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義
古代的“仁”字是由“人”和“二”組成。兩個人在一起勞動,互相協(xié)作、親密友好,這就是“仁”。所以“仁”的本義是指博愛,人與人相互友愛。
孔子說:“仁者愛人”,人世間有親人之愛、朋友之愛、萬物之愛。
親人之愛
一位農(nóng)夫在谷倉前注視著一輛輕型卡車快速地開過。開車的正是他14 歲的兒子。
突然間,農(nóng)夫眼看著汽車翻到水溝里去,他大為驚慌,急忙跑到出事地點。溝里有水,他的兒子被壓在卡車下面,躺在那里,只有頭的一部分露出水面。
農(nóng)夫情急之下跳進水溝,竟然把車子抬了起來,另一位跑來援助的工人把失去知覺的孩子從下面拽了出來。
據(jù)報紙上介紹,這位農(nóng)夫并不高大,只有170 厘米高,70 公斤重。
當(dāng)?shù)氐尼t(yī)生很快趕來了,給男孩檢查一遍,只有一點皮肉傷。
事后,農(nóng)夫自己也感覺十分驚訝,這么重的卡車我怎么能掀起來呢?他就再試一次,結(jié)果根本就抬不動那輛卡車。
醫(yī)生說,愛心賦予你能量,愛心創(chuàng)造了奇跡。
朋友之愛
很久以前,有個書生范巨卿上京趕考,不幸染病,有幸遇上考生張元伯。張元伯為了范巨卿能夠盡快痊愈,悉心照料他,那份細致勁兒,比范巨卿的家人也不差。但是,范巨卿的這場大病卻耽誤了兩人的考試。然而,兩人絲毫沒有懊惱的意思,反倒覺得遇到了生命中最難得的知己,于是,當(dāng)下結(jié)拜為兄弟,并約定來年重陽再聚,一起飲美酒,賞菊花。
張元伯與范巨卿成了至誠之交的朋友,有《雞黍之約》為證:
東漢時,有范張。 講誠信,不說謊。九月九,是重陽。范式來到張府上,
張劭殺雞又煮黍, 熱情款待范兄長。
后來“雞黍之約”就成了重信守諾的代名詞。
萬物之愛
從前,有一片森林被野火燒著。
森林中有一只野雞,看見森林發(fā)生火災(zāi),竭盡全力,飛到水里,取水滅火,這樣往返不停,卻不知疲勞,不以為苦。
天帝看到這一幕,就問野雞:“你在干什么呢?”
野雞答道:“我為了林中的眾生,想要撲滅大火,保住森林。這片森林覆蓋寬廣,林中清涼,我們各種禽獸都依靠它生活。我有體力,怎能偷懶,不去救它?”
天帝又問:“你這樣子賣力滅火,也是無濟于事,能堅持到什么時候?”
野雞決絕地說:“到死為止!”
天帝又問:“誰能證明你的真誠?”
野雞就自己發(fā)大誓愿說:“只要我的心至誠,這火就會熄滅!”
這時,天帝有感于野雞誓愿宏大,就幫野雞撲滅大火,并使這片森林永遠茂盛,不再遭受火災(zāi)。
野雞舍命撲滅森林大火,這就是“仁”。
請同學(xué)們認真書寫“仁者愛人”,寫的時候請注意:
仁:左窄右寬。
者:上緊下舒日偏右。
愛:上緊下舒。
人:撇高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