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堅++環(huán)環(huán)
戴愛蓮——中國芭蕾藝術(shù)的開山架橋人,我國當代舞蹈藝術(shù)先驅(qū)者和奠基人之一,是她打開了中國民族舞蹈的寶庫。戴愛蓮原名吳愛蘭,祖籍廣東新會,1916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一個多數(shù)國人聞所未聞的拉美小國)的一個華僑家庭。直到14歲,她甚至都不會講中文。然而,這并不妨礙她多年后回到血脈相連的中國,一舉成為卓越的“舞蹈皇后”。
然而,在舞蹈事業(yè)上一路順風順水的她卻遭遇了情路的坎坷。
“舞蹈皇后”的長成
今年是戴愛蓮誕辰100周年。她生前創(chuàng)作演出了舞劇《和平鴿》和舞蹈《荷花舞》《飛天》《春游》等一批優(yōu)秀作品,整理了《西藏舞》《獅子舞》《紅綢舞》《劍舞》等民間舞作品,同時還培養(yǎng)了一大批舞蹈藝術(shù)人才,為我國舞蹈藝術(shù)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戴愛蓮的杰出成就,源自她傳奇的海外教育背景和深厚的民族舞蹈素養(yǎng)。
戴愛蓮的出生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雖然遠離歐亞繁華地區(qū),但風光秀麗,宛如世外桃源。從廣東新會漂洋過海而來的戴家,已經(jīng)在這里生活了四代。戴愛蓮從小生長在這片藍天碧海之間,童年過得無憂無慮,充滿陽光和歡笑。
打小,戴愛蓮就顯露出舞蹈天賦。一聽見音樂,她就會自己跳起舞來,就像海島上小巧玲瓏的蜂鳥般靈動活潑。才7歲時,她就登臺表演了自編自演的獨舞《小雞》。
自幼喜愛舞蹈藝術(shù)的戴愛蓮5歲就開始學習舞蹈。因為家人世代經(jīng)商,戴愛蓮幸運地有著優(yōu)渥的家境,讓她能夠追求自己的夢想。12歲時,她考入了當?shù)氐陌爬傥璧笇W校。14歲時,她隨母親、姐姐到英國倫敦定居、求學,先后進入著名舞蹈家安東·道林的芭蕾工作室和M.蘭伯特芭蕾學校學習古典芭蕾。
在白人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英國舞蹈界,黃皮膚、黑頭發(fā)、小個子的她,顯得特別與眾不同。有人曾斷言,她的身高根本不適合學芭蕾舞。雪上加霜的是,在大洋另一端,她的父親因為賭博破產(chǎn),她一下子從不愁吃穿的富家女,變成了需要靠打工維持生計的窮學生。逆境之中,戴愛蓮只有格外努力。也是在這段時間,她對自己“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感越來越強烈。平生第一次,她因為自己竟然不會講中文而生自己的氣。她來到大英博物館,讀英文版的《中國歷史》,觀看中國古代藝術(shù)品,一點一滴地尋找自己的文化根源。
后來,她看到德國現(xiàn)代舞蹈家M.魏格曼的表演,傾慕不已,又前往魏格曼劇團在倫敦設(shè)立的舞蹈工作室求學。1939年,23歲的戴愛蓮以優(yōu)異成績獲得著名的尤斯萊德舞蹈學校的獎學金。在那里,她系統(tǒng)學習了著名現(xiàn)代舞蹈理論之父魯?shù)婪颉だ嘤嘘P(guān)情感表現(xiàn)方法和舞臺表演技術(shù)方面的理論及舞譜等知識,這對她后來的舞蹈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刻骨初戀在倫敦
正是在倫敦求學期間,戴愛蓮遇見了一生中刻骨銘心的初戀。
他叫威利·蘇考普,是一名年輕的雕塑家。那時,威利想找一個合適的模特來做雕塑,戴愛蓮的窈窕身段和東方氣質(zhì)吸引了她。他告訴戴愛蓮,自己的藝術(shù)生涯才剛剛起步,不能付給她很多錢,戴愛蓮說:“我不是為了賺錢做事情的,只要有地方住、能自己做飯,就行了?!庇谑牵诠ぷ魇掖盍藗€地鋪,戴愛蓮就這樣成了他的模特。
兩人本來是雇傭關(guān)系,但相處沒多久,就發(fā)現(xiàn)彼此性格十分相投。威利為戴愛蓮塑像,戴愛蓮則幫他做飯、縫補衣服。休息時,他們一道在森林里散步、聊天。有時興致來了,戴愛蓮還會跳一段舞。
不知不覺中,他們相愛了。
然而,這段感情卻注定無果。因為威利已經(jīng)有了一個未婚妻,雖然傾心于戴愛蓮,但他必須遵守諾言,履行婚約。
他們痛苦過、掙扎過。但最終,戴愛蓮的教養(yǎng)和自尊,讓她無法容許自己破壞別人的承諾。她決定,主動退出。
在威利的雕塑最終完成后,戴愛蓮便獨自踏上了回國的輪船。這段感情,前后只有短短兩周,卻讓她終生無法忘懷。她在自傳中說:“我一直在努力忘記,卻總也忘不了。”
回國后的兩段婚姻
1940年,戴愛蓮克服重重困難,取道香港回國,投身抗日救亡活動。她受宋慶齡邀請,參加“保衛(wèi)中國同盟”的募捐演出。因為她還不太會說漢語,又人生地疏,所以宋慶齡特意托付畫家葉淺予幫忙照應。
沒想到,葉淺予一見戴愛蓮的美妙舞姿便一見鐘情,脫口而出:這是“天人之姿”!
一天,戴愛蓮剛練完功,偶然間看到了一幅速寫,畫的正是她在跳舞。她驚訝極了:這幅畫異常生動,雖然是靜止的畫面,卻有著強烈的動感。見到葉淺予本人,則讓她更加吃驚:沒想到,畫畫的這個人這么帥!
那時候,戴愛蓮還只會說英語,葉淺予的英文卻只有初中程度。但在這兩個才華橫溢的藝術(shù)家之間,語言根本不是問題。很快,戴愛蓮和葉淺予相戀、結(jié)婚。他們的主婚人,正是宋慶齡。
那些日子,他們就像一對“跑江湖的夫婦”。戴愛蓮演出時,葉淺予就給她打雜、當翻譯、做飯,而葉淺予忙碌時,戴愛蓮就來幫他做雜事。兩人互相扶持、相得益彰,雖然生活忙碌、清苦,卻頗有“神仙眷侶”的味道。
不幸的是,婚后不久,戴愛蓮被查出患有卵巢炎,特意到香港去做手術(shù)。沒想到,手術(shù)中出現(xiàn)意外,醫(yī)生不得已切除了她的卵巢。戴愛蓮永久失去了生育子女的機會。
對一個新婚不久的年輕女性來說,這份痛苦可想而知。似乎是為了不讓自己沉溺在痛苦中,戴愛蓮加倍投身于舞蹈事業(yè)。她一面登臺演出,一面教授舞蹈,還花費大量時間和葉淺予一起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采風,研究學習各地的舞蹈。
在戴愛蓮的努力下,人們第一次發(fā)現(xiàn),原來中國本土的舞蹈可以如此優(yōu)美、動人。蒙古族舞蹈家莫德格瑪說:戴愛蓮是中國舞蹈最大的“無形資產(chǎn)”,她讓所有人知道了什么是中國的舞蹈藝術(shù),什么是藝術(shù)的想象和創(chuàng)新。
新中國成立后,戴愛蓮組建了新中國第一個舞蹈團,為新中國培養(yǎng)了第一批舞蹈演員……然而,在事業(yè)走向輝煌時,她與葉淺予那段才子佳人般的婚姻,卻再也無法維持下去了。
離婚,是戴愛蓮提出的。外人都覺得無法理解:這段婚姻看上去一直很幸福,葉淺予也依然深愛著她。葉淺予前妻留下的女兒葉明明和戴愛蓮的關(guān)系也非常好,女孩兒十分舍不得她。但戴愛蓮只給出了一個理由,她說,這十年,在她看來,他們始終“不能交流”。
1956年,戴愛蓮又和一名舞蹈演員結(jié)了婚,但不久同樣以離婚收場。
悲劇接踵而至?!拔母铩逼陂g,戴愛蓮未能幸免,被下放到農(nóng)場。舞蹈家優(yōu)雅的雙手,在那時卻只能去喂豬。
晚年的威利和戴愛蓮
“文革”結(jié)束后的1979年,戴愛蓮到英國參加國際會議。時隔40年,她再次見到了昔日的初戀愛人威利。此時,威利早已功成名就,當選英國皇家院士。多年來,他的工作室中一直放著當年為戴愛蓮所做雕像的照片。雕像的原作,則被陳列在英國皇家舞蹈學院大廳中。
從那之后,每次去英國,她都會和威利見面。沉淀了40年的愛情,此時更像是一種親情。她和威利的妻子西蒙成了朋友,和他們一家都相處得很愉快。
1993年,西蒙去世了。一年后,威利得了輕度中風。當他再次見到戴愛蓮時,握著她的手問:“你能留下來陪我嗎?”
威利的子女告訴戴愛蓮,威利一直不肯接受保姆、護士來陪他。作為子女,他們也希望戴愛蓮能留下來陪父親。于是,戴愛蓮同意了,她陪伴威利走過了人生最后一段路。1995年,威利去世。在那之后,他的照片一直掛在戴愛蓮家中的梳妝臺上,那座雕像的復制品,也一直擺在她家中。
2006年2月9日,戴愛蓮這位美的使者走完了90載的人生旅程。她留給世人的,是美麗、率真、樂觀、活潑和堅忍不拔的舞蹈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