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超
【摘 要】五六十年代的中國詩壇的主旋律是激昂的,高亢的,這個時期的詩人都是鼓手,有節(jié)奏的敲擊著人們心里的那個鼓,沉穩(wěn)卻不柔綿,雄壯卻不囂張。郭小川,賀敬之作為著名的政治抒情詩代表詩人,以激情澎湃的話語迎接著新時期的勝利與祥和,同時也以自己的反思與掙扎推動詩歌的發(fā)展,雖然所有的突破都以失敗告終,可是誰也不能否認他們在體例內的開拓與成就。文章試圖以比較客觀的角度評價這兩位著名詩人在十七年的詩歌創(chuàng)作。
【關鍵詞】郭小川;賀敬之;突破;體例內
一、知人論詩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①郭小川和賀敬之雖然都是五六十年代著名的政治抒情詩人,但是其創(chuàng)作還是受到了各自生活背景的影響。
時代評價郭小川是具有個性的詩人,而賀敬之被評價為純粹的政治抒情詩人。郭的詩歌體現是相信與懷疑并存的態(tài)度,這源于詩人很早就參與了政治民主活動。賀敬之是真正在延安成長起來的擁有“紅色”特征的詩人,如果說郭小川是深受共產主義思想影響的詩人,那么賀敬之就是被浸潤在共產主義思想中長大的詩人,在他的詩中無不體現了他對這個社會的熱愛與贊美,忠誠與信任。
二、“圍城”中的突破
雖然十七年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基調是歌頌祖國,可是詩人們并沒有成為孤獨而絕望的吶喊者,他們賦予了歌頌詩更豐富的內涵和要求,也奠定了他們在十七年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文學地位。
三、詩中破體
1.“基調不變,內容豐富化”
郭小川的文章中從來就不只有偉岸形象,他更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站在過來人的角度給年輕一輩傳授心得與感想。他曾大膽地提出了以下主張:“要信任作家,不要把他們看做小孩,不要對作家“耳提面命”。②這種“反抗”式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無一例外的反映在了作品中:《白雪的贊歌》是詩人第一次有過“突圍”意味的作品,并首次以女性為主體進行創(chuàng)作,整首敘事詩塑造了一個留守后方的母親,妻子,女戰(zhàn)士的形象,同時首次突破了對戰(zhàn)士形象的一味歌頌,書寫了女戰(zhàn)士內心的糾結與彷徨。另一篇《望星空》也是他頗具影響力的詩篇。詩歌反映了詩人在歌聲背后的迷茫與沉思,當詩人渴望從宇宙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答案時卻失敗了,所以全詩的無措感變得鮮活起來。當時許多著名的評論家認為這是極端個人主義的作品,在我看來,倒不如說,郭小川是為自己靈魂而活的詩人。
賀敬之則將寄情于景的藝術手法運用的淋漓盡致。在他為數不多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實現了山川文化與歌頌祖國的自然結合,給讀者以靈活生動的畫面感。如《三門峽—梳妝臺》中,詩人以幾近整齊的句式結構為綱,加入了中國特有的民族文化:“禹王馬蹄長青苔”“白發(fā)三千丈”“盤古生我新一代”。這些具有文化底蘊的詩句帶給詩歌更多的內涵,而不是像一般歌頌詩那樣空泛的歌唱,使讀者在讀到詩句時也能如身臨其境般感受到山河的雄渾與壯麗,不由得與詩人“若合一契”。此外,在《桂林山水歌》中,“七星巖去赴神仙會,招呼劉三姐呵打從天上回……”這些內容不像是簡易的小調,更像是親身體會后詩人有感而發(fā)之情,在樸實的語言和深厚的文化綜合下對祖國山川抒發(fā)的感激與祝福。
2.“另辟蹊徑,開拓形式”
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詩人不僅有過內容上的開拓,在文學的形式上也體現了其獨具風貌的特點。談到賀敬之,不得不提“樓梯式”的創(chuàng)作形式,詩人在學習和發(fā)展中最終形成了“賀式風格”。魯迅說過:“依傍和模仿,決不能產生真藝術。”③賀敬之的樓梯式創(chuàng)作形式融入了中國的詩韻?!斗怕暩璩繁闶且粋€很好的例證:“無邊的大海波濤洶涌……/生活的浪花在滾滾沸騰……”這些獨特的詩歌意象很容易讓讀者體會到中國獨具特色的詩歌風味。除此之外,他的詩中也含有具有地方特色的小調,這點與郭小川的《祝酒歌》有神似之處。如在《三門峽—梳妝臺》中“梳妝來呵,梳妝來!百花任你戴,春光任你采,萬里錦繡任你裁!”全詩具有韻律感,更像《平凡的世界》中五叔所唱的民間歌謠,句尾押韻更具有民族的地域色彩。
相比之下,郭小川的詩歌形式就更具中國話的特點。郭小川改變了以往短小而凝練的詩歌斷句,開創(chuàng)“新辭賦體”用長句來表現詩人的悠長而厚重的情感。在《團泊洼的秋天》中,作者長篇的吶喊,不僅沒有限制了其情感的抒發(fā),還以另一種“寂靜”的吶喊發(fā)出更宏大的怒號?!斑@里沒有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但人人都在槍炮齊發(fā);誰的心靈深處—沒有奔騰咆哮的千軍萬馬!”詩人以一種近乎質問的方式,用長句體現出其內心深處爆發(fā)式的吶喊,是對自身的鼓舞,也是對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問。
四、知人論人
為沖出“圍城”的詩人們,孤獨卻高傲的唱起生命的贊歌。
十七年的歌頌式詩人并不少見,他們對新中國的到來充滿著喜悅與興奮,在鋪天蓋地的歌頌聲中,有的人選擇繼續(xù)迷失,有的人選擇即刻反思,有的人選擇了體例內的開拓與創(chuàng)新。郭小川與賀敬之作為十七年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抒情詩人,他們不甘于平庸,所以選擇了突破,雖然郭小川因其突破更具有顯性而遭受過更過的批判與指責,但這并不妨礙他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也不能因其挑戰(zhàn)權威而抹殺其改變的價值。賀敬之在保守而謹慎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下尋求了一種更為平和的突破模式,這種創(chuàng)作和革新也確實為十七年的詩歌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其作用同樣深遠不可磨滅。我們所欽佩的是他們?yōu)闆_出圍城,孤獨而高傲的唱著生命的贊歌,我們所弘揚的是他們曾在血雨腥風的日子中一路微笑,我們所敬仰的是他們?yōu)槭吣暝姼枳⑷氲臅r代的強音。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思格斯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思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
[2]郭小川全集.第11卷[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魯迅.魯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