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卉
你曾走過上海的老馬路嗎?
典型的老馬路狹而長,兩側(cè)高大靜默的法國梧桐相互觸碰枝葉,陽光透過梧桐葉只能留下玻璃似的影子。人行道緊挨低矮的院墻,里頭隱沒著風格各異的花園洋房,藏著來自另一個時代、另一個國家的呼吸。但院墻內(nèi)外流淌的是上海話,空氣里偶爾飄過的是熏魚和烤麩的香氣,在樹蔭下談山海經(jīng)的是住在弄堂里的阿姨爺叔。
上海的馬路就如同這個城市一樣,浸潤在歷史帶來的異域氣息里,卻又用海納百川的力道把一切都化作了自己獨特的風韻。
《永不拓寬的上海馬路》的作者惜珍是那個找到馬路背后文字的人,正如她在自序中提到的:“馬路是城市的經(jīng)脈,要了解一個城市,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到它的馬路上去走一走?!鄙虾?4條永不拓寬的風貌保護道路就是這樣的經(jīng)脈,它們支撐起這座城市的軀體,讓城市的記憶變得飽滿。你也許早就踏遍了這些馬路,但你是否能聽到它們想說的話語?是否知道腳下踩過的,究竟是怎樣的上海故事?
翻開惜珍寫作的這本書,就猶如走入一個街道,橫跨一條未被拓寬的馬路:越過封面上黑白縱橫的斑馬線和紅綠燈,穿過照片中幽暗深邃的滇池路,掠過扉頁上的南北路牌和十字路口。我們跟隨著作者行走、駐足、詢問、聆聽,在手繪地圖的引導下,開始這場走遍64條上海馬路的漫漫旅程。
這場行走絕不是干癟的,作者用她詳實的文字搭出了一個框架,而填入字里行間的是讀者對上海獨特的記憶:它讓我想起曾穿過華山路上海戲劇學院的樹蔭,去安福路看話劇的那個暑假;它讓我想起陪外婆在徐家匯天主教堂參加完彌撒,在外灘源散步時經(jīng)過往昔的英國領(lǐng)事館的那個清晨;它讓我想起在和平飯店八層和平廳參加高中生晚宴,從頂樓上眺望到的外灘夜景;它讓我想起四川北路上老爸老媽“軋朋友”時就去吃的那家四新湯團……跟著作者穿梭于道路之間,自幼積累起來,卻屯在腦海角落積灰的上海記憶被逐漸喚醒。
惜珍尤為重視馬路兩旁的建筑,認為這是“城市歷史與靈魂的寫照”,因此書中對于建筑樣式、風格的描繪也十分具體,仿佛用紙筆在讀者眼前鑄造出一棟棟別有風情的洋房高樓?!队啦煌貙挼纳虾qR路》一書還滿載著建筑背后的歷史傳奇,讓人重拾熟稔過往的同時,發(fā)現(xiàn)早已習以為常的地點的別樣面貌:
九江路上曾開辦過風靡一時,最終卻銷聲匿跡的老字號寧波菜館“甬江狀元樓”;蘭心大劇院是以亞里士多德在雅典建立的學府命名的Lycuem Theatre;還有曾在漢口路銀行大樓轉(zhuǎn)角飄揚過大壺春生煎和牛肉湯的香氣……
這僅僅是《永不拓寬的上海馬路》系列第一冊帶來的無數(shù)發(fā)現(xiàn)的一隅,作者惜珍將用三本書帶著你走進這座城,看清藏在大都市光怪陸離的面紗之下,它婉轉(zhuǎn)深遠的過往。
更令我深有感觸的,是此書的切入點——永不拓寬的馬路,這64條馬路在現(xiàn)代化都市的標準下實在算得上狹窄了,但我為它們不會被拓寬感到慶幸,為它們的“窄”能被包容感到歡喜。
對于上海小囡而言,我們的童年記憶是窄窄的:窄窄的弄堂、窄窄的黃魚湯面、窄窄的晾衣竿頭擋住的梅雨天空,和躺在窄窄的月光下做的那一個個窄窄的夢。
上海情懷很大,但用來盛放它,窄窄的、不變的上海馬路已經(jīng)足夠。多年之后,已經(jīng)長大的上海小囡們也許有的離開了故鄉(xiāng),但當他們回來時,捧著惜珍寫作的這幾本書,總能找到這些不拓寬的老馬路,找到密密的梧桐樹葉和童年回憶里的窄窄月光。
書訊
《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孫衍的這本新書運用散文、隨筆的形式,用一個個篇幅短小但力量感十足的文章,只講給那些隱藏在成年人內(nèi)心中,深切的感同身受。既有生而為人的成長故事,又有歷盡歲月后的人生感悟。告誡讀者,不論經(jīng)歷任何困苦、挫折,依然保有初心,不斷前行。生活本就充滿辛苦與磨礪,但好在,我們依然堅持保有一顆純粹、堅強的心,只為自己而繼續(xù)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