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藍
關(guān)于褒姒,民間流傳最廣的只有烽火戲諸侯。
這個故事,細(xì)思很有趣。
一個備受恩惠的寵妃,因為思念家人而終日抑郁。如果僅僅如此,幽王大可把她家人接來,不是很簡單嗎?何至于烽火戲諸侯呢?一個深宮中的女子,又為何非要烽火戲諸侯才能一笑嫣然呢?是幽王和褒姒恨透了諸侯?還是諸侯用個故事來笑說西周滅亡?
歷史上,幽王之母是齊國國君之女,齊國強大,齊王淫威,伙同申侯逼迫自己,以申侯之女為后。申后無德,驕奢善妒、飛揚跋扈。域外,犬戎日益壯大,不斷挑釁。諸侯國每每鉤心斗角,各揣心機。一有風(fēng)吹草動,先求自保,次牟私利,甚至圖謀造反。周王號令,已形同虛設(shè)。
而褒姒與申后在宮中斗得你死我活。申侯聯(lián)合群臣,以褒姒淫亂后宮之名,欲將其滅門。幽王忍無可忍,決定廢黜申后,立褒姒之子為太子。申侯一不做,二不休,暗中聯(lián)系犬戎,里應(yīng)外合奪取了周王天下。諸侯國坐山觀虎斗,眼睜睜看著幽王被殺。申后之子即位,西周滅亡。
一曲“烽火戲諸侯”,笑聲背后是慘烈的宮闈血戰(zhàn)。
民間戲說是很多年后的版本,早在西周末年東周初年,《詩經(jīng)》中的《大雅·瞻卬》篇,當(dāng)時的公卿們就把褒姒寫進雅樂中,他們娓娓道來,又是另一番風(fēng)景。
詩中佳句迭出。
“哲夫成城,哲婦傾城”——哲,知也。周文王那樣的英王稱為哲夫,褒姒這樣的寵妃稱為哲婦。這里的“夫和婦”都是指最上層的男女而言的。哲,也可以看作是種野心。也就是說男人可以有野心,那是建邦立國必不可少的條件。女人則不能。尤其是一個美貌而兼具野心的寵妃,那是要亡家覆國的。
“懿厥哲婦,為梟為鴟”——這句話的口吻是充滿嘆息的,這樣一個美艷絕倫的女子,是不應(yīng)該有才智的,非但不能為她增色,反而有助于她成為像梟雄那樣野心勃勃的人哪。
“婦有長舌,維厲之階” ——西周的老臣這下有點解氣了:“褒姒那個女人伶牙俐齒,能言善辯,其實不過是給自己搭了架禍亂的階梯。”
“天何以刺,何神不富”——想想也好笑,一個國家的滅亡,斷然歸結(jié)到紅顏禍水的層面上來。不能直言幽王,不能貶斥權(quán)臣,只能拎個女人出來游街示眾了。
“人之云亡,心之悲矣”——這是詩篇的最后一章:把女人拎到菜市口問斬之后,躲在背后殫思竭慮的老臣終于現(xiàn)身了,他憂心忡忡,痛徹心扉,顫顫巍巍,一跪不起,拼盡老命做最后的哀求:王啊,只要你能改過自修,無愧于祖先英名,則天意可回,猶必可救,你我子孫亦能繼續(xù)蒙受其福。
這就是耿耿忠心,綿綿其德。這就是以命搏命,興國振邦。這就是家業(yè)永興,千秋萬代。
這就是《大雅》。
西周滅亡。血雨腥風(fēng),刀光劍影,詩人們點染成一個“哲夫成城,哲婦傾城”的定論。
這八個字,對女人來講,有些刻薄,但從文學(xué)性的角度看,十分精妙。八個字,濃縮了西周兩百多年的歷史,一切煙云過往,涵蓋其內(nèi)。王看了,若有所思;臣聽了,究其根本;民看了,就是一個美艷的婦人。后頸上的衣領(lǐng)一路垂落,露出美艷的背筋,孑然離去。其實誰也不會真的把矛頭單指向一個女人。
沉默是他們之間的默契。
這就是詩教。
溫柔敦厚地說說寵妃的故事,“哲婦傾城”,聽上去多么優(yōu)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