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剛,劉 偉
(新疆財經大學 經濟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12)
俄白哈關稅同盟(以下簡稱關稅同盟)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啟動,對非成員國征收統(tǒng)一的進口稅率(部分商品漸進執(zhí)行),非稅率調節(jié)規(guī)則統(tǒng)一執(zhí)行。隨著關稅同盟海關法于2010年7月6日正式生效,關稅同盟關境系統(tǒng)運行,表明俄白哈關稅同盟正式步入實踐環(huán)節(jié)。2015年1月1日,在俄白哈關稅同盟基礎上組建的歐亞經濟聯(lián)盟正式成立。2015年5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舉行會談,一致同意中俄兩國要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同歐亞經濟聯(lián)盟建設對接,并發(fā)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lián)邦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lián)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lián)合聲明》。作為歐亞大陸區(qū)域性的經濟聯(lián)盟,歐亞經濟聯(lián)盟將會對中亞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格局產生重要影響,歐亞經濟聯(lián)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存在著廣闊的合作空間。如何協(xié)調好兩者關系實現成功對接,需要考慮關稅同盟實施以來對中國與其經貿合作的影響。
俄白哈關稅同盟的成立,不僅改變該同盟國家對外經貿活動,同時波及到其他國家,尤其是與之有緊密經貿合作的周邊國家。目前,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經貿合作日益緊密,中國已成為哈薩克斯坦重要的貿易伙伴國。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對哈薩克斯坦訪問時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構想。
與此同時,哈薩克斯坦又是支持本國發(fā)展戰(zhàn)略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對接的第一梯隊國家,納扎爾巴耶夫總統(tǒng)明確表示,哈薩克斯坦支持“一帶一路”倡議,愿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伙伴,做好“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同“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①“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是納扎爾巴耶夫總統(tǒng)于2014年11月11日提出的中長期戰(zhàn)略規(guī)劃,核心目標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項目主要涉及交通、工業(yè)、能源、社會和文化等領域。同時納扎爾巴耶夫總統(tǒng)于2015年11月30日發(fā)表的國情咨文:《全球新形勢下的哈薩克斯坦:增長、改革、發(fā)展》中又對該項政策進行了補充說明。同年12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政府聯(lián)合公報》指出雙方將共同努力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和“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開展對接合作,共同推進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建設。的對接。故以“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為背景,研究俄白哈關稅同盟對中國、哈薩克斯坦(以下簡稱中哈)經貿合作的影響十分有必要。
由于俄白哈關稅同盟運行時間較短,國外關于關稅同盟的研究較少,主要集中于關稅同盟對同盟國家的經濟影響、關稅同盟的貿易趨勢及走向等。其中Irina Tochitskaya(2010)[1]認為關稅同盟并沒有增加白俄羅斯的關稅收入,但使其對成員國的貿易規(guī)模有所增加,同時指出關稅同盟不會改善白俄羅斯FDI流入水平,FDI傾向于流入國內市場和對外貿易額較大的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Ana Lucia Coronel(2011)[2]指出俄白哈關稅同盟使得“灰色清關”現狀得到改變,對班車貿易限制措施更為嚴厲,而影響最大的就是中國、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Bodin,A and Gudoshnikov,S.(2012)[3]指出自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與周邊國家貿易一直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但自從2009年建立俄白哈關稅同盟以來,俄羅斯與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的貿易開始增加,并在2011年出現猛增的現象;Yu.A.Shcherbanin and A.A.Golovaneva(2013)[4]分析了俄白哈關稅同盟國家貨物向國際市場運輸的通道方向以及基本趨勢,認為俄白哈關稅同盟的發(fā)展?jié)摿χ饕Q于其一體化的程度及其對國際市場上可承載的潛在貿易量的能力;Panova Iryna O(2014)[5]認為烏克蘭若加入俄白哈關稅同盟將會面臨的政治和經濟上的雙重挑戰(zhàn)和機遇,分析了俄白哈關稅同盟內的貿易效應,同時指出烏克蘭需權衡加入歐盟或加入俄白哈關稅同盟的政治和經濟后果。以上學者都是從本國的角度研究俄白哈關稅同盟所帶來的影響,而以中國為視角研究俄白哈關稅同盟對中哈經貿合作影響的文章卻很少。
國內有關俄白哈關稅同盟的文獻集中在俄白哈關稅同盟對中哈經貿合作的影響以及關稅同盟的貿易效應。其中王維然、朱延福(2012)[6]分析了中哈兩國貿易結構,發(fā)現中哈間的“灰色清關”受關稅同盟的影響較大,與此同時關稅同盟對中哈出口的商品影響程度也不盡相同,尤其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制成品將面臨被俄羅斯、白俄羅斯(以下簡稱俄白)兩國產品替代的可能;丁冬興(2012)[7]分析了俄白哈關稅同盟概況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程云潔(2012)[8]研究了俄白哈關稅同盟對中國新疆對外貿易發(fā)展的雙重影響,同時提出了中國新疆應對俄白哈關稅同盟的策略;趙青松、李欽(2014)[9]認為關稅同盟并沒有改善FDI流入水平,非成員國對成員國的投資創(chuàng)造和投資轉移效應均不明顯,但成員國內部的投資創(chuàng)造和轉移效應較明顯,隨著成員國相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關稅同盟將會吸引更多的外資;富景筠(2014)[10]認為俄羅斯在關稅同盟的發(fā)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主要取決于其經濟實力和政治意志的控制。
以上學者大多是從宏觀的角度研究俄白哈關稅同盟對中國的外貿影響,為本文提供了很多寶貴的針對性的建議和參考。但考慮到“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建設的新形勢和新機遇,以中哈主要進出口商品結構為研究角度(王維然、朱延福主要以2010年截面數據進行的商品結構的分析,本文涉及商品結構的分析均以5年以上的時間序列進行的橫向縱向比較分析),同時利用引力模型研究俄白哈關稅同盟對中哈雙邊貿易影響的研究鮮有涉及,本文將嘗試在此方面進行探索。
貿易轉移由加拿大經濟學家瓦伊納(Jacob Viner)于1850年提出,指關稅同盟使得成員國之間的關稅為零或者部分商品關稅享有過渡期逐漸降低,而對非成員國的關稅依然保留,迫使成員國進口的產品從較低成本的非成員國轉向較高成本的成員國,從而使得進口成本損失增加。
貿易創(chuàng)造效應也是由加拿大經濟學家瓦伊納(Jacob Viner)于1850年提出,指關稅同盟使成員國自己生產并消費的高成本產品轉向低成本的成員國進口,從而提高了本國消費者的福利并節(jié)省其開支。
巴拉薩模型是由維納(Viner)于1950年提出,主要用于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貿易轉移效應研究,其前提假設進口需求收入彈性在未形成區(qū)域經濟一體化前恒定不變,在區(qū)域經濟一體化形成后發(fā)生相應變動,若變大則存在貿易創(chuàng)造,若變小則存在貿易轉移。
巴拉薩模型方程表達式為:Mj=
Mj為 j國的進口值,Yj為 j國的GDP,β為進口需求收入彈性,α為常數,ε為誤差,將等式兩邊同時取對數得:InMj=b+β InYj+v,(b=In α,v=Inε)
引入虛擬變量俄白哈關稅同盟D研究關稅同盟成立前后對哈薩克斯坦產生的貿易效應,俄白哈關稅同盟啟動前(2010年前),D取0,啟動后(2010年以后)取值1。此時模型轉換為:In Mj=b+( )
β1+β2DInYj+v該方程可分為總進口需求方程、區(qū)域內進口需求方程和區(qū)域外進口需求方程,表達式分別為:
其中,MTj、MIj、MOj分別是 j國的貿易總進口值(哈薩克斯坦對世界的進口值)、區(qū)域內貿易進口值(哈薩克斯坦對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進口值)和區(qū)域外貿易進口值(哈薩克斯坦對關稅同盟外國家的進口值);Yj為該國。 β01、β11、β21分別為關稅同盟啟動前的總進口需求收入彈性、區(qū)內進口需求收入彈性、區(qū)外進口需求收入彈性。若區(qū)域經濟一體化形成后的 β01、β11大于一體化形成前的水平,則存在貿易創(chuàng)造,若β21小于一體化形成前的水平,則存在貿易轉移。
以哈薩克斯坦為研究對象,選取2003—2012年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運用最小二乘法(Eviews 6.0軟件)對上述三個模型分別進行估計,回歸結果見表1:
表1 俄白哈關稅同盟啟動前后哈薩克斯坦需求收入彈性的變化
從表1結果可知,俄白哈關稅同盟啟動后,哈薩克斯坦總進口和區(qū)內進口需求收入彈性分別為0.995和0.962,小于關稅同盟啟動前的1.010和0.979,說明關稅同盟并未使哈薩克斯坦貿易規(guī)模明顯擴增,貿易創(chuàng)造效應并不明顯。而區(qū)外進口需求收入彈性較同盟成立前下降了0.016,故哈薩克斯坦部分從區(qū)外進口的低成本產品被區(qū)內高成本產品替代,對哈薩克斯坦本身有一定的進口損失,存在貿易轉移效應,故俄白哈關稅同盟使哈薩克斯坦貿易轉移效應凸顯。此外,根據聯(lián)合國商品數據庫數據可知,2010年白俄羅斯在哈薩克斯坦進口貿易伙伴中排名第15位,2011年升至第11位,而2012年躍升為第8位,自俄白哈關稅同盟建立,兩年時間白俄羅斯在哈薩克斯坦進口國貿易地位提升了7位,而俄羅斯一直穩(wěn)居第一,表現出明顯的貿易轉移效應。
經濟學家布朗(A.J.Brown,1947)提出貿易結合度指數(TI),旨在測算兩國間貿易聯(lián)系緊密程度,具體表達式如下
其中,i、j、w分別表示i、j兩國和世界市場,TIIij表示i、j兩國的貿易結合度指數,Xij表示i國對 j國的出口額,Xi表示i國的出口總額,Mj表示 j國的進口總額,Mw表示世界的進口總額。若貿易結合度指數大于1,則表明兩國貿易聯(lián)系緊密,若貿易結合度指數小于1,則表明兩國貿易關系松散,貿易結合度指數愈大,表明兩國貿易聯(lián)系愈緊密。
中哈雙邊貿易結合度指數計算結果(見表2)顯示,2003—2012年中哈貿易結合度指數均大于1,且基本在2.26~3.36間浮動,表明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貿易聯(lián)系十分緊密,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能力遠高于同期哈薩克斯坦在世界進口市場中的份額。俄白哈關稅同盟啟動前(2010年前),中哈貿易結合度指數有升有降,無特定規(guī)律,其中峰值(2004年的3.64)與最低值(2006年的2.58)之間的下降幅度為28.0%。而關稅同盟啟動后(2010—2012年),中哈貿易結合度指數呈下降趨勢,且下降幅度為40.8%,遠遠大于2009年前的下降幅度。
觀察數據可知,2010—2011年中哈出口貿易額在中國貿易總額的比例持續(xù)走低,由0.6%降至0.5%,2012年較2011年微上升了0.03%,但此期間哈薩克斯坦在世界進口市場的份額卻持續(xù)走高,由0.15%升至0.24%,說明關稅同盟啟動后中哈出口貿易聯(lián)系發(fā)展開始呈現減弱趨勢,在2012年出現了微升。而哈薩克斯坦、中國(以下簡稱哈中)貿易結合度指數雖然均低于同期中哈貿易結合度指數,但也均大于1,說明哈薩克斯坦對中國的貿易聯(lián)系也十分緊密。關稅同盟啟動前(2010年前),哈中貿易結合度指數亦無特定規(guī)律,啟動后卻呈下降趨勢,下降幅度為6.4%,但遠低于中哈下降幅度40.8%,說明關稅同盟使哈中出口貿易聯(lián)系發(fā)展亦出現減弱態(tài)勢,但減弱程度低于中哈出口貿易。
表2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貿易結合度指數(TII指數)①數據來源:根據WTO、UN COMTRADE數據庫數據整理計算而得。
此外,俄白哈關稅同盟對非成員國征收統(tǒng)一的進口稅率,少數商品漸進執(zhí)行,根據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據,2008年中哈進口額增幅低于出口貿易額,進口額增幅20.40%,出口額增幅31.86%,2009年中哈進口額與出口額的增幅分別為-19.35%和-21.08%,大抵相同,而2010年中哈進口額增幅77.08%,遠大于出口額增幅19.75%,2011年進口額增幅為38.92%,同樣大于出口額增幅3.10%,與此同時2005—2009年中哈貿易一直處于貿易順差狀態(tài),順差額分別為9.96億美元、11.44億美元、10.28億美元、20.93億美元和15.18億美元,而從2010—2012年中哈貿易一直處于貿易逆差狀態(tài),逆差額分別為17.54億美元、57.61億美元、36.45億美元,說明2010年三國實行對外實行統(tǒng)一關稅后,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額增幅遠低于進口額增幅,故關稅同盟對中哈出口的阻礙程度要高于哈中出口,這也與上述貿易結合度指數的分析結果相吻合。
未來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的推進實施,若成功實現與歐亞經濟聯(lián)盟對接,與“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對接,互相促進,無論是中哈貿易聯(lián)系還是哈中貿易聯(lián)系,勢必會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和發(fā)展,甚至扭轉目前兩國雙邊貿易聯(lián)系緊密度下降趨勢。
1.俄白哈關稅同盟對中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貿易額增速的影響分析
俄白哈關稅同盟啟動后,哈薩克斯坦的區(qū)外進口需求收入彈性小于關稅同盟成立前的水平,下降了0.016,存在明顯的貿易轉移效應,說明關稅同盟對成員國間的進口貿易規(guī)模產生積極影響,而對哈薩克斯坦與同盟外國家的進口貿易規(guī)模產生消極影響。從中國角度分析,主要體現在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出口貿易額增速放緩。
圖1 哈薩克斯坦進口貿易增長率變化趨勢②數據來源:由哈薩克斯坦統(tǒng)計署數據整理計算而得(http://www.stat.kz/Pages/default.asp)。
圖1顯示了哈薩克斯坦與中國、俄羅斯、白俄羅斯的進口貿易增長率變化趨勢。由圖1可知,哈薩克斯坦于2005—2008年從中國進口的貿易額增長率均高于其從俄羅斯、白俄羅斯進口的貿易額增長率,其中2007年達到峰值82.2%。2009年哈薩克斯坦從三國的進口貿易額增長率均驟然下降并為負,主要由于受到次貸危機的沖擊導致,其中從中國進口的貿易額增長率下跌幅度略大于從白俄羅斯進口的貿易額增長率,小于從俄羅斯進口的貿易額增長率。而2010年關稅同盟的啟動迅速扭轉了這種態(tài)勢,哈薩克斯坦從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進口貿易額年增長率呈強勁反彈,其中2010年哈薩克斯坦、俄羅斯(以下簡稱哈俄)進口貿易額增長率37.8%超過2005年的最高水平36.9%,哈俄進口貿易額增長率43.9%也與2005年的最高水平44.6%大抵持平,且均首次超過了哈中進口貿易額增長率。哈薩克斯坦于2010年從俄羅斯、白俄羅斯的進口貿易額達122.59億美元和5.28億美元,同比增加了37.79%和43.89%,而從中國進口的貿易額僅為39.6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1.1%,故關稅同盟對中哈出口貿易沖擊較為明顯。
而2012年哈中進口貿易額年增長率又開始高于哈俄與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以下簡稱哈白)進口貿易額年增長率,相比2011年,哈俄與哈白進口貿易額年增長率明顯回落,究其原因是由于在世界貿易組織協(xié)定下俄羅斯的平均關稅水平將由2011年的10%降至7.8%,同時工業(yè)品的平均進口關稅將由2011年的9.5%降至7.3%,其中三分之一的商品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無過渡期①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http://kz.mofcom.gov.cn/aarticle/ddgk/h/201201/20120107914888.html)。,關稅同盟進口關稅水平以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為準逐步下調,故引致以上增長率的變化趨勢。
2.俄白哈關稅同盟國對中國出口哈薩克斯坦主要商品的增速分析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商務部國別貿易報告可知,中國向哈薩克斯坦出口的商品主要是機電產品、堿金屬及制品、化工產品、運輸設備、礦產品等,而這與哈薩克斯坦主要的前五大類進口商品相吻合,故本節(jié)將從哈薩克斯坦前五大類進口商品與中國、關稅同盟成員國的年增長率對比來分析關稅同盟對中國出口哈薩克斯坦主要商品的影響。自俄白哈關稅同盟啟動后,哈薩克斯坦近32%約5 044種的進口商品稅率被上調,其平均關稅稅率已由先前的6.2%提升至10.6%,其中涉及中哈出口的主要商品類別。其中,俄白哈三國具有相對比較優(yōu)勢,但又不易出口到同盟外市場的產品將會轉向對關稅同盟成員國出口。即使中國出口關稅同盟成員國的商品具有較為明顯的價格優(yōu)勢,但由于俄羅斯商品在哈薩克斯坦進口國中所處的地位(除了機電產品以外,在運輸設備上與中哈出口貿易份額大體持平,但在賤金屬及其制品、礦產品、化工產品方面俄羅斯對哈薩克斯坦出口明顯優(yōu)于中國)以及內部貿易轉移效應,中國出口哈薩克斯坦的主要商品被俄羅斯甚至是白俄羅斯商品替代的概率增加(見表3)。
表3 2008—2012年哈薩克斯坦前五大類進口商品與中國、關稅同盟成員國的年增長率(%)②數據來源:由UN COMTRADE數據庫數據計算得出。
由表3我們可以得知,2008—2010年,哈薩克斯坦前五大類進口商品來自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年增長率(除了運輸設備哈俄進口由2009年的-51%增長到2010年的-41.89%,礦產品哈白進口從2008年的-7.19%增長到2009年的55.62%,增長率有小幅的升高以外)均呈現下降趨勢,而2010年哈薩克斯坦前五大類進口商品中來自俄羅斯、白俄羅斯的年增長率均為負值,但在2011年增長率全部變?yōu)檎?,且最低增速都?10.05%,最高增速甚至高達371.76%。尤其是機電產品和運輸設備的增長幅度最大,其中機電產品哈俄增長率從2010年的-51.95%飆升至2011年的306.19%,哈白從-17.43%升至110.05%,運輸設備哈俄從-41.89%飆升至371.76%,哈白從-53.34%升至244.33%,另外賤金屬及制品中哈白的增長幅度最大,從-55.88%升至289.74%。整體來說五大類商品哈俄的平均增幅要大于哈白,分別為195.28%、193.91%。另外,哈薩克斯坦從白俄羅斯在2010年以前從未進口商品HS89和HS81,2011年前從未進口商品HS26和HS37,在之后的年份中兩國對這些商品均開始有交易,而商品HS78僅在2007年哈薩克斯坦從俄羅斯進口過,2008—2010年再未發(fā)生過交易,在2011年又開始發(fā)生交易,2011年、2012年的交易額分別為52 000美元、48 710美元,雖然交易量不大,但說明哈薩克斯坦已開始嘗試從關稅同盟國家進口此類商品。2012年哈薩克斯坦卻停止從中國進口商品HS88,而哈薩克斯坦先前一直都從中國進口該商品。
2012年哈中進口除了礦產品和化工產品年增長率呈現降低以外,其它三類產品有輕微回升,而哈俄與哈白進口年增長率開始呈現下降態(tài)勢。究其原因主要也是由于2012年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關稅同盟進口關稅水平下降所致。故2012年中哈大部分商品增長率有小幅的提升,哈俄與哈白大部分商品增長率有小幅的降低。
哈薩克斯坦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過渡的4年內將對近3 500種商品實施比歐亞經濟聯(lián)盟更低的關稅,平均進口關稅將下降到6.5%①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http://chinca.mofcom.gov.cn/article/i/jyjl/e/201507/20150701033473.shtml)。,雖高于哈薩克斯坦加入關稅同盟之前的平均關稅水平6.2%。但低于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平均關稅水平7.3%,屆時將會惠及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貿易。
此外,“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推進將為中哈出口帶來新的機遇,中國過剩的產能可借助哈薩克斯坦市場得到一定程度地消化,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受益“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中斷出口20年的新疆啤酒,于2015年再次進入哈薩克斯坦市場。隨著中哈兩國通過不懈努力和積極協(xié)作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相對接,屆時擴大的市場和統(tǒng)一經濟體將有助于中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貿易。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商務部官方網站國別貿易報告可知,2008—2012年中國從哈薩克斯坦進口商品種類排在前五的基本沒有變化,主要是HS27:礦物燃料、礦物油及其產品、瀝青等;HS26:礦砂、礦渣及礦灰;HS74:銅及其制品;HS28:無機化學品、貴金屬等的化合物;HS73:鋼鐵。礦產品、賤金屬和化工產品,具體包括原油、凝析油、鋼鐵、銅、鋁等。俄白哈關稅同盟迫使哈薩克斯坦提升了這五類商品出口關稅,使得中國從哈薩克斯坦進口這些商品的成本增加,從而對中哈進口貿易產生不良影響。
表4 中國從哈薩克斯坦主要進口商品年增長率(%)
如表4所示,2008—2010年中國從哈薩克斯坦進口的這五類產品年增率有升有降,無特定規(guī)律。而2010—2012年,除了產品HS72的增長率在2011年有提高以外,其它產品年增長率均呈現遞減狀態(tài),尤其產品HS27,從2010年的119.65%降低到2012年的-5.66%,這主要由于2010年7月13日哈薩克斯坦政府批準恢復征收原油出口稅導致。
總體來說,俄白哈關稅同盟導致中國從哈薩克斯坦主要進口商品增長率下降幅度非常明顯。而“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契合點,未來將會改善哈薩克斯坦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歐亞大陸交通運輸樞紐,并以此帶動中哈交通物流、工業(yè)生產、能源等領域全面發(fā)展,推動中哈兩國進口貿易的發(fā)展。
目前學術界廣泛運用引力模型來分析國家間雙邊貿易的影響因素,引力模型起源于牛頓物理學中的“引力法則”。最初將國際貿易與引力模型結合的學者是Tin 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模型構造機理:兩國的經濟總量、空間距離分別與雙邊貿易額成正向和反向關系,故貿易引力模型基本公式為:
其中Xij為i國與 j國的貿易流動規(guī)模,A為已知項,Yi和Yj為i國和 j國GDP,Dij為i國與 j國距離。
本文引入俄白哈關稅同盟及上海合作組織作為虛擬變量,構建如下擴展的引力模型:
相關分析變量的解釋說明見表5。
表5 變量解釋、經濟原理與數據來源
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有效性,選取1992—2012年為樣本年限,uCK為標準隨機誤差。采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1.對出口貿易額的影響
對擴展的中哈出口貿易引力模型(2)進行檢驗,通過對顯著性弱的變量用“后向法”逐次剔除,每次減去t值不顯著的變量,直至得到擴展方程(6):
方程(3)的擬合效果和顯著性較好,調整后的擬合優(yōu)度系數R2為0.986,擬合優(yōu)度較好,F檢驗值達到412.96,通過顯著性水平的檢驗,D-W值為1.99。所有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符號均與預期符號相同,故采用擴展方程(6)來研究俄白哈關稅同盟對中哈經貿合作的影響,回歸結果見表6。
(6)式表明,其它變量保持不變,中國人均GDP每提高一個百分點,中哈出口額平均增加增約3.02個百分點,哈薩克斯坦人均GDP每提高1個百分點,中哈出口額平均增加約2.06個百分點,俄白哈關稅同盟的負效應顯著,約為-0.63個百分點,t值為-2.84,說明關稅同盟成立后,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額將平均下降(e-0.63-1),約為0.478個百分點。考慮到俄羅斯201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關稅同盟對外關稅逐步下調對中哈出口具有促進作用,故刪除2012年數據,重新回歸,得到結果如下:
(4)式結果顯示,俄白哈關稅同盟的負效應很顯著,約為-0.80個百分點,t值為4.65,關稅同盟成立后,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額將平均下降(e-0.80-1),約為0.551個百分點,大于0.477個百分點,說明如果不考慮2012年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背景,俄白哈關稅同盟對中哈出口的抑制作用更強烈,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第二部分的相關結論。
2.對雙邊貿易總額的影響
(5)式結果顯示,俄白哈關稅同盟對雙邊總貿易額的帶動效應并不顯著,t值為-0.17,即使刪掉2012年數據該變量依然不顯著(由于篇幅所限,具體操作過程不再贅述)。此外,讓中哈進口貿易額作因變量,通過回歸該變量依然不顯著,說明俄白哈關稅同盟對中哈的出口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而對進口以及雙邊貿易額影響相比較為微弱。
表6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貿易引力模型實證結果
本文結合“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背景,重點分析了俄白哈關稅同盟對哈薩克斯坦的貿易效應、對中哈雙邊貿易聯(lián)系程度、中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貿易額增速及主要出口商品增速、中國對哈薩克斯坦主要進口商品增速的影響,并結合引力模型分析了關稅同盟對中哈雙邊貿易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關稅同盟對哈薩克斯坦的貿易轉移效應明顯,而貿易創(chuàng)造效應并不明顯,中哈雙邊貿易聯(lián)系緊密度減弱,但中哈出口貿易減弱程度高于哈中出口貿易,中哈出口貿易額及主要出口商品增速下降,但在2012年出現扭轉態(tài)勢,而中哈主要進口商品增速下降速度十分明顯。進一步運用引力模型分析可以發(fā)現:若不考慮2012年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背景,關稅同盟對中哈的出口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反之抑制作用減弱,而對中哈進口以及中哈雙邊貿易總量影響較為微弱。隨著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相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關稅同盟對外關稅水平進一步下調,及“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建設與“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相對接、與歐亞經濟聯(lián)盟相對接的推進,未來將會為中哈雙邊經貿合作帶來無限可能。
1.提高傳統(tǒng)優(yōu)勢產品的競爭力
政府應積極鼓勵支持中國企業(yè)對哈薩克斯坦具有出口優(yōu)勢的工業(yè)制成品的技術投入,提升此類產品的技術含量,加強營銷和售后服務網絡建設,鞏固在哈薩克斯坦的市場份額。完善通關監(jiān)管模式,鼓勵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企業(yè)等新型貿易方式發(fā)展,鼓勵中小企業(yè)開拓國際市場。削弱中國出口哈薩克斯坦商品被俄羅斯、白俄羅斯兩國替代的風險和程度,減少兩國對中國商品出口的貿易轉移效應。
2.積極推動中哈自由貿易區(qū)建設步伐
立足中哈霍爾果斯邊境合作中心,遵照國務院2015年12月6日印發(fā)的《關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qū)戰(zhàn)略的若干意見》為執(zhí)行標準,建設中哈雙邊自由貿易區(qū)。抓住當前時機,以互利共贏為目標,協(xié)商確定中哈雙邊自由貿易區(qū)的實施范圍、保障機制及相關政策等基本框架,以貿易、投資、產業(yè)與金融合作為抓手,加速實現中哈貿易便利化。創(chuàng)新思維,可嘗試打破將零關稅作為自貿區(qū)終極目標的傳統(tǒng)做法,促進地區(qū)商品、資金、技術和人才的自由流動,必要時保留哈薩克斯坦一定關稅,中方單向零關稅,以提高哈薩克斯坦建設的積極性。推進歐亞經濟聯(lián)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對接合作,最大限度地削弱甚至抵消關稅同盟對中哈雙邊貿易的消極影響,挖掘新的貿易增長方向。
3.加快落實歐亞經濟聯(lián)盟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對接合作
雙方應加快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和歐亞經濟聯(lián)盟對接合作的談判進程,可將上海合作組織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經濟聯(lián)盟對接合作的重要平臺,拓寬務實合作空間,確定好對接合作模式、優(yōu)先領域、制度安排、保障措施及應規(guī)避的問題等??煽紤]以哈薩克斯坦作為突破口,加快“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的對接合作,進而推動與整個聯(lián)盟的對接。同時,可考慮啟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與歐亞經濟聯(lián)盟簽署自貿區(qū)協(xié)定的可行性研究,最終建立自貿區(qū)。
4.助推白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目前歐亞經濟聯(lián)盟成員國中只有白俄羅斯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應以“絲綢之路經濟帶”戰(zhàn)略與歐亞經濟聯(lián)盟對接合作為契機,幫助白俄羅斯改善經濟規(guī)模、經濟構成、對外開放程度、金融業(yè)和服務業(yè)發(fā)展水平等,力促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降低關稅同盟對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的關稅水平,改善中國對其貿易投資環(huán)境,削弱關稅同盟對中哈雙邊貿易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