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
摘 要: 科舉制在整個古代中國的教育史上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新中國成立后,為了選拔人才,高考制度應運而生,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眾多學者在研究科舉制和高考制度后發(fā)現(xiàn)二者存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本文以科舉制和高考制研究中國選士制度的變遷,通過研究科舉制的利弊,把科舉制與當今的高考制度進行分析比較,旨在為當今的高考改革制度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科舉制 高考制度 影響
縱觀中國的教育制度的發(fā)展演變不難發(fā)現(xiàn),從原始社會通過長者實際活動的言傳身教與口耳相傳這種完全自然狀態(tài)下的教育,到夏商西周官學教育、兩漢時期的太學,以及隋唐到清代科舉制的不斷發(fā)展,形成一套完備的考試制度。一種教育制度的產生必然受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古代中國一方面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低,另一方面高度集權的君主制,在這種特殊的環(huán)境下科舉制完全適應社會的需要,才能縱模一千多年之久。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鴉片戰(zhàn)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傳統(tǒng)的選士制度帶有歷史局限性,無法適應中國的發(fā)展,以康有為為代表的一群有識之士開始了思考。
1.古代選士制度——科舉制
1.1科舉制的產生與發(fā)展。
科舉制最早在隋代形成,魏晉以來選拔官員一般采用“九品中正制”即無論權貴子弟品行、才華是否優(yōu)劣,都可以進入仕途為官,相反很多真正才華橫溢但出身低微的人卻被排除在外。門閥為代表的大地主貴族操縱了地方選舉,各階級矛盾沖突。隋朝在統(tǒng)一全國后,把權力集中在中央手中,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唐王朝在推翻隋唐的統(tǒng)治后,承襲其人才選拔制度,在此基礎上做了進一步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
清代以后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以四書五經為主的學校教育嚴重束縛國人的思想,社會需要的是經世致用之才,科舉制選拔出來的絕大部分人是缺乏這種能力的,因此文人墨客都對其加以批評,開明的官員也主張廢。隨著一系列新式學堂的建立、新興教學內容的輸入、新的選拔人才標準的出現(xiàn),終于在1905年科舉制在歷史上拉下帷幕。
1.2科舉制對中國教育制度的影響。
社會形成了一種積極向學、重視讀書的風氣。中國古代大批士子為了追求功名利祿,都想著通過科舉制完成鯉魚跳龍門的使命。這就引起社會各階級對學校教育的重視,形成從中央官學、地方官學、各地書院及各種鄉(xiāng)村私塾不斷發(fā)展。
科舉制最大的弊端在于內容單一,主要考察考試規(guī)定的儒家經典書籍,知識結構也過于僵化,靈活性和時代性不鮮明。教育開始出現(xiàn)一種功利化的趨向,讀書人學習的目的性很強,考試內容考什么,就學什么對其他知識漠不關心,這種不完善的教育制度失去選拔杰出人才的意義,與社會的發(fā)展脫節(jié)。
2.高考制度
高考作為當今的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高考被人們形容成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是萬千學子進入高等學府的必經之路。部分學者認為當今的高考其實是古代科舉制的沿襲,高考在具體實施操作上以考試為主,考試內容以語數外總分相加為主,輔以選修課程,這種限定性的考試內容扼殺了學生的興趣,忽視了學生個體的發(fā)展。有些學者認為高考制度是不同于科舉制的,高考是一種選拔人才的手段,國家通過高考選拔優(yōu)秀的人才進一步培養(yǎng),只是給這些人提供進一步學習的機會,不是提供他們直接進入仕途。
3.科舉制對當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3.1高考內容與形式改革應更加開放、多樣化。
科舉制的廢除是因為它內容陳舊,禁錮人們的思想,今天的高考制度和科舉制在某些方面有相似度,我們要從科舉制中吸取其廢除的教訓。雖然我們今天為了保證公平性,采取統(tǒng)一考試、統(tǒng)一內容的方式,但是這些內容大多是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有應試教育痕跡在。今天我們要培養(yǎng)的不是讀書的機器,要更多考查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應變創(chuàng)新等綜合能力。
3.2打擊高考移民,促進教育公平。
從科舉制的弊端我們認識到清代的冒籍制使得考試不公平加重,對社會造成不利影響,昔日的冒籍如同今日的高考移民。隨著地區(qū)教育資源的不均,國家加大對邊遠地區(qū)的教育扶持力度,這些地區(qū)的學生可以以較低分進入一個好大學,這就使得很多沿海地區(qū)的學生為了有機會進入高等學府,在高考前期移民到邊遠地區(qū),與他們爭奪名額,這實際上不利于高考公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我們要意識到這么多人選擇高考移民的原因是看中了邊遠地區(qū)師資力量弱,學生相對而言教育水平低。國家要加大對這些地區(qū)的教育投資力度,使得這些地區(qū)的學生競爭力增強,從而減少一部分高考移民。
3.3改革、完善高考后的教育及培訓機制。
古代的科舉制和高考都是過獨木橋,不是所有人都能通過,在古代許多落榜生在郁郁不得志中消沉,其中不乏治世之能臣。當今的高考制度要吸取前人的教訓,對那些未能進入高等學府進行深造的落榜生要給他們提供進一步學習的機會,完善相關培訓機制、大力發(fā)展高職類院校,在高職、成人教育、本科之間構建一座人才成長“立交橋”,出臺三者之間的學分認定轉換制度,拓寬學習渠道,提供多種選擇的可能的同時讓學生實現(xiàn)內在價值獲得真正的發(fā)展。這樣我國的高考制度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教育體系才會更完善,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劉海峰.高考存廢與科舉存廢[J].高等教育研究,2000(2):39-40.
[2]田朝鳳.從科舉制到高考制——一個發(fā)人深思的社會問題[J].教育探索,2001(6):30-32.
[3]王艷軍,宋俊麗.從古代科舉制度看今天高考制度[J].教書育人,2004(22):19-20.
[4]王洪亮,段建麗.古代科舉制對現(xiàn)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J].商丘師范大學學報,2010(11):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