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新宇
收視率一路領跑的《羋月傳》終于迎來了大結局,但關于這部年度大劇的熱議卻久未平息。觀眾為劇中的秦宣太后可謂是操碎了心,一邊跟著“娘娘”提心吊膽提防著宮中各種陷害,一邊還不忘吐槽劇情、吐槽道具。亂點鴛鴦譜、時空錯亂等硬傷令人不忍直視,而劇中的各類服飾更是成為了眾矢之的,“淘寶款”“艷俗”“顏色太亂”等批評不絕于耳。有網(wǎng)友甚至表示,“好想揪著劇組服裝道具師的領子吼:你當我不上淘寶嗎?”種種評價遠不如同樣是孫儷出演的《甄嬛傳》中對清朝服飾、發(fā)型、器具等考究展現(xiàn)的滿滿口碑。
《羋月傳》劇組對這樣的結果也是滿腹委屈。事實上,在服化道方面,劇組毫不吝嗇,堅持用最好的制作打造最佳的視覺效果。秦國尚黑,服飾的面料就偏粗獷一些,以黑為主,黑紅搭配;楚地在南,色彩鮮艷;義渠是草原部落,就以毛皮、粗質感的手工布為主。全劇共1000多套服飾,僅孫儷一個人就有80套,比甄嬛還多20套。
紅衣配綠裳 “時尚最時尚”
《羋月傳》中的服飾色彩斑斕,讓人不禁心生疑惑,2000多年前古人就已掌握如此高超的印染技術了嗎?
的確,戰(zhàn)國時期服飾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灰頭土臉,而是有很多明艷顏色,這在楚辭中常有表現(xiàn)。《九歌》中說“華采衣兮若英”,是說五彩繽紛的衣服像花朵一樣明艷動人;而“紅釆兮辟衣,翠漂兮為裳”則描述出了當時紅色上衣配翠綠色下裝為當時時尚。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植物染料染色”傳承人黃榮華表示,劇中對主要顏色的把握還是正確的,即紅、黑色,但有悖于史實的是色彩應用太亂。
戰(zhàn)國時期各個國家崇尚的顏色各不相同,當時楚國尚紅,秦國尚黑。楚學大家張正明在《楚文化史》中說,“楚俗尚赤(紅色)?!薄赌印す掀防镆舱f,“昔者,楚莊王鮮冠組纓,絳衣博袍,以治其國,其國治?!逼渲小敖{衣”就是紅色的衣服。
中國服飾制度中以服色來標明官員等級制度,古已有之,歷代尊崇的顏色都與各個朝代的顏色崇尚(五行)有關。西周之前的各朝,夏以木為德,尚青;殷以金為德,尚白;周以火為德,尚紅;秦以水為德,尚黑。
而羋月誕生于楚國楚威王時,其朝廷與國家推崇紅色。楚國服飾在春秋戰(zhàn)國發(fā)展迅速,品種豐富,式樣精美,是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服裝,且對秦漢時期的服裝式樣有著深刻的影響,在服裝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從服飾史的角度看,目前東周時期楚國的服飾資料發(fā)現(xiàn)最多,不僅有大量繪畫、造型資料,還有一批難得的實物。
楚墓出土的絲織品顏色有紅、黃、綠、藍、紫、棕、褐、黑及藕色等。楚人對色彩強烈的愛好,也推動了古代染色工藝的發(fā)展。刺繡的色彩更復雜,有紅、綠、藍、棕、黃、褐、黃、金黃、深紅、朱紅、橘紅、草綠等。
但即便楚國當時的絲織印染技術較發(fā)達,也遠沒達到劇中所出現(xiàn)色彩斑斕的情況。有些顏色染料來源匱乏,染色困難,如紅色(當時稱為:絳色),染料來源朱砂、茜草,非常昂貴,一般官員和富豪也穿不起,可劇中大紅卻隨處可見,甚至主仆同色,也難怪會引來吐槽。
“連身衣”是秦、楚爆款
除了顏色,戰(zhàn)國時期最流行什么樣式的服裝呢?答案是“連身衣”,按當時的叫法應該稱為深衣和袍服。這種衣服是上下分開裁剪,而后縫合在一起。二者的區(qū)別在于深衣是單衣,袍服里有絲棉,這也是《羋月傳》中的常見樣式。
戰(zhàn)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諸侯國的服飾,由于風土所限,相應地產生一些變化。
從近年來湖南長沙出土的戰(zhàn)國楚墓中的彩繪木俑身上,可以看到當時很有代表性的服飾特點:以沿寬邊下身纏繞式的肥大衣服,其纏繞是將前襟向后身圍裹,即采取橫線與斜線的空間互補,獲得靜中有動和動中有靜的裝飾效果。因為衣料比較輕薄,為了防止薄衣纏身,所以采用平挺的錦類織物鑲邊,再裝飾云紋圖案,即“衣作繡,錦為沿”,將實用與審美巧妙地結合。
這些構思與制作方法都充分體現(xiàn)了古人設計的智慧與聰敏。戰(zhàn)國時期男子著裝,衣長不過膝,以連續(xù)矩紋和條紋作裝飾,此種圖案與當時的漆器器皿邊飾十分相似。
沈從文先生在其《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中說:“楚服的特征是男女衣著多趨于瘦長,領緣較寬,繞襟旋轉而下,衣多特別華美,紅綠繽紛,衣上有著滿地云紋,散點云紋,小簇花紋,邊緣多較寬做規(guī)矩圖案,一望而知,衣著材料必出于印、繪、繡等不同加工,邊緣則使用較厚重織錦?!?/p>
簡單線條勾畫“龍鳳”
要想讓服飾華美,除了多彩的顏色,優(yōu)雅的樣式,精致的紋樣也是不可或缺的?!读d月傳》中被吐槽最多的部分,是那栩栩如生的仙鶴、精致的孔雀羽毛,特別是秦王后、羋八子身著綴滿羽毛的服裝都令人瞠目結舌。按劇組服裝指導的說法,是因為楚人崇鳳。但事實上,從來沒有楚國服飾以羽毛作鳳的例子,鳳凰僅是作為服裝的圖案,可惜劇中反而沒有出現(xiàn)。
戰(zhàn)國時期的紋飾都表現(xiàn)得頗為抽象,菱形、方棋形、復合菱形構成了分割空間的框架,其中多是流暢的曲線,仿若不經(jīng)意地加進了蟠龍、飛鳳、猛虎等形象,給人以十分奇異的感覺。這在馬山一號楚墓、包山楚墓等出土文物中都能夠找到實物,一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古人的審美情趣高了可不止一個層級。
就拿其中的龍鳳來說,在戰(zhàn)國時期只有簡單的線條,那時候的龍還沒有“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鳳也沒有過于復雜的羽毛,但處處透著靈動,而《羋月傳》中的龍鳳圖案明顯要呆板了許多,根本不夠“高大上”。
除此以外,先秦時期的冕服還有一個特點,冕服上繡有十二章紋。周代冕服多為玄衣、纁裳,上衣顏色象征未明之衣,下裳表示黃昏之地,集天地之一統(tǒng),有提醒君王勤政的用意。衣服上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紋。而在《羋月傳》中的貴族服飾中并沒見到十二章紋,不符合冕服制度。
無論怎樣,影視劇中,適當?shù)目浯鬅o可厚非,都是出于視覺和藝術上的需要,來營造角色所需要的尊貴感和富貴感覺,但劇中的服裝也需要尊重歷史,因為影視劇不僅是有娛樂的作用,還肩負著一部分的文化傳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