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輝
摘要:三聚氰胺是一種重要的氮雜環(huán)有機化工原料,動物體內(nèi)難以代謝和排出。如果過量地三聚氰胺進入人和動物體內(nèi),能夠不同程度地導致腎衰竭,嚴重者死亡。另外,三聚氰胺引起膀胱和泌尿系統(tǒng)疾病,主要原因是三聚氰胺促使體內(nèi)形成結石從而誘發(fā)疾病。因此,嚴格控制食品中三聚氰胺含量,提高國民生活水平,是我國政府和人民十分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本文對目前已有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檢測方法進行簡要介紹,以供參考。
關鍵詞:乳制品;三聚氰胺;檢測方法
中圖分類號:S879.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9737(2016)05-0179-01
三聚氰胺分子式C3H6N6,分子量126.1,pH值為8.0,呈弱堿性,其能與部分酸性物質(zhì)形成三聚氰胺鹽,例如硝酸、鹽酸、硫酸、乙酸、草酸等。三聚氰胺是一種三嗪類含氮雜環(huán)有機化合物,又可以稱為三胺、三聚氰酰胺、蜜胺或者氰脲三酰胺等。在化工業(yè)中,三聚氰胺是重要的氮雜環(huán)有機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的物理性狀:無味、密度1.58g/cm3、純白色單斜棱晶體,低毒,常壓條件下熔點354℃,三聚氰胺升華溫度300℃。作為工業(yè)原料三聚氰胺具有一般的溶解性,即其溶于熱水、微溶于冷水、極微溶于熱乙醇,其不溶于醚、苯和四氯化碳,但是可溶于有機溶劑。在一般情況下,三聚氰胺較穩(wěn)定,但是在高溫下其可能會分解出有毒性的氰化物。因此,在食品中添加此成分,尤其對于高溫處理過的加工食品,此添加劑更為危險。
乳制品檢驗蛋白質(zhì)含量最常使用凱氏定氮法,即蛋白質(zhì)的含量由乳制品中氮的含量折合計算。由于三聚氰胺中氮含量高于動物制品蛋白質(zhì)中的含氮量4倍左右(67:17)。因此,了解乳制品檢驗的原理以后,為了從中謀不法利潤,私自在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從而提高乳制品的蛋白質(zhì)含量。目前,早期工業(yè)上檢測三聚氰胺的方法是電位滴定法和重量法,這些方法耗時長、需要特殊的實驗器材與場所,且實驗步驟繁瑣,限制這些方法廣泛運用。除了國家標準《原料乳與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檢測方法》(GB/T22388-2008)外,將其他常用的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檢測方法簡單介紹如下。
1 電位滴定法
化工產(chǎn)品中三聚氰胺的常量檢測通常采用該方法。該方法的優(yōu)點是時間較短,缺點是準確度不高。電位滴定法利用在滴定過程中通過測量電位變化以確定滴定終點的方法。電位滴定法靠電極電位的突躍來指示滴定終點。在滴定到達終點前后,滴液中的待測離子濃度往往連續(xù)變化n個數(shù)量級,引起電位的突躍,被測成分的含量仍然通過消耗滴定劑的量來計算。電位滴定法可用于有色或混濁溶液的滴定(例如乳液),還可實現(xiàn)自動化、連續(xù)測定。因此該方法常作為食品中的檢測手段。
2 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
引用了氣相色譜的理論,在經(jīng)典色譜法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出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采用高壓輸液系統(tǒng),以液體為流動相,固定相的色譜柱裝有不同極性、單一溶劑、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劑、緩沖液等。待檢測樣品被分離后進行檢測和成分、含量分析。目前,該方法已被眾多科研領域使用,如醫(yī)學、食品檢測、藥物檢測等。在乳制品檢測過程中使用高效液相色譜法發(fā)現(xiàn),其特點是檢出限低,準確度卻較高,由此可以用于食品中三聚氰胺的檢測。實驗主要操作步驟:第一,采用“沉淀法”將奶粉中的蛋白質(zhì)先進行沉淀,再提取其中的三聚氰胺;第二,將其用陽離子交換固相萃取柱凈化;第三,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進行檢測以及外標法定量。
3 酶聯(lián)接免疫吸附劑測定(ELISA法 )
ELISA法具有大批量篩選操作簡便、分析速度快的特點,部分樣品采用ELISA法檢測,其檢出限達到13μg/kg。由于該方法受到環(huán)境因素影響較大,本方法的缺點是有假陽性、或者假陰性的問題,因此如果固定操作程序、條件、人員。酶聯(lián)接免疫吸附劑測定的原理是使用萃取液,提取樣品中的三聚氰胺,然后進行免疫學測定。實際操作的流程:待檢測送樣經(jīng)過甲醇處理,氮氣吹干再次甲醇溶解后放入到試劑盒中,加入HRP酶標記物,漩渦混勻50s,常溫條件下孵育30min,洗液洗板3~5次,每次3min。在吸水紙上輕輕拍打至無水。顯色過程,加入底物溶液,常溫條件下孵育30min。終止反應:最后加入適量終止液體。讀數(shù)時,根據(jù)公式換算出待檢測樣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