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哲蓉
信念,重要嗎?
信念在某些時刻顯得尤為重要,它是一劑精神的良藥,能夠治愈心中的痛苦。在汶川大地震時,正是官兵們“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和幸存者們“撐下去”的信念,才使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得以被解救。在社會動蕩時期,若是沒有了信念,許多人早就彎了腰低了頭。正是因為珍視并堅守心中的信念,人們才能夠在無盡黑暗后重獲光明。
信念很重要,但若是你珍視的信念變成了執(zhí)念,那便應(yīng)當舍棄。我們看到的例子大多是科學家或文學家堅持自己的信念最終被世人認可,成為一世偉人。但是我們沒有看到的是,他們在追尋真理、追求人性真知中,不斷成長不斷舍棄、重新審視自我的過程。執(zhí)拗地一廂情愿地守護自己認為的“信念”,后果便是人類無法獲得長足進步。哥白尼在堅守信念時,世人也在堅守“信念”;在反法西斯國家堅守自己的信念時,納粹們也在堅守他們的“信念”。追尋真理的路上,從來都不需要固執(zhí)己見的信念,而需要在不斷發(fā)現(xiàn)中,推翻、重建,再推翻、再重建……若是把有信念的人比作看山是山的境界,那么在信念破碎后能夠正視自我的人,便會達到看山不是山的精神高地。在殘缺破碎的信念中,捕捉尋找正確碎片拼圖后,重構(gòu)再生者,即已成為看山還是山的高手了吧。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堅守的“信念”。例如在亞里士多德的那個時代,所有人無一例外地堅信“力是維持運動的原因”?,F(xiàn)在我們看來,這是多么愚蠢無知。然而在那個時代,能夠提出如此大膽的科學猜想已是人類進步的標志?;蛟S在幾百年幾千年后,那時的人類會嘲笑我們:“看那群愚蠢的人,竟然還在用石油和內(nèi)燃機,多么不干凈。”可若是在當下,我們停止了科學探索,放棄了研究,或許以后便聽不到這“嘲笑”了。就如同若干年前的某偉人聲稱,我們發(fā)明了蒸汽機,所有能夠被發(fā)明的都已發(fā)明完了。若是大家都珍視這一“信念”,那么也就不會有我們現(xiàn)在如此輝煌的文明了。
奮不顧身追尋真理的人,從來不吝惜自己的“信念”,因為他們就是在質(zhì)疑中成長,在破碎中找尋完整的。他們也不畏懼與時代抗衡,一股腦兒地沖向銅墻鐵壁。他們也有信念,那只有一個字:真。
教師點評
本文是從“我們堅持的到底是信念還是執(zhí)念”這個角度進行思考的。作者首先肯定了“堅持信念”,接著又明確提出“若是你珍視的信念變成了執(zhí)念,那便應(yīng)當舍棄”,進而深入揭示主旨“追尋真理的路上,從來都不需要固執(zhí)己見的信念,而需要在不斷發(fā)現(xiàn)中,推翻、重建,再推翻、再重建”。本文作者善于辯證地分析問題,體現(xiàn)了很強的思辨能力。
(褚億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