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筆會由凱瑟琳·艾米·道森·斯科特夫人于1921年在倫敦創(chuàng)立,(另一說是英國小說家高爾斯華綏創(chuàng)立),筆會宗旨是促進各國作家間友誼與智力合作,致力于保障作家權益、爭取言論自由并免受政治迫害的非政治非政府的作家組織。筆會一成立,受到各國作家的擁護和支持,并以不同方式加入其組織,目前世界各國已成立一百多個分支機構。
國際筆會中國分會于1929年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任會長,秘書長是邵洵美。1933年2月,蕭伯納以國際筆會創(chuàng)始成員身份來上海訪問,搞了一個沙龍式活動,有五十來人參與。會后中國分會盡地主之誼做了接待,因蕭伯納不吃葷,整個素食招待,參與宴會的有蔡元培、宋慶齡、魯迅、林語堂、楊杏佛和邵洵美等人。中國入會之初,積極參加國際筆會活動。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后,因歷經兵戎之災,除保持會員地位外,這種國際間文學活動,中國就很少參與甚至停止了。
由于國際筆會是非政府組織,各分會也僅僅是以地區(qū)形式出現(xiàn),按習慣往往冠上國別,像中國分會就叫中華民國分會。五十年代以后,臺灣的中華民國分會在臺北重新復會,不過,名字已改為臺北筆會中心了。幾乎同時,香港老作家黃天石等人也組建了“中國筆會”,作為“國際筆會”香港分支機構。因種種原因,原有的筆會遷出大陸后,重新組建國際筆會分支機構的事姍姍來遲,直到1980年4月,中國筆會中心才得以在北京成立,巴金任會長,馮牧為秘書,并向國際筆會遞交申請。同年5月在南斯拉夫舉行的國際筆會年會上,才被接納為國際筆會下屬會員。至此,中國大地上又豎起了國際筆會的旗幟,并先后參與了多次年會及其他活動。
國際筆會分支機構在一個國別并沒有唯一性,只要有一定成就、在文學創(chuàng)作某一特殊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人數(shù)在20名以上,承認國際筆會憲章上所規(guī)定的精神,并承擔它所規(guī)定的義務,就可以成立一個分會。根據(jù)這一條款,除北京全國性的中國筆會中心外,又分別成立了上海和廣州兩個筆會中心,也都被接納為國際筆會分會會員。2011年旅居在世界各地的中國作家,成立了中國獨立作家筆會,也獲得國際筆會的接納,成為其分支機構。
在國際筆會中國分會成立以前,就有中國人以個人身份參與活動并成為會員的。中國新聞學和新聞事業(yè)史研究的奠基人戈公振赴歐考察期間,于1928年3月就成為國際筆會會員,1939年蕭乾在英國加入國際筆會倫敦中心,以他們的切身實踐,去履行一位會員的責任和義務。(郭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