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陽
“牙郎”的生意門道
王向陽
誰家的小豬可以出欄了,牙郎們消息最靈(張文暉 攝)
小時候,我經(jīng)常不扣衣服紐扣,被媽媽看見了,就說:“像賣牛佬(牛牙郎)式的?!绷钗矣∠笞钌畹?,無論是豬牙郎,還是牛牙郎,都把外衣的紐扣解開,成為職業(yè)標(biāo)志。
20世紀(jì)70年代,每逢家鄉(xiāng)浙江浦江的鄭宅市日,鄰縣前來采購豬仔的小販成群結(jié)隊,騎著自行車,后面掛著兩只豬篰(bù,竹簍),一趟可以販運8只豬仔,也有用麻袋裝的。遇到閑日,小販只能到農(nóng)家買豬仔,人生地不熟,需要通過消息靈通的中介人——豬牙郎。
牙郎,顧名思義就是靠嘴皮子促成交易的中介,替買賣雙方做牽線人,從中收取傭金。傭金的標(biāo)準(zhǔn),每只小豬收5角至1塊錢,每只豬娘和豬殼(還沒有長肥膘的架子豬)收幾塊錢。做牙郎一要信息靈通,哪個村莊哪戶人家的家畜長大了,一清二楚;二要伶牙俐齒,買賣雙方在討價還價的時候,向賣家壓價,強調(diào)家畜的缺點,向買家抬價,強調(diào)家畜的優(yōu)點,一壓一抬,盡量把雙方的價格談攏,做成生意。
當(dāng)時,豬牙郎促成的交易,主要有小豬、母豬和豬殼。買小豬,豬牙郎要有專業(yè)水準(zhǔn)。如果要選購做母豬的小豬,要求頭部端正(壽字頭),嘴巴長短適中,上下巴齊,耳朵大而薄,毛粗而疏,皮張寬松,胸部開闊,四腳粗且直,身材修長,奶頭眾多;如果要選購做肉豬的小豬,還要注意小豬的腳趾,如有五趾,最不吉利,有“主人家不破財,殺豬佬也得帶傷疤”的說法。此外,“三腳全”(三腳白一腳黑或三腳黑一腳白)、白尾巴的小豬,也在禁忌之列。
豬牙郎算是小打小鬧,牛牙郎的市面更大,幾乎操縱整個耕牛市場。牛牙郎有一套自己的行話,專門在討價還價時使用,外行即使在邊上聽上半天,也不知道他們唧唧咕咕在說什么。前陳公社鐘村的鐘道彩10多歲就跟他爹外出買賣耕牛,耳濡目染,一眼就可以看出牛健康與否、年齡大小、體力如何、還能耕作幾年等,還能看牛齒定牛齡:滿口乳牙的叫合口,新長一雙牙齒的叫一雙,年輕力壯的叫四牙、六牙,到了中年的叫產(chǎn)口、斑腳,到了老年的叫作斑芯、白口、方身、元身。
對于牛市的行話,牛牙郎都要爛熟于心:10叫一困,20叫落別,30叫一挪,40叫一歇,50叫一叉,60叫一乎,70叫一槽,80叫落花,90叫落腳,100叫一直。一般人都不懂,牛牙郎便當(dāng)著買賣雙方的面,討價還價。更有甚者,牛牙郎把自己的手伸進對方的袖筒里,在暗中做手勢,雙方心領(lǐng)神會,旁人卻是一頭霧水。村人把俗語“砂糖口剃刀心”改為“牙郎口剃刀心”。
20世紀(jì)70年代,我的家鄉(xiāng)浙江浦江每年都有幾次大規(guī)模物資交流會,進入牛市交易的耕牛少則四五百頭,多則上千頭,有來自本縣的,也有來自臨近的義烏、東陽、蘭溪、諸暨等縣的,甚至有來自天臺縣等地的。牛多了,牛牙郎自然也多,當(dāng)時一次交流經(jīng)常會聚集幾十個牛牙郎。市管會給每頭耕牛號上號碼,成交以后再開發(fā)票。
當(dāng)時前陳公社鐘村有1000多村民,18個生產(chǎn)隊,平均每個生產(chǎn)隊兩頭耕牛,全靠鐘道彩一人把關(guān)。那個年代一頭牛的價格大概是1000元,相當(dāng)于3個全勞力1年的工分分紅。因為牛的價格高,牛牙郎在開價時,其實是開價乘以100。比如一頭牛價格1300元,代表賣家的牛牙郎就開價瓜挪(13),代表買家的牛牙郎想還價1200元,就會問“能不能退一直(100)?”如果賣家的心里底價是1275元,就會說“最多退調(diào)目(25)”。如果成交了,主家會給各自的牛牙郎一定的手續(xù)費,其比例大概是百分之一到二。臨近最大的牛牙郎當(dāng)數(shù)黃宅公社桐樹崗村的黃有法,他帶上海的客人,一次要從家鄉(xiāng)販賣五六十頭耕牛。
在菜市場、柴市場或者六陳市場(糧食市場),還有一種代客過秤的秤牙郎,替人稱柴、稱菜、稱糧食,并從中湊合成交,買賣雙方收取五六角過秤錢。
重農(nóng)輕商的傳統(tǒng)文化,加上缺乏行業(yè)自律,在人們的眼中牙郎是一個貶義詞。碰到伶牙俐齒、假話連篇的人,往往會脫口而出:“你這個人像牙郎式的!”
到了20世紀(jì)80年代,豬牙郎的生意被三輪車夫接手了,但市儈味不變。他們憑借自己的交通工具,把農(nóng)戶家的小豬運往各個集市銷售,坑蒙拐騙,無所不用其極。譬如他們擅長在過秤時做手腳,稱進時用腳尖托住豬籮底部,分量減輕,稱出時用腳尖踩住系在豬籮底部的一截小繩,分量加重。有一次,村里有一個三輪車夫打聽到支書家有一窩小豬可以出售了,就花言巧語,舌燦蓮花,一味巴結(jié),代為銷售,一買一賣,從兩頭獲取不義之財,后來事情敗露,引起很大糾紛。
改革開放以后,從事經(jīng)紀(jì)行業(yè)的牙郎們因為信息靈通,見多識廣,占得先機,紛紛轉(zhuǎn)行,有的經(jīng)商,有的辦廠,掘得了第一桶金。
(責(zé)任編輯:亞聞)
(郵箱:2003xy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