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武
古代的人,把一生做了段落式的計劃,這叫作“生計”:從一歲到十幾歲,為個人成長計劃;二十至三十歲,為成家立業(yè)計劃;三四十歲,為生兒育女計劃;五十至六十歲,為退休養(yǎng)老打算;七十歲以后,就為死亡和身后事打算了。所以有“六十不造屋,七十不制衣”的古諺,六十歲以后不造新房子,七十歲以后不添新衣服,這叫“量時計享”,不肯讓“冗功剩物”拖著自己,以致勞役心神于無用的地方。這一方面是“惜?!?,另一方面,也使“勞生”不必受“物役”,能留下足夠余裕的退閑歲月呀!
如今許多人已經(jīng)有足夠的金錢養(yǎng)老,也有美好的退閑歲月,一生都吃喝不盡,卻還在做牛做馬,拼命賺錢,大概是想留錢給子孫用吧。其實平心想想,你我都是白手興家的人,子孫一樣可以白手興家,何必要操心如此?你會說:“不見得子孫都像你我這樣賢智,萬一他不能自立和創(chuàng)業(yè)呢?”如果你是以這個原因為他存錢,心意雖美厚,實際上是以輕薄的眼光在對待子孫了!你用“不肖”的眼光預(yù)估他們,他們?nèi)绾文芤再t智自許呢?
所以古人就有“毋以貨財殺子孫”的教訓(xùn),子孫因遺產(chǎn)而驟富,容易形成驕奢淫逸、唯物寡情的生活習(xí)慣和人生態(tài)度。淌來的資產(chǎn),他們也不見得愛惜。與其留黃金給子孫,不如教他們讀書學(xué)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