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柏巖
跨文化視角下英語本土化身份的重構(gòu)
◎龔柏巖
在跨文化視角下,出現(xiàn)嚴重的英語本土化身份沖突的現(xiàn)象是很普遍的,該現(xiàn)象的發(fā)生非常不利于跨文化英語教學的順利進行。文章主要分析文化沖突現(xiàn)象的具體體現(xiàn)及英語本土化身份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跨文化視角下重構(gòu)英語本土化身份的具體策略,從而高校英語教學達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深入,西方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和事物已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從而給我們提供了接觸西方的機會。我們可以更多的理解西方社會,這對我們來說是件好事,但也并不簡單。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要面臨著很多來自陌生文化和國度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等,正是因為這些與我們迥然不同的人的存在,才促使交往的過程中出現(xiàn)本土化身份顛覆的現(xiàn)象。針對這一現(xiàn)象,就需要交際者對跨文化交際有清醒的認識,既要對本民族的語言交際規(guī)范準確掌握,同時也要對交際另一方所屬民族語言交際的文化習慣及其產(chǎn)生的社會文化背景有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夠順利交流,才不會出現(xiàn)文化沖突。因此,高校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實現(xiàn)本土化身份的重構(gòu),目標是將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跨文化意識的高素質(zhì)人才,可以以中國國民的身份恰當、流暢的使用英語,并進行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時間觀方面。時間觀對西方人來說是與金錢觀相聯(lián)系的,他們非常珍惜時間,認為時間就是金錢,對時間都會做出精心的安排。在西方,如果要去拜訪某人,必須要事先約定,雙方商定后才會進行。而中國人在時間觀念上顯得更加隨意,我們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對時間進行嚴格的計劃,所以西方人對中國人這種時間觀念是很難適應的。
隱私方面。中國人講究集體、團隊,提倡要互相幫助、團結(jié)友愛,愿意傾聽他人的事,也愿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中國人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工資收入、婚姻狀況等個人問題體現(xiàn)出對對方的關心。但是西方人認為被問到個人情況是觸犯了個人的隱私,他們不喜歡自己的私事被問。
教育方面。中國人普遍對子女寄以很大的希望,認為子女是自己的私人財產(chǎn),所以對孩子的每件事情都要進行干預,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來發(fā)展。長期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使得子女被教育的沒有了獨立精神和自由意識,只是依靠父母所給予的物質(zhì)條件,經(jīng)不起挫折打擊。而與我國相反,西方人對中國人的教育方式完全不解,他們認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從小就要培養(yǎng)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同時,西方人也不干涉子女的未來的發(fā)展。一般來說,歐美青年18歲后就靠自己獨立完成學業(yè),不再需要父母的資助。
英語的中國化可以滿足中國的國際交流及對外交往。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也是多元文化的載體,被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所使用。目前,英語已經(jīng)不再是英國人和美國人的專屬語言,而是以各種不同形式被全世界所使用。換而言之,中國人學英語不僅是為了和英國人、美國人交流,也要和其他國家的人交流。基于這一情況,無論是使用美國英語還是使用英國英語都是不妥的,不但言談舉止受到懷疑,還會冒犯到別人。從當前情況看,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都已經(jīng)不是霸權(quán)語言了,我們也可以自由的選擇合適自己的表達方式。事實上,英語就是一種工具,用來向國際友人表達自己的觀點,向國際推廣自己國家文化的工具,對方往往所關注的并不是這樣一種工具,而是我們的觀點和所介紹的文化才是重點。作為國際通用語,英語使得理解性要求得到滿足,同時也正是因為不同的使用方式,才使雙方的各自身份得以保持。人們在國際交往過程中,利用英語來表達觀點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你的國民身份,本土化的英語就是一個國家的標識。
中國化英語為我們所用,維護了民族的尊嚴。國際交往時借助英語不僅能保持我國的價值觀及文化特征,更重要的是能夠維護我們民族的獨立和尊嚴。語言學家認為,語言并不單純是一個工具,它是供人們交流使用的。同時,語言學家認為語言也是一個載體,它所承載的是一個國家特有的文化特征、政治內(nèi)涵和價值觀。如果一個人對某種語言盲崇,那么在他的潛意識里就會潛移默化的受到這種語言所代表的價值觀的影響,并最終認同這種價值觀。但是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學生在追求所謂的純正英語的過程中改變了他們的價值觀。
增加中國化英語的表達,培養(yǎng)本土化英語表達意識。高校英語教學中,教師向?qū)W生傳達知識或進行交流時不應該過多的用美式或者英式英語,教師要盡可能的讓學生感受到更多的本土化英語,尤其是中國化英語,這樣有助于學生進行有效的國際交流。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多組織學生做聽力練習,通過人物的對話讓學生熟悉多種口音和多種不同的語言表達習慣等,感受他們的環(huán)境,了解他們的語音差別及習慣。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多鼓勵學生進行口語表達,不用嚴格的要求學生使用英式英語或美式英語,也無需讓學生刻意地去模仿英式或美式地道的表達。由于英語的全球化發(fā)展,就必然會形成本土化,學生所使用的英語就會帶有本族語特點。教師要讓學生嘗試使用更多的英語變體,更好的表達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從而增加文化積累,達到靈活使用中國化英語的目的,也提高了學生本土化英語表達意識。
教學方法。從英語教學方法來看,應該結(jié)合我國的特色文化,對中國大學生的特點進行深入剖析,同時要多設計幾種方法來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例如:對比教學法就是英語教師一個好的選擇,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將中國文化融入其中,并合理的配置教學內(nèi)容,從中對比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這樣的教學方法還能培養(yǎng)出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學生既深刻了解了本國文化,也對他國文化有了了解。教師在授課時可以要求學生在不違反英語語法規(guī)則的前提下,用英語表達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
教學目的。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要理解對方的話語和文化,最關鍵的是要用對方所能聽懂的語言來了解己方所要表達的意思和文化。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是以跨文化經(jīng)歷中良好的感受和信仰,以及人們所擁有的行為技巧為基礎??缥幕浑H不能只局限于對交流對象的理解,還有最為關鍵的是要實現(xiàn)與交際對象的文化共享,并實施文化影響。能用英語流暢交流的人也不一定就是成功的交際者,至少要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才算是成功。例如:一些長居海外的華裔們都精通英漢兩種語言,但是當他們回到國內(nèi)就會發(fā)顯得格格不入,其原因就在于他們對漢文化缺少一個了解,只是會語言技巧而已。從這一點看,高校英語教學就要摒棄“一路向西”的舊觀念,多從本土角度出發(fā),讓學生學習到本土化的英語。
教材內(nèi)容。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從英語教材來看,內(nèi)容上必須要堅持遵循規(guī)范性和適度性原則。傳統(tǒng)的英語教材開卷即為英美風情,閉卷還是美英趣聞,從里到外,從頭至末都充斥著洋風洋情,并以國內(nèi)外熟練使用漢英雙語者敘述的中國社會文化英語文本作為基礎,以中國官方媒體英語為規(guī)范。長期使用這種教材培養(yǎng)出的學生,學成了洋人,卻丟掉了本身。所以,我們在選用教材時必須要用那些充斥著大量文化信息的,絕不僅僅是目的語文化信息,尤為重要的是還要有學習者自身的文化信息的內(nèi)容。我們通常將中西方文化看做是一個整體,中國文化內(nèi)容只能在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英語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nèi)容。這樣做可以解決學生群體中“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問題,也有利于讓學生能更多的學習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幫助學生在國際環(huán)境下運用英語,實現(xiàn)英語本土化身份的重構(gòu)??偠灾?,教材內(nèi)容應符合以下要求:一是作為母語文化材料,應是以學習者自身文化為內(nèi)容的材料;二是作為目的語文化材料,應以英語國家的文化作為學習內(nèi)容;三是作為國際性目的語的文化材料,應以世界上英語非母語國家的文化作為教材主要內(nèi)容。英語教材不僅要反映英美文化,所有世界先進文化都應該成為其可能的選擇,其中也包括我們中華文化,從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到經(jīng)典國粹,名人典故等都可以成為英語教學語料。
隨著英語在我國的普及,中國的語言文化也逐漸滲透到英語之中,進而使英語中的表達方式也頗具中國特色,進一步豐富了英語的內(nèi)涵。目前,我國所需要的是一種能夠共同交流的語言,由于英語全球化和本土化已經(jīng)成為一個事實,所以英語必然會受到國內(nèi)外越來越多的關注。而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考慮英語在多元文化、多元語言環(huán)境下的使用及發(fā)展,實現(xiàn)國際英語的本土化教學,創(chuàng)生出國際化性質(zhì)鮮明的新型英語教育范式。這就需要我們加快英語教學的改革,努力培養(yǎng)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這種英語語言的教學過程就是英語教學的本土化身份重構(gòu),從而提高了英語教學的質(zhì)量。
(作者單位:哈爾濱學院外語學院)
2012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我國高??缥幕庹Z教學中本土化身份的顛覆及重構(gòu)策略研究”的階段成果(12E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