還有能力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更多的醫(yī)學人才,于是她向組織提出了返聘的申請,這一聘就是10年。
這一年,最讓陳怡敏激動的是,終于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實現(xiàn)了她追求了近40年的夙愿。她說:“從回國之初,我就向往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黨就是我的信仰?!?/p>
70歲才退休的她,用自己佝僂的身軀為農(nóng)民工子女插上夢想的翅膀
2000年,陳怡敏因眼疾等身體原因退休后,賦閑在家的她開始義務幫進城務工的鄰居家小孩輔導英語。
時間久了,不少農(nóng)民工慕名帶著子女上門請她輔導?!皩W校里修鞋的朱師傅把兒子和女兒送到我這兒學習英語,百貨店的徐師傅的女兒露露也來了,后來這些學生又把自己的同學帶來了。”就這樣,陳怡敏義務輔導農(nóng)民工子女補習英語的事傳開了。至今,她先后為300多名農(nóng)民工子女輔導英語。
孩子多了,陳怡敏就在家里辦起了輔導班。
2004年有段時間,每當陳怡敏在菜市場附近的早餐店吃早餐時,一位農(nóng)民工師傅就會主動跟她搭話?!八麄円患沂菑南尻栟r(nóng)村來十堰務工的,有個兒子叫亮亮。亮亮當時讀小學三年級,其它功課都很好,就是英語學不好,但家庭條件有限上不起補習班,就想讓兒子跟著我學習英語。我二話沒說就答應了?!标愨艋貞浾f。
亮亮剛來輔導班時,英語課本上幾乎所有單詞下面都用漢字標出讀音。經(jīng)過陳怡敏的輔導,亮亮成績提高很快,2007年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十堰市第三中學,三年后又以547分的成績考入市一中高中部,如今,又考上了長江大學。
像亮亮這樣的孩子,在陳怡敏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了好多,“魏超英語期中成績提高了2分,芳芳的英語這次下降了3分……”
說到這里,老人突然來了氣,嗔怪記者道:“有的孩子成績下降,主要怪你們記者在上課的時候拍來拍去,讓他們分了心。其實,我一點也不想出這個名!”
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她都認真記錄。前不久,有一個叫冰冰的小孩沒有來上課,陳怡敏兩次打電話詢問家長孩子的情況。她說:“家長把孩子放在我這里,是希望我把他們教好,如果一天、兩天不來,學習就上不去,我就失職了?!备吣昙壨瑢W的功課,有時候超出了陳怡敏的學識范圍,陳怡敏專門打電話給熟識的老師,請他們來幫助孩子們。
“陳奶奶對孩子真是盡心盡力!”湖北醫(yī)藥學院院辦的一位老師這樣評價她。陳怡敏每天晚上都堅持備課,經(jīng)常晚上11點多還沒有睡覺,就怕這些孩子進入高年級后,她再也輔導不了。前段時間,她帶了3年的8個學生進入六年級學習,孩子們已經(jīng)習慣來找她,可是,她感覺輔導高年級的英語有些吃力,她就想辦法請學校的老師過來幫忙?!瓣惸棠探o我打電話,請我在醫(yī)藥學院教英語的愛人,到她家?guī)蛶瓦@些孩子?!边@位老師說。
陳怡敏把這些孩子當成自己的孫子孫女,不僅在學習上嚴格要求,還在生活上處處關愛他們。她經(jīng)常給他們買好吃的,照著菜譜給這些孩子做排骨湯,炸香蕉……還自掏腰包給孩子發(fā)獎學金,每學期結束,對語數(shù)外三門課考到90分以上的孩子,每科獎勵10元,每科成績考到100分的,獎勵30元。16年來,她共計給孩子發(fā)放獎學金近萬元。
陳怡敏的努力,換來了孩子們的自信與提高。在她的精心輔導下,原來英語成績不好的孩子,考試分數(shù)普遍提升到90分左右,有的孩子甚至能拿100分。“孩子不僅對學習英語越來越有興趣,成績大幅提升,而且性格也變得比過去活潑開朗,越來越自信了?!边@是不少學生家長的感受。
2007年5月的一天,近80歲的陳怡敏正在給孩子補習的時候,突然一陣眩暈,頭痛難忍,倒在講桌邊,孩子們嚇得趕緊給家長打電話才把她送到醫(yī)院,可是到了醫(yī)院,醫(yī)生要她馬上手術,她卻說,馬上暑假了,來補習的孩子多了,我不能再在醫(yī)院躺著……
陳怡敏的兒子在新疆生活,考慮她孤身一人,年事已高,多次要接她到新疆養(yǎng)老,但她都回絕了兒子:“這里的孩子們需要我,我還離不開這些孩子,還想給他們做點事?!鼻安痪茫愨?歲的孫女打電話給她,想她回新疆,但是她還是放不下這些孩子們。
16年來,陳怡敏始終堅持義務輔導農(nóng)民工子女,忘記了自己的年齡,忘記了身體的病痛。她總是說:“幫扶這些孩子是我現(xiàn)在最大的生活樂趣,孩子們成績進步、健康成長是我最欣慰的事!”
堅持16年義務幫扶困難農(nóng)民工子女的事跡傳播開了,她的無私精神也影響到身邊的人,30多名退休老人聯(lián)合成立“銀齡幫扶志愿工作隊”,利用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幫扶困難群眾。同時,湖北醫(yī)藥學院也組織教師和大學生成立了志愿者服務隊。
“現(xiàn)在,一名退休英語老師和兩名大學生,每周都會到我家一起輔導這些孩子的功課。”陳怡敏難掩心中的喜悅。
86歲的她,大方地幫助別人的孩子,對自己卻那么“吝嗇”
陳怡敏是一位倔強的老人。對于86歲獨居的她而言,每一次買菜都是一次“長征”,需要小心翼翼挪下宿舍四樓高的臺階,蹣跚著走出學校,費力地翻過人行天橋,才能到菜市場,遇上雨雪天氣,老人更是沒法出門。
記者在陳怡敏家里看到,狹小的客廳里,擺著年代久遠的沙發(fā)和斑駁的小木桌、一臺18寸的老式電視機、一臺轟鳴作響的臺式電扇以及一臺播放磁帶的收錄機是僅有的電器。沒有一樣是新的家具。和第一次到她家的所有人一樣,記者簡直不敢相信,如此簡陋的地方就是一名資深教授的家。
林正華告訴記者:“陳教授對孩子舍得,卻對自己十分苛刻,一日兩餐經(jīng)常是吃泡面、啃饅頭?!薄半娨曋挥性诤⒆觽儊淼臅r候,讓他們看看新聞聯(lián)播,收錄機也是方便孩子們提高英語聽力?!?/p>
“作為學校的退休教師,陳教授一個月的退休金4000多元,并不缺錢,她只是節(jié)儉慣了?!绷终A說。
陳怡敏對這種簡單的生活甘之如飴,奉獻是她最大的樂趣。雖然年事已高,加上糖尿病、高血壓等病痛,本身也需要幫扶,但她從未向組織提任何要求,因為她認為自己很富足。學院的領導看望她時,擔心老人夏天中暑冬天受凍,要給她裝空調(diào),她拒絕了,“這哪有哈爾濱冷”;怕她洗衣服不便,要給她買一臺洗衣機,她又拒絕了,“我現(xiàn)在還能動,新疆那么艱苦的條件我都過來了”;一些領導看望老人,給她慰問金,她還是拒絕了,她說:“我不困難,困難的是那些孩子!”
“陳奶奶也不容易!”家長們用最淳樸的方式,表達著對陳怡敏的尊敬和感謝,她每次去菜市場時,總有一些家長爭著向陳怡敏的菜籃子里塞菜,常常讓她不敢靠近他們的攤位。逢年過節(jié)家長們還會帶著禮物登門拜訪,陳怡敏都會暗暗記下家長的名字和禮物,事后托別人把禮物送還回去,或者折換成錢讓孩子還給家長,為的就是不收家長一分錢。
“我從沒覺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面對媒體的采訪報道,以及各種榮譽表彰,陳怡敏不曾動搖過自己的初心,她認為自己只是做了一點應該做的事情。 “跟孩子們在一起,我忘記了自己的年齡,忘記了身體的病痛,忘記了獨居的孤寂?!?/p>
有一天,陳怡敏問孩子們,奶奶和你們非親非故,為什么義務教你們學習英語?孩子們搖搖頭說:“不知道?!?/p>
“因為奶奶是共產(chǎn)黨員,共產(chǎn)黨員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黨員就要為老百姓做好事!”陳怡敏堅定的聲音在孩子的耳邊久久回蕩。
“紅燭奶奶”陳怡敏,佝僂著身軀,一只手扶著墻壁,一只手拿著教鞭,給孩子輔導的畫面,已深深刻在記者的腦海里;當記者離開了陳怡敏狹小的房間,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又一次響起……
責任編輯 李新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