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南充蠶桑絲綢文化考論

      2016-10-14 02:35:11王雪梅文建剛
      地方文化研究 2016年1期
      關鍵詞:南充蠶桑絲綢

      王雪梅,文建剛

      (1,2.西華師范大學區(qū)域文化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637002)

      南充蠶桑絲綢文化考論

      王雪梅1,文建剛2

      (1,2.西華師范大學區(qū)域文化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637002)

      南充作為嘉陵江中上游流域絲綢名城,不僅是中國蠶桑絲綢文化的發(fā)祥地、也是南方絲綢之路重鎮(zhèn),享中“中國綢都”稱號,養(yǎng)蠶制絲經久不衰,民間亦有深厚的蠶神信仰和社會風俗,因而對于南充蠶桑歷史與文化的發(fā)掘不僅有助于更好地探究古代巴蜀歷史原貌,更能夠促進和繁榮當?shù)亟洕S富人們的文化生活。

      南充;蠶桑絲綢;起源;南方絲綢之路;絲綢文化

      中國曾以絲綢聞名于世,有著“絲國”的美稱,上古圣人“垂衣裳而天下治”①(三國)王弼:《周易注疏》卷八,清阮刻十三經注疏本。甚至成為歷代君王所追求的治理國家的最高理想和境界。南充作為“中國綢都”,其數(shù)千年養(yǎng)蠶制絲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內涵已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人類共同的珍貴文化財富,更是重要的歷史與文化資源,具有豐富的學術研究價值。自近代以來,國內外多有歷史學者、考古學者、探險者和實業(yè)家等對中國西南地區(qū)的歷史與文化,甚至是蠶桑絲綢科技(史)等都作了廣泛的關注與探究,其中對于古巴蜀王國歷史與族群問題,中國絲綢起源問題及南方絲綢之路的探討尤為深入,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本文試結合前人研究成果,著重搜求與綢都南充蠶桑絲綢相關的文獻資料,從南充蠶桑絲綢起源、南方絲綢之路、貢賦貿易和絲綢文化四個方面對南充蠶桑絲綢文化作一簡要梳理,并從文化多源、歷史多維的視角,重新認識南充作為中國絲綢發(fā)祥地和南方絲綢之路名城的重要地位,以期發(fā)掘南充絲綢歷史,弘揚絲綢文化。希請方家指正!

      一、嘉陵江流域有蠶桑絲綢起源的悠久傳說

      據(jù)考古出土蠶絲實物證明,中國蠶桑絲綢已有七千年的歷史,②陶紅:《蠶絲文化起源與傳承:嘉陵江流域蠶區(qū)考察與分析》,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2頁?!爸袊z綢源自巴蜀”幾以為不刊之論。③四川師范大學譚繼和教授在“嘉陵江流域(南充)·中國絲綢發(fā)源地”研討會中對“華夏絲綢源自巴蜀”有專門論述。而巴蜀地區(qū),尤其川西平原西部岷江流域和東部嘉陵江流域,④嘉陵江流域蠶桑區(qū)包括了廣元、閬中、南部、南充、合川、北碚,六地有三地屬于南充(閬中、南部、南充),無論是從歷史還是現(xiàn)狀而言,南充在嘉陵江蠶桑文化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屬于中國蠶區(qū)中的長江流域蠶區(qū)和南方中部山地丘陵紅壤蠶區(qū),⑤我國的蠶區(qū)主要包括北方干旱蠶區(qū)、黃淮海流域蠶區(qū)、長江流域蠶區(qū)、南方中部山地丘陵紅壤蠶區(qū)、華南平原丘陵蠶區(qū),這些蠶區(qū)之所以形成固定的蠶桑生產、蠶絲生產、絲綢織造等環(huán)節(jié)穩(wěn)定的生產模式,與家庭、宗族的穩(wěn)定有密切聯(lián)系。詳見陶紅《蠶絲文化起源與傳承:嘉陵江流域蠶區(qū)考察與分析》(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65頁)。地形以丘陵為主,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宜桑宜蠶,有發(fā)展蠶桑生產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岷江流域的早期居民蜀山氏(即蠶叢氏),因蠶桑織造之功被后人尊崇為青衣神。與之同一時期的嘉陵江流域則有太昊伏羲和西陵嫘祖教民織造的傳說。①因此二人皆入中原,不獨顯著于巴蜀歷史,故在巴蜀地區(qū)影響不如蠶叢氏。

      (一)伏羲氏教民蠶桑于渝水

      伏羲畫卦制文,易俗定禮,天人和諧,民始得安,太昊伏羲部族是中華文明之源。而據(jù)傳伏羲不僅出生于南充,還在南充發(fā)明了養(yǎng)蠶制絲。

      據(jù)已故考古學家王獻唐先生考證,伏羲氏出生在南充閬中:“伏羲的母親華胥生活在華胥水邊,因好奇踩了雷神的大腳印而懷了伏羲,12年后在仇夷生下伏羲?!雹谕醌I唐:《炎黃氏族文化考》,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第453-455頁。渝水、仇夷皆屬南充地區(qū)。據(jù)宋代羅泌《路史》記載:“華胥之淵,蓋因華胥居之而名,乃今閬中渝水也?!雹郏ㄋ危┝_泌:《路史》冊三《后紀》卷一,上海:中華書局聚珍仿宋版,1912年?!妒裰忻麆儆洝芬抖菁组_山圖》亦載:“仇夷山四面絕立,太昊之治也,即今仇池,伏羲之生地,與成紀、彭池皆西土,知雷澤之說妄也?!迸沓丶撮佒屑瘟杲现澳铣亍保挥谂沓牵ǔ兀?,故稱彭池,這應當是伏羲出生地。當?shù)刂两襁€流傳著《伏羲回故鄉(xiāng)》的傳說:

      伏羲在陳州當上部落總首領后,很是眷戀這片曾孕育過他的地方。他先后三次回到閬中……他看到人們裹著樹皮、獸皮勞作很不方便,便從野蠶吃葉吐絲受到啟示,教人們養(yǎng)蠶、繅絲織布,人類從此便開始穿上了冬暖夏涼的絲制衣服。④冉云明:《閬中傳說》(內部刊物),第3頁。

      伏羲教民蠶桑的傳說反映了中國早期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的第一次農業(yè)革命——漁獵(畜牧)與農耕生產分離,人類進入農耕定居時代。蠶桑織造滿足了先民生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這是南充地區(qū)關于人類養(yǎng)蠶織造歷史的最早記憶。

      (二)先蠶嫘祖是嘉陵江流域西陵氏人

      《史記》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雹荩h)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0頁?!堵肥贰酚州d:“黃帝元妃曰傫(嫘)祖,以其始蠶,故又祀先蠶?!雹蓿ㄋ危┝_泌:《路史·后紀五》,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盾庌@本紀》亦載:“(黃)帝周游行是,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以祖神。”⑦(宋)高承:《事物紀原》卷9,明弘治十八年魏氏仁實堂重刻正統(tǒng)本。就早期歷史記載與傳說來看,黃帝元妃西陵氏嫘祖是除伏羲以外最早明確記述始蠶并作為蠶神崇祀的人物。今四川省鹽亭縣金雞鎮(zhèn)螺祖村青龍山發(fā)現(xiàn)有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詩人趙蕤(李白之師)所撰《嫘祖圣地》碑,碑文中對嫘祖生平和籍貫作了說明:

      女中圣賢王風,黃帝元妃螺祖,生于本邑螺祖山,歿于衡陽道,尊囑葬于青龍之首,碑碣猶存。生前首創(chuàng)種桑養(yǎng)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諫諍黃帝,旨定農桑,法制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統(tǒng)一中原。弼政之功,歿世不忘。是以尊為先蠶。⑧西華師范大學康大壽教授在“嘉陵江流域(南充)·中國絲綢發(fā)源地”研討會中對此問題有細致論證。

      鹽亭縣古代為今南充市南部縣(古名。弼政之功,歿世不忘。是以尊為先安漢)所屬,⑨西華師范大學康大壽教授在“嘉陵江流域(南充)·中國絲綢發(fā)源地”研討會中對此問題有細致論證。地理上與南充接壤,確屬嘉陵江流域。我們認為西陵氏所居之西陵很有可能就是鹽亭縣所在嘉陵江中上游流域。⑩關于西陵所在地考證極多。僅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衛(wèi)斯《嫘祖故里“西陵”歷史地望考——兼論“嫘祖文化圈”內的考古發(fā)現(xiàn)》(《農業(yè)考古》2007年第1期)一文就列有13種說法。我們認為西陵意為巫山和大巴山以西。蒙文通先生曾有研究,認為“四川最早見于《禹貢》,在這本書里說:‘華陽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藝,沱、潛既道,蔡、蒙旅平。和素底績?!嵖党勺ⅲ骸兜乩碇尽罚横荷皆谑窨へ档?,西出嶓?!瓥|南至巴郡江州入江……既為西漢水。’西漢水就是嘉陵江?!保ㄔ斠娞占t《蠶絲文化起源與傳承:嘉陵江流域蠶區(qū)考察與分析》第15頁)西陵與西漢水等地名在早期歷史中因以山水方位之名而廣泛流傳,并被記載。關于西陵氏部族的文獻記載較少,略可知其與蜀山氏同時代,共為巴蜀先民,處于農耕時代早期。西陵氏始蠶,而黃帝與嫘祖的結合使得蠶桑絲綢技術傳播至中原地區(qū),華夏文明的歷史是與絲綢的歷史同源同久的。

      顧頡剛先生有“累層地造成中國古史”說,在早期人類社會人類由野蠻的自然人向文明人過渡的蒙昧時期,南充地區(qū)關于蠶桑織造的傳說揭示了這樣的歷史信息:中國蠶桑絲綢的歷史可能起源于我國三皇五帝時期的古代巴蜀地區(qū)的“兩河流域”(岷江與嘉陵江),由從事采集和家庭生產的女性在勞動實踐中發(fā)明,并逐步發(fā)展起來。近期嘉陵江高坪段水域出土的五千年前桑樹烏木①據(jù)中新網15年10月27日電,南充高坪區(qū)都京街道都京壩村嘉陵江中,采砂船在江中采砂作業(yè)時挖掘出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巨大桑樹烏木,有“桑樹王”之稱,與1960年浙江錢山漾出土南方最早綢片、絲線、絲帶等絲織物同一時期。如此巨大的樹木遺存不僅反映了五千年前南充地區(qū)有較為適宜的氣候和植被,有利于蠶類的生長,并對人類馴養(yǎng)野蠶提供了條件。是更是印證了嘉陵江流域南充地區(qū)就是中國蠶桑絲綢發(fā)祥地之一。

      二、南充是南方絲綢之路源點之一

      南方絲綢之路學界又名“蜀—身毒道”,其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中葉,②吳運亮、郭瀟雅:《南方絲綢之路重要線路完成考察》,《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0月9日第A01版,第1頁。最遲也應在公元前四世紀以前,③方國瑜先生從戰(zhàn)國楚墓出土的“料珠兩件”中推斷,此類物品應是從蜀身毒道由印度傳來,古道最遲于公元前4世紀已開通。詳見方國瑜《滇史論叢》第一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頁)。早于北方絲綢之路。學者研究表明,巴蜀地區(qū)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④學者表示,根據(jù)記載和考古資料顯示,中國古代通往西方和海外的絲綢之路有四條:1.南方絲綢之路:從巴蜀經云南至緬甸、印度、中亞、西亞、歐洲;2.北方絲綢之路:從西安經河西走廊至西亞、地中海;3.草原絲綢之路:從黃河流域經長城以北草原地區(qū)至北亞、中亞、西亞;4.海上絲綢之路:從東南地區(qū)出航南海至太平洋、印度洋各地。四條絲綢之路各自包含眾多支線,構成中外交通線路的總體系。詳見吳運亮、郭瀟雅《南方絲綢之路重要線路完成考察》(《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0月9日第A01版,第1頁)。具體而言,南方絲綢之路在國內可分為三條:

      西線——經今四川雙流、新津、邛崍、雅安、滎經、漢源、越西、喜德、瀘沽、西昌、德昌、會理、攀枝花,越金沙江至云南大姚、姚安,西折至大理。這條線路被稱為“零關道”。

      中線——從成都南行,經今四川樂山、峨眉、犍為、宜賓,再沿五尺道經今云南大關、昭通、曲靖,西折經昆明、楚雄,進抵大理。中、西兩線在大理會合后,繼續(xù)西行至今永平,稱為“永昌道”。從永平翻博南山、渡瀾滄江,經保山渡怒江,出騰沖至緬甸密支那,或從保山出瑞麗抵緬甸八莫。

      東線——從四川經貴州西北,經廣西、廣東至南海,這條線路稱為“牂牁道”,或稱為“夜郎道”。⑤吳運亮、郭瀟雅:《南方絲綢之路重要線路完成考察》,《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0月9日第A01版,第1頁。

      成都是南方絲綢之路的核心為學界所共識,但南充在南方絲綢之路上亦有重要地位,有學者甚至研究認為南充就是南方絲綢之路的東支線起點。⑥劉景玉:《開啟南絲綢之路的相關考證》,《四川科教通訊》2013年,第32-35頁。筆者認為南充與南方絲綢之路有如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古巴蜀王國的強大使其交通西南諸邦具有必然性

      古蜀國和巴國曾隨黃帝戰(zhàn)蚩尤,并有獻絲、“織維之功”,⑦《繹史》卷五引《黃帝內傳》):“黃帝斬蚩尤,蠶神獻絲,乃稱織維之功?!痹斠婑R驌《繹史》(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黃帝不僅自己“娶于西陵之女”,還“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其后皆為中國之主。⑧據(jù)傳嫘祖生玄囂(青陽)、昌意,昌意妻蜀山氏女昌仆,生高陽氏(顓頊),顓頊死后,其侄高辛氏(帝嚳)即位。傳說記載多有不同,但西陵氏和蜀山氏之后確為中國的統(tǒng)治者。詳見《史記·五帝本紀》。夏商周時期,巴蜀屬梁州,與三代王朝皆有朝貢關系:

      圣禹嗣興,導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仰稟參伐,俯壤華陽,黑水、江、漢為梁州。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賦惟下中,厥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貍、織皮……⑨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年,第15頁。

      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蠶、麻、纻、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⑩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年,第21、25頁。

      巴蜀地區(qū)與中原地區(qū)友好的姻親、朝貢關系,保證了其長久穩(wěn)定的統(tǒng)治和強大的實力。加之西南諸邦與巴蜀商人受利益所使,隨征戰(zhàn)或遷徙較早地建立聯(lián)系成為必然。

      (二)南充是早期西南民間商路起點之一

      在夏禹之時,嘉陵江流域南充地區(qū)(梁州)就以“織皮”作為最早的朝貢之物,此“織皮”劉琳注為“毛織的布”。①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年,第15頁。而周武王時期,“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其地東至魚復,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蠶、麻、纻、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②劉琳:《華陽國志校注》卷一,成都:巴蜀書社,1984年,第21、25頁。巴人不僅栽桑養(yǎng)蠶,還能以織物為貢,可以說明夏商周時期(或更早)巴人已經有極為高超的絲織技術了。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今阿富汗地區(qū))見到了巴蜀地區(qū)的“蜀布、邛竹杖”,③(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995—2996頁。劉琳認為“蜀布”就是《華國志國》中所記載周代所貢、安漢等地所產并以筒盛的“黃潤細布”,④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年,第242—243頁。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注“黃潤”為“生絹之尤細薄者”⑤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頁。(絲織品)。而“蜀布”(黃潤細布)是何時傳至印度的呢?印度最早所見巴蜀絲織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紀以前。印度古籍考庇利耶的《政事論》記載:公元前四世紀印度孔雀王朝時期有“產自支那成捆的絲”。季羨林在《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中認為“支那”即中國,“中國內地的絲織品先傳到云貴地區(qū),后經滇緬通道傳入印度”。⑥季羨林:《中印文化關系史論文集》,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2年版,第76頁。印度學者Haraprasad Ray教授從文學典籍中探究了“蜀布”的歷史:

      我們也在耆那教(Jaina)文學中頻繁發(fā)現(xiàn)提到中國,它的早期作品從紀元前就有了。在耆那教徒的家庭中,隨意使用樟腦和中國布 (Dājavārtika、Tikā和Vardhamāna-Purāna,Surat,pp. 56—70)。耆那教文學的Cheenapatta與《政事論》的cinapattās(支那帕塔,意為“中國的絲織品”)完全相同。在Brikatkalpa Bhasya(I.3662)和Anuyoga—dvāra Sutra(37)中提到名叫Cinamsuya的中國布(China cloth),Cinapatta(Cheenapatta)為其中一種且兩者顏色相同。在Rajavartikatika中,當列舉各種各樣山的顏色時,一種被說成Cinapatta—varnah,即,屬于“中國絲”的顏色。耆那教徒也在他們的偶相獻祭儀式中,使用這種好看的絲質中國織物(China—cloth)。很明,自從中國絲早期傳入印度,顏色一直未變化。⑦[印度]Haraprasad Ray教授著,江玉祥譯:《從中國至印度的南方絲綢之路——一篇來自印度的探討》,江玉祥主編《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研究》(第2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268頁。

      印度另一學者S.L.Baruah教授則著重通過印度歷史典籍對古代中印商貿關系及蜀布作了細致考證:

      我們已經從《政事論》、印度史詩和《往世書》獲得證明,大約公元前第4世紀,中國與印度已經有非常密切的商業(yè)關系。……這時,中國四川經濟繁榮。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談到巴蜀(古代四川的名字)的情況:“巴蜀亦沃野,……西近邛笮,笮馬、旄牛。然四塞,棧道千里,無所不通,……以所多易所鮮?!鼻宄刂该鳟敃r商業(yè)已很活躍。戰(zhàn)國末期和秦朝初期,有象巴寡婦清、蜀地卓氏、程鄭等富商的記載,他們過著極奢侈的生活。秦漢時期,四川商人北至長安,南達南越(今日之廣西)。他們甚至穿過云南中部,到達滇越國(現(xiàn)在的騰沖及其周圍地區(qū)),又經滇越,旅行到緬甸和印度。⑧[印度]S.L.Baruah教授著、江玉祥譯:《關于南方絲綢之路的歷史證據(jù):阿豪馬人遷居阿薩姆的路線》,江玉祥主編《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研究》(第2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274頁。

      臺灣學者桑秀云女士《蜀布邛竹傳至大夏路徑的蠡測》一文不僅考證了“蜀布”,還對“蜀布”的商貿路線作了說明:

      蜀布邛竹傳至大夏的路徑,大致是這樣:蜀布在四川中部,取道嘉陵江至川江,逆流航行至四川南部,取道僰道,至潔滇國,再向西至昆明(大理),經過滇西縱谷,至緬甸,再向西至孟加拉;邛在四川西南,或經過越嶲郡至滇西縱谷,或者取道僰道,和蜀布的路徑相同。蜀人的足跡止于孟加拉,而蜀布邛竹或許被印度人帶到印度,被大夏人買去,或許由大夏人直接在孟加拉購去……①桑秀云:《蜀布邛竹傳至大夏路徑的蠡測》,伍加倫、江玉祥主編:《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194-198頁。

      嘉陵江水系簡圖

      桑女士的考證更加細致和清楚地說明了嘉陵江流域南充地區(qū)不僅早在夏商(或更早)時期就已經擁有了蠶??椩旒夹g和精美的絲織品,更是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zhàn)國時期(或更早)就與南亞地區(qū)建立了商貿關系。而考古發(fā)現(xiàn)也證明這些歷史記載與考證的真實性:

      開辟這條商路的人,無法找出了。開辟的時間則有線索可循??梢怨烙嬎诠皟汕暌郧?,最保守說,也當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左右。因為:近年在四川南充縣天宮山發(fā)現(xiàn)了一座西漢年代的賨王崖墓。其第三重石室的崖壁上鑿有十多個仆人像,第三個是漢人師爺,其余都是賨民裝束,有五個文娛演技人像。所以知道他是賨王墓。其殉葬物,有鑄著秦代文字的銅鏡和大量的漢五銖錢,所以知其為西漢時墓。墓壁還刻了一座檀城式的住宅,一個飛天夜叉正向它飛來。這乃是印度婆羅門法和佛教前期密宗的象征。其教盛行時間在公元前二千年之間。這種佛教傳入云南很早,不乏證據(jù);到西漢年代已經傳入四川盆地的賨人地區(qū),則其通過這一商道進入云南之早,在周代以前就可知了。如果這條商路未通,佛教是不可能傳入云南、四川的。②任乃強:《中西路上古商道——蜀布之路》,《文史雜志》1987年第1期,第34頁。

      古代南充地區(qū)的先民們以絲綢作為主要的商品,很早就參與到了西南商路的開辟和商業(yè)貿易活動中來,并成為貿易的東部起點之一。南充在南方絲綢之路的開辟上走在了中原王朝之前。

      (三)西漢武帝經略西南對南方絲綢之路的重大影響

      雖然民間早有“蜀—身毒道”的自由商貿往來,但畢竟不為中央王朝所知曉和認可。自秦漢統(tǒng)一王朝建立,強大中央王權開始對邊疆地區(qū)進行有力統(tǒng)治。漢武帝時期對西南地區(qū)(西南夷)的經略才真正開始將南方絲綢之路納入到中央統(tǒng)治中來。

      第一階段,無意識的開辟南方絲綢之路。與秦朝相似,漢初對西南地區(qū)也以軍事征伐穩(wěn)定其統(tǒng)治。漢武帝遣唐蒙兩次征發(fā)巴、蜀兵治南夷道和司馬相如治西夷道是此階段對西南地區(qū)的主要活動,其中司馬相如對南方絲綢之路的影響尤為巨大。

      在司馬相如出使西南之前,唐蒙已經“略通夜郎、僰中”,但因為唐蒙“發(fā)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為發(fā)轉漕萬余人,用軍興法誅其渠率”,導致“蜀民大驚恐”,于是派司馬相如出使安撫巴蜀百姓。①(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577頁。爾后,漢武帝又聽得司馬相如奏諫:“邛、莋、冉、駹者近蜀,道易通,……愈于南夷?!雹冢h)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580-2581頁。而卭、莋等地酋長也想歸附漢室以求賞賜。于是漢武帝“乃拜相如為中郎將,建節(jié)往使”,“因巴蜀吏幣、物以賂西南夷”。③(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581頁。司馬相如亦不負漢武帝期望,終“使略定西南夷,卭、莋、冉、駹、斯榆之君皆請為臣妾,除邊關,邊關益斥,西至沬、若水,南至牂柯為徼,通靈山道,橋孫水,以通卭、莋”(打通西夷,拆除邊卡,開拓通商口岸),《史記》稱之為“復通”。④(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581頁。

      通過第一階段司馬相如等人的努力,漢武帝恢復和整治了“五尺道”和“旄牛道”兩條交通干線,揭開了大規(guī)模經略西南的序幕,為尋找“蜀—身毒國道”的使者準備了前進的道路。⑤江玉祥主編:《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研究》(第2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3頁。

      值得注意的是,據(jù)《元和郡縣志》《太平御覽》等史志記載及部分專家考證,⑥四川師范大學譚繼和教授認為:“蓬安的確是相如故里,這是司馬相如小時候生活的地方,后來他又到了成都”。四川師范大學教授李大明也撰文認為司馬相如生于蓬安,他表示現(xiàn)在有關相如故里的最早記載是北周時期所修的《周地圖記》,上面寫道:“相如縣有相如坪、相如故宅,因以名縣。”唐代中期李吉甫所撰《元和郡縣志》曾記載:“相如故宅在縣南25里,居濱嘉陵誰,有臺明相如琴臺?!崩畲竺髡J為,根據(jù)歷史資料可以認為,司馬相如的先世曾居古相如縣(西漢時屬安漢縣),司馬相如小時候也居住于此,后居成都。詳見http://sc.sina.com.cn/ent/yljd/2009-08-19/01544361.html。司馬相如是南充蓬安人(至少在此生活過),并且在出使西南的過程中,“太守以下郊迎,縣令負弩矢先驅”,“卓王孫、臨卭諸公皆因門下獻牛酒以交驩”,⑦(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581頁。劉景玉《開啟南絲綢之路的相關考證》中也認為司馬相如出使西南“伴隨了漢代的文明(絲、絹、鹽等的交易)”。⑧劉景玉:《開啟南絲綢之路的相關考證》,《四川科教通訊》2013年第34頁。沒有司馬相如“因巴蜀吏幣、物以賂西南夷”的成功通商經驗,則不可能有第二階段漢武帝派張騫等人大規(guī)模經略西南的活動。

      第二階段,主動開辟南方絲綢之路?!妒酚洝の髂弦牧袀鳌分袑堯q出使西域有載:

      元狩元年(前122),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shù)千里,得蜀賈人市?!被蚵勞鑫骺啥Ю镉猩矶緡?。騫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誠通蜀,身毒國道便近,有利無害。于是天子仍令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使間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國。⑨(漢)司馬遷:《史記》卷116《西南夷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995-2996頁。

      《史記·大宛列傳》中有與之相似的記載:

      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shù)千里。其俗土著,大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云。其人民乘象以戰(zhàn)。其國臨大水焉?!则q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居漢西南。今身毒國又居大夏東南數(shù)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今使大夏,從羌中,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又無寇?!薄熳有廊?,以騫言為然,乃令騫因蜀犍為發(fā)間使,四道并出……然聞其西可千馀里有乘象國,名曰滇越,而蜀賈奸出物者或至焉,於是漢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國。初,漢欲通西南夷,費多,道不通,罷之。及張騫言可以通大夏,乃復事西南夷。⑩(漢)司馬遷:《史記》卷123《大宛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166頁。

      在司馬相如出使西南之后,(前122年)從西域歸來的張騫向武帝報告了他的猜想:在巴蜀與古印度之間有一條古商道,這條商道較西北絲路“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僅“數(shù)千里”,更為“便近”。漢武帝十分希望能夠打通這條商道,以為國用。于是四次派專使和軍隊開通西南“蜀—身毒道”:

      1.元狩元年(前122),令張騫以蜀郡、犍為郡為據(jù)點,派遣秘使“出駹、出冉、出徙、出邛僰”,以官方的身份分四路探索通往古印度的商道。①江玉祥主編:《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研究》(第2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4頁。但四路秘使皆受當?shù)夭孔逅栉茨艹晒?。②“出駹、出冉”這一路秘使,企圖經過今甘孜藏族自治州,翻越西藏高原通往印度,結果為徙地的筰族部落所阻擋?!俺鲒觯ㄎ鞑边@一路,走“西夷道”(古旄牛道),南行渡過金沙江,經云南大姚,至大理地區(qū),結果為嶲族部落所阻擋。“出僰(宜賓)”這一路,從犍為郡出發(fā)西南行,沿“南夷道”(即秦朝常頞開鑿的“五尺道”)前進,至大理地區(qū),同樣為嶲族和昆明族落所阻擋。詳見江玉祥主編《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研究》(第2輯,第4頁)。

      2.元鼎五年至六年(前112—前111),發(fā)兵平南越、西夷,誅邛君、蘭君,設牂柯、越嶲、沈黎、汶山、武都數(shù)郡,“欲地接以前通大夏”,并派出十多批使節(jié),止于昆明。③江玉祥主編:《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研究》(第2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4頁。

      3.元封元年(前110),司馬遷奉命南巡。司馬遷時為郎中(與之前司馬相如職同),“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筰、昆明”。司馬遷經過巴郡(南充屬巴郡),達到大理,終于明確了“蜀—身毒道”的方向。④江玉祥主編:《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研究》(第2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5頁。

      4.元封二年(前109),發(fā)巴蜀兵滅勞浸、靡莫部族,降滇王,服昆明族,置益州郡。此后,漢朝的軍隊沿司馬遷的方向,打通博南山,渡過蘭滄水,達哀牢山止。⑤江玉祥主編:《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研究》(第2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5—6頁。

      西漢王朝開通南方絲綢之路最遠到達的就是哀牢國,官方使者終究未能越過哀牢王國到達緬甸。但國家軍隊的入駐、郡府等管理機構的設置,加強了對西南地區(qū)的統(tǒng)沼,保障了安全,使南充等地的各種絲織類商品可以通過西南各部族的中介,與印度商人進行了更為頻繁的貿易,促進了民族和文化的交融。

      (四)東漢明帝開通南方絲綢之路

      東漢明帝京永平十二年(公元69),“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內屬”,⑥(南北朝)范曄:《后漢書》卷86《南蠻西南夷列傳》,百衲本景宋紹熙刻本。明帝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領六縣(不韋、嶲唐、比蘇、楪榆、邪龍、云南),合為永昌郡,治不韋。至此,“蜀—身毒道”的滇緬段完全暢通了。通過哀牢地區(qū),東漢政府同緬甸等地及南亞地區(qū)有了直接的往來,發(fā)生了經濟文化關系,官方的南方絲綢之路正式開通。⑦江玉祥主編:《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研究》(第2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6頁。

      此后,歷代雖時有戰(zhàn)亂,商路亦時常中斷,但南充在國內國外的商業(yè)貿易中的一直具有重要地位,甚至有海上絲綢之路內陸起點之說。⑧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國際關系學系教授、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認為:“陸地也可以做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借助長江,重慶也可以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保ê蚊海骸缎陆z綢之路起點之爭》,《重慶與世界》2014年第7期,第72頁)前引桑秀云女士《蜀布邛竹傳至大夏路徑的蠡測》一文中指出“蜀布”商貿路線是“取道嘉陵江至川江”,嘉陵江與長江匯合點正是重慶,按何氏絲綢之路起點的泛化學說,南充亦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就歷史而論,古有海外日本(扶桑國)奈良帝室正倉院藏唐代南充所產紅蜀綾,近有1915年南充果山蠶業(yè)社繅制的揚返絲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頭等交獎、1924年高坪六合絲廠生產的“金鹿”牌生絲獲國際博覽會金獎,不僅載譽寰球,更是行銷國內外。南充作為海上絲路內陸起點似亦可成一說。

      嘉陵江流域南充地區(qū)具有便捷的水運交通和重要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貿易資源,不僅參與南方絲綢之路商貿的時間最早、最長久,且擁有如司馬相如等在官方商貿道路的開通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著名歷史人物,對西南地區(qū)乃至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繁榮、民族的融合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與積極意義。故筆者認為,南充是南方絲綢之路源點之一,似可成說。

      三、南充絲綢特質及運銷

      南充盛產蠶桑絲綢,不僅歷史悠久,影響多元,絲織品本身有許多獨特之處,歷代皆為貢品,甚至被日本等國作為傳國之寶,珍貴異常。

      (一)南充蠶桑類物產豐富,絲織品種類繁多,絲織技藝精湛

      上起三代,下至晚清民國,各史志文獻《物產志》《土產志》《輿地志》《貨殖志》等中皆載南充蠶桑類物產富饒,并多列為貢品。如夏禹時的“織皮”,周武王時的“桑、蠶、麻、纻、黃潤”,唐宋明清的“連綾、絲布、綿綢、絹、綢榖”等絲織品皆列為貢品。據(jù)《太平環(huán)宇記》引唐人段文昌《入蜀記》說:“果、閬二州,絹長十五丈,重一觔。其色目鮮白?!背亟佂?,果、閬所產“巴錦”、閬州產的紗縠、果州所產綾,也都享譽全國。

      南充蠶桑絲綢物產、品種簡表

      如上表顯示,南充絲綢不僅種類多,而且技術精湛,質佳品珍。如《華陽國志·蜀志》所載“黃潤細布”,據(jù)考證,所謂細布(又稱“絲布”“緦布”),是指10升以上的細薄布。升亦曰緵或稯,升是指一定布幅內經紗的數(shù)目。在2尺2寸寬的布幅內,有經紗80根稱為1升,有160根稱為2升。1—9升的為粗布,是守邊的士兵、奴仆、囚徒通用的衣料。10—14升是一般細布,是沒有品級的官吏和庶民通用的制衣布料。15升是朝服之升數(shù),是唐時最細的布。唐高祖武德四年(621)規(guī)定“六品以上服絲布”,唐太宗時放寬至“九品服絲布”,在當時只有達官和公卿、王侯才能穿。南充絲布就是15升布,被用作高官的專用衣料。②順慶區(qū)地方志辦公室編:《順慶掌故》,北京:臺海出版社,2010年,第45頁晚清南充名士白堅曾有回復其師石翁太先生《論南充綾覆函》一文對南充絲綢作了高度評價,認為:

      南充物產之綾,原為蘇杭所不及,蓋蘇杭之綾失之細密,南充之綾較為疏松,惟其疏松,故最適于書畫。明代書畫名家,如董香光、楊龍友,多樂川綾,其綾蓋皆自南充出。相沿至今,北平袁勵準侍講所稱為順慶綾者是也。袁侍講頗工臨池,嘗以不得順慶綾供書寫為憾。①李良俊等:《新修南充縣志》卷十六《外紀》,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本,第15頁。

      不但喜歡以南充絲綢作為衣料制作精美的服飾,還因南充綾(順慶綾)質地疏松,最適于書畫,深受古代文人雅士、書畫名家喜愛,以至京城中央大員、宮中侍講袁勵也因為沒有南充綾作為書寫之具而懊惱遺憾,顯見南充絲綢獨特的魅力。這些都說明了南充紡織技術高超、絲綢的精美和珍貴。

      (二)南充絲綢通南北,往來東西南充絲綢因為質地精良,且價格便,受到商人和各地百姓權貴的喜愛,如《輿地紀勝》中記載:郡當舟車往來之沖,其民喜商賈而怠穡事?!瓥|川郡望,果州雖亞于潼、遂,而土民所聚則過之。自號小益(成都),不復數(shù)潼、遂。②(宋)王象之:《輿地紀勝》,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保寧府志·食貨志》亦載:

      絲,各州縣皆有之,然多火絲,惟閬中、劍□、□州、蒼溪所產多水絲。巴、通、南江間有之。精細光潤,不減川絲。水絲以之作綾、絹、帕,吳越人鬻之,以作改機綾、絹。□夏巴、劍、通、南之人,聚之于蒼溪,商賈貿之,連艘載之南去。土人以是為生,亦有以此射利。③(明)楊思震等:《保寧府志》卷五《食貨志》,明嘉靖二十二年刻本,第149頁。

      且有處于“中華的地理對角線”④四川師范大學譚繼和教授在“嘉陵江流域(南充)·中國絲綢發(fā)源地”研討會中指出:“我覺得在這個北方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這三條絲綢之路來看我們南充的地位和價值,我希望特別注意南充的地理位置,確實位于我們中華的地理對角線的線上?!鄙系莫毺氐乩斫煌▋?yōu)勢,是出川入蜀、往來南北東西的重要樞紐,因而在古代,南充商業(yè)的繁華在西南地區(qū)僅次于成都,因而有“小成都”之稱。

      白堅《論南充綾覆函》一文還記述了白氏在日本所見日本國皇室珍藏唐代南充絲綢:

      丙寅之秋,堅嘗游日本奈良,觀其帝室正倉院所藏唐代吾國輸往之古器物,中有古綾,綾上有花,紅色。其國文學博士內藤虎謂堅曰:“是綾為蜀綾,其紅色為蜀紅?!狈蚴裰挟a綾惟順慶,然則蜀紅蓋即南充固有之紅花也。自唐時,果州之綾已為重于長安,由長安輸之日本,日本皇室珍藏之至今,為其國寶。今日本西京織綾甚盛,然終不能如蜀綾之恰到好處,染色亦極鮮麗然,終不能如蜀紅之恰到好處。

      按白氏與內藤虎所考證,此“蜀綾”色紅,是南充所獨的紅花所染,且其質其色皆較日本國的綾更為佳(“恰到好處”)。唐代日本(扶桑)國多有遣唐使來中國,雖不知此綾是李唐皇室所賜,還是遣唐使從商販處購去,但能讓日本皇室珍藏上千年,喜愛如斯,不得不讓人嘆服于南充絲綢之精美,也可以想見當年更多的南充絲綢經過商人過客,途經山川大海,去到異國,成為遠方美的一道風景。

      與之相近,印度古代婆羅門教的僧侶、王室和貴族是最早享受到中國絲綢的外國人。如前文學者考證,曾大量流通于早期中印民間商路(西南絲綢之路),并見之于古印度歷史和文學典籍之中,被作為獻祭神靈的“蜀布”,其中極有可能就是南充絲綢。S.L.Baruah教授和桑秀云女士的細致考證更是直接指出公元前4世紀中印商業(yè)關非常密切,蜀地富商“取道嘉陵江至川江,逆流航行”⑤桑秀云:《蜀布邛竹傳至大夏路徑的蠡測》,伍加倫、江玉祥主編《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194-198頁。取道西南,“以所多易所鮮”。⑥[印度]S.L.Baruah教授著、江玉祥譯:《關于南方絲綢之路的歷史證據(jù):阿豪馬人遷居阿薩姆的路線》,江玉祥主編《古代西南絲綢之路研究》(第2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274頁。中國(南充)豐富的絲綢正是用來換取印度金銀、香料的主要產品。

      (三)南充絲綢對國家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南充蠶桑物產的豐饒,既為國家?guī)砹素S厚的稅收,也是商人百姓小農經濟為主的古代社會重要的經濟支柱。

      對國家而言,往來于南北、東西方的商人,將南充絲綢販運到國內外,國家向商人所征絲綢類稅收是古代農業(yè)社會國家商業(yè)稅收的重要來源。此外,除了作為貢品,絲綢類還是國家賦稅的重點。在明代“一條鞭法”制度“總括賦役”“概征以銀”之前的上千年時間里,糧食和土產才是國家賦稅的根本。古代南充絲綢作為土產一直是國家稅收來源的重點。甚至還被作為其他徭役、賦稅和貨幣的替代品,如:中唐時實行“兩稅法”,朝廷規(guī)定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和巴西諸州都可用重絹折交賦稅,果、閬二州重絹供不應求,價格上漲,成為全國最貴的土絹。①順慶區(qū)地方志辦公室編:《順慶掌故》,北京:臺海出版社,2010年,第43-44頁。

      不僅如此,絲綢物品還直接被作為國家發(fā)放給官吏的俸祿和軍隊的軍餉。如《隋書》所載:

      《宋史雜記》亦有記載:

      軍官,春、冬各小綾三匹,絹十五匹,春羅一匹,冬棉五十兩。③周克堃:《廣安新州志》卷14《職官志》,清宣統(tǒng)三年刻本,第5頁。

      元代甚至設專管絲稅官吏:

      國初科差之名有二,曰絲科,曰包銀。絲科始于太宗朝,毎二戶出絲一斤,并隨路絲線顏色輸于官,五戶出絲一斤,輸于本官。包銀定于憲宗時,漢民毎戶科銀六兩,后定為四兩,以二兩輸銀,二兩折收絲絹顏料等物。④(明)胡粹中:《元史續(xù)編》卷4,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近代民國地方政府也還以絲織品稅收作為機關部門的開支來源,如《新修南充縣志》載:

      絲箱捐,分箱絲、桶絲兩種。每絲一箱,實業(yè)局與平民廠各收洋一元,每年各約五百元,桶絲徑由平民廠收取,每絲一桶,收銀五錢,每年約一千元。

      絲秤絹,育嬰局經費,每兩收錢一文,商會、農會一文,教育局城外絲枰一文,城區(qū)小學城內絲枰一文,年共約收錢七八千釧。民國十七年,市政公所每兩加收十文,并由所統(tǒng)收劃撥。

      繭捐。每價錢一千,抽錢三文,作商會經費。模范校加收一文,全年約共收錢七千余釧。

      絲經紀捐。的約民錢八百釧。民國六年開征。農會收用。

      絲箱捐,分箱絲、桶絲兩種。每絲一箱,實業(yè)局與平民廠各收洋一元,每年各約五百元,桶絲徑由平民廠收取,每絲一桶,收銀五錢,每年約一千元。⑤李良俊等:《新修南充縣志》卷6《掌故志》,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本,第34-36頁。

      絲綢在人民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僅是商人利益之源,也絲綢也是普通農戶上交國家農稅的重要部分,有“一年兩季蠶,可抵半年糧”之說。如《文獻考》中所記,漢代有帛租,李雄時“調絹數(shù)丈、綿數(shù)兩”,北周“歲調絹數(shù)丈,綿八兩”,隋代“桑土調以絹、絁”并“以疋加綿三兩”,唐代“絹二疋、綿三兩”,宋代“軍貢土絹”“歲賦以帛”,元代“二戶出絲一斤或五戶出絲一斤”等等⑥周克堃:《廣安新州志》卷16《賦稅志》,清宣統(tǒng)三年刻本,第2-10頁。,稅均于戶,家家皆要養(yǎng)蠶制絲。

      由于蠶桑絲綢的重要性,歷代皇帝皆有春祭、崇祀活動,皇后亦得率后宮妃嬪親自從事蠶桑生產。民間有社祭、敬蠶神等習俗和活動,在絲月等蠶桑生產的重要時令,甚至有國家律法規(guī)定官吏都不得至鄉(xiāng)野行訪,以免影響蠶類的生長?!皠裾n農?!笔堑胤焦倮粽罩唬Q桑之業(yè)也被作為地方官吏政績考核的重要項目,直接影響其升遷,是國計民生的大事。

      四、南充絲綢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南充絲綢精美獨特,人們?yōu)橹羷?,為之喜悅,既有付出,也有收獲,她與這片熱土上的人民世世代代生息相連,早已深深地融入到中華民族血脈之中,被賦予了喜悅、贊美、似愛尤憐、愛恨交織等諸多情感,有經久的傳唱,有隆重的祀典,還有那無聲的山川河流訴說著亙古的傳說。

      (一)歷代文人墨客詩文贊美南充絲綢

      對于蠶桑,中國文人自古就有獨特的情愫。不僅是因為耕織傳家的小農社會家庭結構使然,更與蠶桑本身特性有關。

      由于這些特質,歷代詩人多有與南充絲綢相關的詩文。如唐代杜甫過南充時所作《屏跡》詩,其中“桑麻深雨露,燕雀伴生成”“杖藜從白首,心跡喜只清”②(清)丁映奎等:《蒼溪縣志》卷4《藝文志》,清乾隆四十八年刻本,第66頁。之句,借桑麻意象,描繪了田園生活的清平閑適,表達了詩人對名利的厭倦,對山林隱逸生活的向往。志趣高遠,意境頗深,可堪南充絲綢詩作之冠。賈島《題嘉陵驛》③名為《題嘉陵驛》的詩不少,但獨此賈氏之詩中有蠶桑之語。此縣志后文是薛能唱和賈氏的詩,故可知“盡室”應為賈氏之詩?!靶Q月繰絲路,農時碌碡村”,④李良俊等:《新修南充縣志》卷4《輿地志》,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本,第79頁。不僅對古代農時月令有記述,還以之抒發(fā)了懷古傷今之情。宋代陸游《岳池農家》對岳池農村婚俗情景作了描述,“一雙素手無人識,空村相喚看繅絲”⑤岳池縣人委:《岳池縣地方志略·詩歌民謠》,1959年,第15頁。之句以“空村”“相喚”“看”“素手”“繅絲”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農家姑娘淳樸甜美的樣子,贊美了農家生活貧淡清寧,襯托并抒發(fā)了自己宦游漂泊、為名利所累的惆悵心情。陸游《舟中記夢》⑥(宋)陸游:《劍南詩稿》卷69,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一詩則頗具史趣意味,詩人自繪“短篷”中“一漁翁”形象,于“風雨蕭蕭”的石帆山下,幽夢方醒,不知是因為夢中所見,還是以為將見蠶叢故地(應是陸游誤記或是當?shù)貢r有蠶叢傳說),一夢有穿越古今之感,不覺而笑??赡墚敃r南充地區(qū)民間有關于蠶叢的蠶桑起源傳說。邵雍之子邵伯溫《果山》一詩中盛贊了南充(“充城”)絲織業(yè)與商業(yè)的繁華,有“萬家燈火春風陌,十里綺羅月明天”⑦(明)曹學佺:《蜀中廣記》卷5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的絕美之象。

      如此蠶桑類詩文,載于古籍者不可勝數(shù)。且自唐宋以來,南充地區(qū)還有“上元喚詩(絲)會”習俗?!皢驹姇辈粌H是對重視蠶桑的表現(xiàn),也是對文治教化之用。其中所作詩文大都佚失或散記于各家書札文集之中,應當為我們認知和重視。

      (二)民間有深厚的習俗傳統(tǒng)

      南充地區(qū)關于蠶桑絲綢的習俗很多,主要有蠶神崇祀、蠶市蠶會等方面。筆者現(xiàn)據(jù)南充蠶絲志編纂委員會編《南充蠶絲志(送審稿)》,并作相應的增補和說明,⑧南充蠶絲志編纂委員會編:《南充蠶絲志(送審稿)》,1990年,第877-879頁。略敘相關習俗如下:

      1.敬蠶神

      崇祀蠶神是最為普遍和廣泛的蠶神信仰活動,南充各地均有敬蠶神的習俗。最初,事蠶者設有先蠶神位于蠶室,在下蟻之日,養(yǎng)蠶多且力厚(富)者,設三牲酒禮;養(yǎng)蠶少而力微(貧)者,割雞設禮,點燭焚香。后來,民間祭祀趨于簡單,沒有盛儀供設,只是做一個先蠶的木主牌位,祭祀以焚香祈禱為主。方志中對此多有記載,如咸豐年間《閬中縣志》載:“蠶絲廟,各鄉(xiāng)有之,皆鄉(xiāng)人祈蠶之所?!雹伲ㄇ澹┬鞌噻O等:《閬中縣志》卷2《祠廟志》,清咸豐元年刻本,第33頁。道光《南部縣志》載:“每春正望日,鄉(xiāng)民祈蠶者絡繹于道,禱之輒應?!雹冢ㄇ澹┩醯缆模骸赌喜靠h鄉(xiāng)土志》,清道光二十九年刻本。咸豐《閬中縣志》載:“文風山,在縣東一百里,下有蠶石,其形如繭。每歲上元,鄉(xiāng)人多于此祈蠶?!雹郏ㄇ澹┬鞌噻O等:《閬中縣志》卷1《山川志》,清咸豐元年刻本,第8頁。民國《新修南充縣志》載:“正月……初八蠶日,必設盛饌,曰蠶過年?!雹芾盍伎〉龋骸缎滦弈铣淇h志》卷7《掌故志》,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本,第102頁。這些習俗建國后基本已絕跡。

      2.三皇會

      三皇會是絲綢行業(yè)一年一度的統(tǒng)一節(jié)慶。清末民初,南充絲織業(yè)的“匠幫”,于每年農歷九月十三日放假一天,在岳王廟內舉辦“三皇會”,主祭軒轅(黃帝),以謝“傳藝”之恩。午時,擺上豬頭、雞、魚三牲九禮,燃放香燭火炮,會首領全體成員向“三皇”叩頭禮拜,祈求保佑“請?zhí)┢桨?,消災滅病,暗傳技藝,豐衣足食”。拜后會展,開懷暢飲。機房老板不集中辦會,只在家里敬“三皇”。此外,每逢初二、十六打“牙祭”時,要給每張機子敬刀頭(熟豬肉一方),燃紙錢,祈求菩薩保佑老鼠不咬經絲滾子,俗稱“祭機頭”。這些活動,既有敬祭行業(yè)神主的意思,也有行業(yè)同仁聚合同樂的意思,建國后悉停。

      3.蠶市

      古代巴蜀地區(qū)在特定的時節(jié)和地點大都會有蠶市活動。宋代成都蠶市從正月初二開始至四月十九日浣花活動后結束。《蜀中廣記》引《方輿覽勝》載:“成都……二月望日,鬻花木蠶器于其所者,號蠶市。”⑤(明)曹學佺:《蜀中廣記》卷5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北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9)的益州知州田況在詩中這樣描寫蠶市:

      齊民聚百貨,貿鬻貴及時。

      乘此耕桑前,以助農績資。

      物品何其次,碎瑣皆不遺。⑥(明)楊慎編,劉琳點校:《全蜀藝文志》卷17,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張仲殊詞《蠶市》也描述了當時盛況:

      成都好,蠶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燈火上紅樓,車馬溢瀛洲。

      人散后,繭館喜綢繆。柳葉已饒煙黛細,桑條何似玉纖柔,立馬看風流。⑦(宋)陳元亮:《歲時廣記》卷1,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這些描述說明,宋代成都的蠶市是季節(jié)性的集市貿易與春游相結合的一種民俗活動。而以“小成都”著稱的南充,蠶市活動同樣盛大。如邵伯溫詩“從昔遨遨游勝兩川”“十里綺羅明月天”“衰公不稱作遨頭”⑧(宋)邵伯溫:《果山》,見(明)曹學佺《蜀中廣記》卷5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極言南充蠶市盛況非凡?!缎滦弈铣淇h志》亦有較細致記載:

      水府宮絲市,在水府街,百日市。

      五顯廟絲市,在正南街(現(xiàn)因該廟駐軍,市移東南角茶館內)。

      繭市街繭市,在新城門外。民國十二年新建,蠶事畢一月內每日市。平時又為米市,不王。⑨李良俊等:《新修南充縣志》卷1《輿地志》,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本,第45頁。這些文獻都說明了古代南充蠶市風俗極為流行。

      4.喚詩(絲)會

      自唐宋以來,南充地區(qū)還有“上元喚詩(絲)會”習俗。每年元宵之夜開始,一連三晚都要進行觀詩燈和兒童唱詩活動。民間稱為喚蠶詩(絲)。宋人彭永的小詩《上元》記述了民間這種風俗:

      巴人最重上元時,老稚相攜看點詩。

      行樂歸來天向曉,道旁聞得喚蠶詩(絲)。⑩(明)曹學佺:《蜀中廣記》卷5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5.蠶忌

      建國前,民間流行著許多蠶忌,有些是養(yǎng)蠶的經驗總結,有些是不科學的陳舊習俗。如《月令廣義》《沈氏農書》《烏青文獻》《蠶桑寶要》《務本新書》《涌幢小品》《張氏補農書》等古代農書類文獻中對養(yǎng)蠶宜忌多有記載,據(jù)清光緒《西充縣志》簡要歸納,養(yǎng)蠶有16忌:忌寒冷、忌食濕葉,忌食黃沙葉,忌食肥葉,忌喂葉失時,忌穢氣、香氣,忌燈油,忌面生人,忌在蠶室食姜暨蠶豆,忌蠶新生在室內掃塵,忌煙火紙,忌側近舂杵、敲擊門窗、槌箔及有聲之物,忌哭泣叫喚,忌切桑煙熏,忌產婦、孝子入家,忌燒皮、毛、亂發(fā),忌酒、酸、羶、腥、麝香等物。養(yǎng)蠶的這些禁忌主要是為了蠶類更好的生長,在養(yǎng)蠶的實際過程中還有不少其他的禁忌習俗。

      6.打絲槍

      清末民初,通過經紀人交易生絲的形式。通過經紀人交易綢緞則稱“打綢槍”。有的經濟人慣于使用對方一壓一抬的伎倆,不現(xiàn)實真實數(shù)字,胸有成竹地喊盤反而使買賣方在價格上都感到滿意。此類經紀叫做“紅槍”。

      7.學徒

      建國前,絲綢行業(yè)收學徒,要有介紹人和擔保人,拜老板為師,拜老板指定的技工為“教師”。其間,學徒辦“敬師酒”“出師酒”,并給教師買鞋襪或衣帽等物,作為謝師禮。要訂投師文約,文約主要規(guī)定:學徒期限為3年,也有5年的。學徒期內,風寒暑濕,疾病災難,聽天由命,與主無涉;待遇,只供伙食,一日兩餐,初二、十六打牙祭,不給工資,只在過年時給制一件土布衣服,或發(fā)點“歡喜錢”。學徒先從打雜、燒火、理屑物等著手,再視其精干、靈活狀況,逐步上車學藝。工余時間,要幫老板帶小孩、倒馬桶,搞清潔等家庭雜務,每日工作12小時以上,不遵守規(guī)約或工作不好的,要開除或體罰;學徒期滿后,還要半幫半學1至3年,領取同工種50%的工資,然后方可另謀出路。建國后的學工,除分配上按政策規(guī)定領取學工工資外,其他政治、勞動、生活等待遇皆一視同仁。

      8.養(yǎng)成工

      建國前,南充各絲廠,大多招收年滿12歲的健康男童為藝徒,學徒三年,只供住食;學成后在廠擔任技工,名為“養(yǎng)成工”。養(yǎng)成工與技工同酬,但三至五年不得接受他人的招雇。建國后廢止。

      9.工匠市

      絲織匠人勞動市場。民國時期,每天夜晚八至九時,南充織綢工匠聚在雞市口十字路口,或待雇,或另選機房;機房老板聚在鄰近的東南角茶館,物色工匠,由工匠相互介紹,形成雇傭工匠的市場,人們亦稱為“人市”。建國后改為由企業(yè)招人和政府組織勞動就業(yè)。

      10.體罰

      建國前,南充繅絲業(yè)有一條行規(guī)陋習,即男學徒挨屁股。凡繅折大2錢挨1個,大3錢2個,大5錢4個;勻度①勻度主要是指纖維及填料等在紙張、織物中交織分布的均一度,反映著物品的物理性能和工藝水平,是衡量紙張、絲織品等優(yōu)劣的重要標準。70分1個,65分6個,60分10個。挨打時自端板凳。女學徒工罰挨打手心。成年工人挨耳光,或者拖下車門一頓毒打,或者開除。建國后被廢止。

      11.占桑葉貴賤

      清光緒《西充縣志》載:“占桑葉貴賤,以正月之上旬,木在一日,則為蠶食一,葉為甚貴;木在九日,則為蠶食九,葉為甚賤。按《道膄堂初編》:‘清明時,桑葉如雀口,其年蠶絲必盛’。又以三月之三日有雨則貴,四日尤貴,諺去:‘三日猶可,四日殺我’。陰而不雨,則蠶大善。蠶神俗呼曰‘蠶姑’。其占為:一姑把蠶則葉賤,二姑把蠶則葉貴,三姑把蠶則攸賤攸貴。”②(清)高培谷等:《西充縣志》,清光緒二年刻本。

      南充有關蠶桑絲綢的習俗還有很多,這些習俗反映了蠶桑生產不僅是人類生存所需,更是人們精神的寄托和美好生活追求的體現(xiàn),是活的歷史。但隨著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這些習俗因為缺乏關注和傳承,隨老一輩人們一同消逝,僅有部分流傳至今,或是記載于史志類和民間文學類文獻之中,殊為可惜。南充作為絲綢之都,蠶桑絲綢的相關習俗不僅是先民們智慧的結晶,也是非物質的寶貴文化遺產,值得我們認真地保護、傳承與研究。

      (三)地名、月令等影響至今

      如前所述,南充自古蠶桑興盛,幾乎家家皆聞機杼之聲,有很多與蠶桑相關的地名,如下表:

      南充蠶桑絲綢地名簡表

      注:此表據(jù)南充明清以來地方志所載相關地名及部分其它文史資整理而成,還有許多地名未得考證和錄入,此表僅作參考。

      除地名之外,南充還有關于蠶桑的月令名稱,如“蠶月”和“絲月”。

      古時養(yǎng)蠶只在春季,故名春蠶,李商隱有“春蠶到死絲方盡”即是。關于“蠶月”,記載較多,如唐代賈島《題嘉陵驛》詩中“蠶月繰絲路”①李良俊等:《新修南充縣志》卷4《輿地志》,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本,第79頁。,《蓬州志·利用篇》中“蠶月罷績”②(清)方旭等:《蓬州志》卷5《利用篇》,清光緒二十三年纂修,民國二十四年改名《蓬安縣志》,第4頁。,《嘉慶已巳年欽頒耕織圖詩墨刻·題耕織圖》序文中“輕殊蠶月之風”,《蠶桑寶要》記蠶忌“蠶月禁韭蒜”③(清)高培谷等:《西充縣志》卷3《食貨志》,清光緒二年刻本,第10—27頁。等等,都是指農歷三月。

      蠶的生長期約為30天,“蠶月”一過,就是“絲月”。關于“絲月”,西華師范大學茍德儀教授曾著《清代〈南部縣檔案〉中“蟲月”等名稱考釋》一文,利用清代《南部縣檔案》資料對“蟲月”“絲月”等特有名詞作了專門研究。文中指出,先民們總以與自身關系密切而對之懷有感情的各種象征性詞匯來指稱一年中的12個月,“絲月”是南充人民以蠶桑絲綢記月的專有名詞,即為農歷四月,初夏。

      蠶桑絲綢類的地名、月令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有的甚至影響至今,是地方文化的具體展現(xiàn),很好地豐富了綢都南充的絲綢文化。

      五、結語

      綜上所述,南充地區(qū)蠶桑絲綢歷史極為久遠,并且早在公元前四世紀以前,南充地區(qū)就通過絲綢與古印度等南亞、東南亞邦國建立了商貿聯(lián)系,對于中外經濟和文化交往、民族融合及中華文化發(fā)展都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影響多元而深遠。在長期的歷史傳承與人民生活中,南充地區(qū)還形成了濃厚的蠶桑絲綢文化,各種詩文、民間習俗、地名郡望以及月令節(jié)氣等,在影響著各時期人們生產生活的同時,亦愈發(fā)淳厚迷人,是先民遺留給我們以及后代子孫的寶貴財產。南充蠶桑絲綢久遠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及其重要的影響,共同決定了南充具有中國絲綢發(fā)祥地及南方絲綢之路源點的重要地位。

      南充蠶桑絲綢悠久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內涵有著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值得我們廣泛的關注,并且在政府引導下,企業(yè)出資,高校及相關科研機構共同對其進行深入地發(fā)掘、保護、研究和應用。

      (一)堅定信心,振奮精神

      南充絲綢的歷史與文化、品牌與實力,是我們深化改革,深入發(fā)展,以絲綢工業(yè)企業(yè)帶動南充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的堅強信心。尤其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全方位、立體化的現(xiàn)代工業(yè)和經濟體系正在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在這個經濟文化高速發(fā)展的大時代浪潮中,南充更應該迎難而上,勇于實踐、不斷探索,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現(xiàn)代化科技研發(fā)、生產和貿易中,與國際接軌,爭創(chuàng)世界一流品牌,振興南充絲綢!

      (二)政、企、校共同發(fā)展

      在國家“西部大開發(fā)”“一帶一路”等戰(zhàn)略方針的大背景之下,在南充良好的工業(yè)基礎條件下,市(區(qū))委、市(區(qū))政府應堅定信心,堅持不懈抓絲綢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壯大,制定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具體政策和措施,促進政府、企業(yè)與學校(科研機構)三方聯(lián)動,形成政府主導、企業(yè)出資、學校出智、校企合作的發(fā)展模式:

      首先,政府主導。政府成立專職部門和專家組,對南充絲綢作深入調研,制定相關的政策和開發(fā)規(guī)劃。同時,政府還應成為企業(yè)與學校有效的聯(lián)系中介,加強校企聯(lián)系,共謀發(fā)展,推動知識文化、科學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

      其次,企業(yè)出資。企業(yè)可以成立科技研發(fā)部門、絲綢文化研究部門,對于國內國際各種新式工藝的引進與研發(fā)、企業(yè)文化的深入發(fā)掘、企業(yè)品牌的重點打造等等,企業(yè)應擴大對這部分再生產的投入,增加企業(yè)及其產品的科技含量與人文內涵,增強核心競爭力,形成企業(yè)良性循環(huán)的長久發(fā)展。

      再次,學校出智。學校或相關科研機構應加大蠶桑絲綢類資源的發(fā)掘、保護及研發(fā)力度。中國古籍,尤其近代以來的各種資料文獻浩如煙海,民俗文化中口耳相傳的的傳說故聞亦是精彩豐富,這些都不乏有關南充蠶桑絲綢文化的資料,需要有專業(yè)的研究人員與機構在科學合理的分工與進度安排下作長期、細致和多角度的搜集與整理。并且結考古新發(fā)現(xiàn),甚至是以古史典籍所載按圖索驥,發(fā)掘南充蠶桑絲綢文化的豐富寶藏。

      最后,校企合作,三方聯(lián)動。高校領銜,成立專門性質的研究科室部門,并設立專項研究基金,公開面向全國接收、評審和管理南充蠶桑絲綢相關研究課題項目,分歷史、文學、民俗、考古、生物科技等類別作專項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在政府的引導下,通過企業(yè)轉換成生產力,形成各種新式(或復古)絲綢工藝制品、主題園、博物館等。真正實現(xiàn)經濟文化共同發(fā)展與進步。

      (三)招商引資,政策扶持

      政府在協(xié)調本地校企合作、重點打造都京絲綢文化主題園等項目的同時,還應在資金爭引中利用自身優(yōu)勢,多方對接,爭取資金支持。

      首先,創(chuàng)造一切有利條件,搶抓政策機遇,深化企業(yè)經濟體制改革,最大限度爭取國家政策、項目和資金支持。在國家“一帶一路”發(fā)展戰(zhàn)略大背景之下,主動對地方資源進行合理規(guī)劃,打造“絲路源點”“中國綢都”等重點品牌,既促進了國家資源的合理有效應用,又可點面結合,形成地方效應,為國家西部地區(qū)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生態(tài)文明建設增光添彩。

      其次,大力引進外資。在資金、用地、招標等方面傾斜,扶持培育園區(qū)建設;招納國內外絲綢名企和商家,引進資金與技術;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蠶桑絲綢生產與銷售市場秩序,促進企業(yè)的深化改革,不斷創(chuàng)新。

      最后,完善信貨服務與資金供給政策,積極籌備絲綢企業(yè)融資上市,不給南充絲綢發(fā)展形成資金短板。加快南充絲綢文化建設、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的物質與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四)尊重規(guī)律,科學規(guī)劃

      南充市(區(qū))委、市(區(qū))政府相關部門聯(lián)合企業(yè)、高校(科研機構)和民間文化團體組織等,群策群力,共同向中國絲綢協(xié)會等國家相關部門申請“中國絲路源點”稱號以及儺戲(有關《儺儺的傳說》等蠶桑民俗和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并籌備和組織相關的授牌儀式活動。同時不斷加大對南充,尤其高坪都京地區(qū)蠶桑絲綢文化的宣傳推廣力度,擴大“絲路源點”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共同展開以 “嘉陵江”“南充蠶桑絲綢”“絲綢發(fā)源地”“中國絲路源點”“南方絲綢之路”等為主題的、有關南充蠶桑絲綢歷史與文化的學術研討會,并對嘉陵江流域南充地區(qū)蠶桑絲綢的開發(fā)作實地的實地調研和商討,制定詳細的開發(fā)計劃。

      建立以“都京絲綢文化主題園”為重點的蠶桑絲綢類博物館、體驗館和主題公園。通地圖片、3D影像、實物資料進行多種形式的展示,并以蠶桑絲綢生產過程體驗為主題,組織中小學學生課外活動動手操作,與家人一起共同了解中國絲綢文化。高坪區(qū)正在籌備和建設的都京工業(yè)區(qū)絲綢文化主題園亦可采納相關研究成果,將主題園打造成全方位、一體化、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新型人文與科技結合的樂園。

      (五)轉變觀念,創(chuàng)新發(fā)展

      在充分發(fā)掘和研究南充蠶桑絲綢文化資源的基礎之上,應當積極轉變觀念,將其應用于南充地方經濟與文化建設,促進其發(fā)展,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首先,以企業(yè)為核心,狠抓產品創(chuàng)新,提高絲綢制品的科技含量與人文內涵,爭創(chuàng)世界一流品牌。高校為企業(yè)作理論探索與技術研發(fā),創(chuàng)新思路,并培養(yǎng)蠶桑絲綢的專業(yè)人才。企業(yè)通過對技術與人才的引進、實踐和應用,使得基因技術、高新織造技術等能夠快速地由理論轉化為產品,古代工藝與現(xiàn)代工藝結合,共同開發(fā)古代果州綾、蜀紅等南充特色知名絲綢,使傳統(tǒng)工藝得以復原和創(chuàng)新,提高南充絲綢的竟爭力。如白堅《論南充綾覆函》中稱贊南充“蜀紅”(紅花)所染之綾較之日式現(xiàn)代工藝所染之綾更佳,以紅花為染料所染絲綢比現(xiàn)代化學染料浸染的絲綢更為天然環(huán)保,更健康。又如結合現(xiàn)代基因技術培育的蠶類新品種,生產彩色生絲,不用浸染即可織造出經久不褪色而又健康環(huán)保的彩色絲綢。南充絲綢應在合理傳承古代工藝和大力應用現(xiàn)代科技研發(fā)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立足世界,打造絲綢新品牌,開拓國際新市場。

      其次,開發(fā)特色旅游品牌、項目,建成“吃、住、行、玩、購”一體化的一流品質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旅游景區(qū)。如青居龐家沱水域,山水宜人,風景秀麗,是很好的自然景觀,歷史上也是重要的絲綢貿易集散地,可以在此建設古風民居部落或是復古園林、渡假村:淳佑故城遺址、蠶絲廟、觀音廟等依山而建,游人登山遠眺,359°曲流,青居煙山,嘉陵蠶渡,農家煙火……江畔漁舟往來,夕陽下泛著粼粼波光,微風徐徐,輕霧縹緲……

      最后,定期舉辦“中國西部國際絲綢博覽會”、蠶神祭祀、蠶市蠶會等主題會議和活動。南充深厚的傳統(tǒng)風俗可以古為今用,進行合理的開發(fā)。已舉辦多屆的南充絲綢藝術文化節(jié)就是成功的例證。在明年將要開始舉辦的“中國西部國際絲綢博覽會”中,可以結合南充豐富的歷史文化與風俗傳統(tǒng),如蠶神祭祀、蠶市廟會、上元喚詩(絲)會等,不僅可以大力推進招引項目,快速做大園區(qū)經濟增量,促進經濟的繁榮發(fā)民,還可以使得絲博會更有歷史文化韻味,并且民眾可以廣泛地參與到賽詩、游園等活動中來,大大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南充坐擁數(shù)千年絲綢歷史文化,而今又逢“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時代機遇,隨著蠶桑絲綢文化的發(fā)掘與開發(fā)、品牌的打造、技術的創(chuàng)新、現(xiàn)代絲織工業(yè)體系的建立,南充絲綢必將乘風破浪,再創(chuàng)輝煌!

      (責任編輯:劉麗)

      [Abstract]As the famous city of the Jialing River Basin,Nanchong is not only the origin of Chinese silkworm and silk-knit culture,but also the hub of the South Silk Road,which make it has the praise of China Silk Capital.With a long history of feeding silkworm and reeling silk,there are plentiful and profound folklores about Silkworm Gods,so it is very ipmortant that explore Nanchong’s silkworm and silk-knit history and culture,which can be helpful to research Ba-su history,promote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enrich people’s culture life.

      [Key words]Nanchong;Silkworm and silk-knit;origin;The South Silk Road;Silk culture.

      Study to the Silk History and Culture in Nanchong

      Wang Xuemei1,Wen Jiangang2
      (1,2.RegionalRegional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an,637002)

      K892.28

      A

      1008-7354(2016)01-0038-18

      1.王雪梅(1975-),女,四川內江人,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員,主要從事佛教史及佛經文獻研究;2.文建剛(1989-),男,四川眉山人,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專門史2012級研究生,主要從事儒學史學習。

      2015年南充市高坪區(qū)文體局“嘉陵江·南方絲綢之路源點文獻匯編”項目。

      猜你喜歡
      南充蠶桑絲綢
      絲綢路上·之三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50
      南部縣蠶桑多業(yè)態(tài)發(fā)展探索
      四川省南充蠶具研究有限公司
      儀隴蠶桑園區(qū)化發(fā)展思考
      普格縣蠶桑產業(yè)扶貧的實踐與成效
      蠶桑產業(yè) 富民增收
      遙望“絲綢路”
      人大建設(2018年9期)2018-11-13 01:10:06
      路上絲綢
      風采童裝(2018年1期)2018-04-12 02:05:06
      堅持法德并舉 助力治蜀興川
      四川南充上智農業(yè)機械設備有限公司
      广河县| 汝城县| 普安县| 乌拉特中旗| 木兰县| 大冶市| 徐汇区| 黄浦区| 长阳| 绥阳县| 揭阳市| 米泉市| 竹北市| 阳朔县| 双桥区| 原平市| 沙雅县| 西宁市| 朝阳县| 清水县| 颍上县| 长寿区| 景东| 崇文区| 山西省| 黑龙江省| 顺义区| 体育| 中山市| 湖口县| 娱乐| 开封县| 景谷| 新河县| 浑源县| 乌拉特后旗| 麻城市| 庐江县| 清镇市| 中西区| 思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