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靜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摘 要:解讀“古意”,他闡述了其托古改制、借古開今的核心思想,強調(diào)以書法入畫,臨古與外師造化結合的重要性,深入研究與解讀其“古意”理論有助于更好的認識與理解他的藝術成就,同時為我們今天的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借鑒的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趙孟頫;古意;書法用筆;元代繪畫
趙孟頫在詩歌、文學、書法、繪畫等領域提出“復古”的理論主張,畫論中倡導“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的“古意說”?!肮乓庹f”出自《清河書畫舫》,趙孟頫在《自跋畫卷》中說道:“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今人但知用筆纖細,傅色濃艷,使自謂能手,殊不知古意既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吾所作畫,似乎簡率,然識者知其近古,故以為佳。此可為知者道,不為不知者說也?!辈⑼ㄟ^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總結來提倡“古意”,為元代繪畫的發(fā)展設計了基本的導向,并由此使整個中國繪畫史的格局產(chǎn)生了重大的變革。
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彼J為想古人學習可以獲得知識和智慧,并鑒古而知今。孟子也說:“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不僅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好古,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也好古。老子說:“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在他看來,古意味著沒有欺騙,沒有虛偽,一切純?nèi)巫匀?,它是人類最理想的狀態(tài)?!墩f文解字》中說:“祖,始廟也。從示,且聲?!薄抖Y記——祭義》中說:“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發(fā)其情,竭力從事,以報其親,不敢弗盡也。”古:即是傳統(tǒng),時刻提醒我們不要忘了根本。在我國古代的文藝史上,打著復古的旗子但是并非復古派的例子有很多。如唐代的韓愈反對六朝華麗的駢體文,提倡古文運動,從表面上看是復古,而實質(zhì)上是對文學的革新,而并非倒退現(xiàn)象,復古不復古,關鍵是看文藝是不是反映現(xiàn)實。正如徐復觀先生感悟道:不因現(xiàn)實生活而埋沒掉精神的向往,并加深精神上的向往,這種矛盾的生活,常是一個偉大藝術家的宿命,也常更由此而凸顯出藝術家的心靈。胡伯也指出仿古是將傳統(tǒng)與當代的創(chuàng)新相結合。“仿古”只是在形式上通過對“古”的借鑒,結合時代的需要和發(fā)展變化進行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趙孟頫“古意”中所指的“意”一方面指的是古人的思想趣味和審美風范;另一方面也強調(diào)藝術創(chuàng)作主體的審美、思想與古人之“意”具有內(nèi)在的一致性,是相輔相成的。趙孟頫提倡“古意”,闡述他對藝術的一些見解,并賦予了其豐富的內(nèi)涵。認為“古意”理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反對宋代主流畫。貶低宋院體畫在元時期的影響,他在評論李唐的畫時說:“落筆老蒼,但恨乏古意耳”。宋代院體畫是重形式、重格法的。第二,推崇宋代之前藝術傳統(tǒng)。他所推崇的是重視神韻的“古意”之畫,他說:“古人畫意不畫形”。強調(diào)繼承和漸變,以復古為革新,并不否定創(chuàng)造。但必須首先要認真繼承前人經(jīng)驗,在看懂透析傳統(tǒng)技法規(guī)律的基礎上有選擇性的循序漸進的發(fā)展。
趙孟頫的“作畫貴有古意”在元初的繪畫發(fā)展史上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后人歷來對此還是貶損都有,主要認為這一師古、崇古思想,與復古同義。俞劍華語:元初如趙孟頫、錢選等,其力非不能創(chuàng)作,而乃力倡復古只論,不特其自身空負此天造之才,以致碌碌無所發(fā)明,且使當時及后世畫壇,俱舍創(chuàng)作而爭事臨摹,此毒一中,萬劫不復。再有一味追求古人的作畫風格,認為這就是繪畫目的,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從模擬古人筆墨入手,因此意攝筆的,必然是古代的質(zhì)樸無華而非后代的雕鑿文飾。但我認為趙孟頫的“作畫貴有古意”主要是針對南宋末流一些繪畫脫離實際、日趨衰微,即當時一些繪畫作品“但知用筆纖細,傅色濃艷”而缺乏“古意”等弊病而提出的。他說的“古意”即指取法唐人的思想情趣與風范。
趙孟頫的繪畫作品頗多,任道斌先生評論趙孟頫:面對拘于形式的職業(yè)正規(guī)畫,他揭示著士大夫的寄興寫詩精神;面對高人勝士的游戲翰墨,他又強調(diào)著繪畫本體的功力修煉;面對嚴酷的技術標準,他關注著簡率消散的意興;面對缺乏規(guī)則的競爭,他呼喚著傳統(tǒng)價值的回歸。
李鑄晉先生在《鵲華秋色圖》中寫到:趙孟頫的古典主義,可以看作和歐洲的文藝復興同具劃時代的重要性,雖則后者的性質(zhì)并不完全相同。在元代,趙孟頫對“古意”的追尋,不僅扭轉(zhuǎn)了元代畫風,使藝術重新親近自然,也使元代的繪畫不僅沒有走向放縱和矯飾造作,反而出現(xiàn)一股純正典雅的古風。中國繪畫在經(jīng)歷宋代寫實造型的高峰之后面臨困境,南宋末元初的繪畫語言已經(jīng)無法表達元初士人的情感。正如羅樾所說:宋代滅亡之前,中國畫就潛伏了一種危機,造成危機的原因是畫家們感到用真實的形象來再現(xiàn)自然的方法已經(jīng)竭盡其能了。沒有一種能對南宋的山水形象進一步修飾、區(qū)分或縮減的方法,這種山水形象主要是由充滿著生氣的空白組成,就像大自然忽隱忽現(xiàn)的形式所顯示的畫面,宋代畫家努力達到的所有繪畫成就,在元代人看來毫無趣味,元代的文人畫家就進行了一場繪畫的革命。元初文人畫家希望從“古”中尋求靈感和突破,并借“古”來傳達思想。洪再新分析趙孟頫書法復古的時候認為:在追憶晉唐古風的口號下,團結廣大的漢文化的后承者,更可以為他出什元開脫責任。這是他在文化沖突中找到的解決自身困境的最佳方案?!澳速Z師相故物也,圖雖尺許,而氣韻雄壯,格意高古,精彩飛動,真可謂神品者矣?!薄俺绻拧鼻閼训谋磉_是“對集前代之大成和返璞歸真的整個精神的把握”崇古已經(jīng)超越了時代和個體,幾乎滲透到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
趙孟頫所倡導的“古意”論使藝術的創(chuàng)造既不脫離生活,又合于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古意”論作為一個重要的美學觀點,給予我們的是把握傳統(tǒng)、審視現(xiàn)實的認識論與借故開今、自出機抒的方法論意義。古語說的好“溫故而知新”,對現(xiàn)今的藝術家及其創(chuàng)作來說,只有沉下心摒棄內(nèi)心的燥動,努力提升內(nèi)在的修養(yǎng),細心感悟傳統(tǒng)繪畫中的筆墨語境,以此為依托,進而融入畫家自身的內(nèi)心的造化,才可以創(chuàng)作出適應當代的并真正屬于自己又不失民族特質(zhì)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