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
過大年·特別點擊之一
最樸素則最動人,微電影《回家過年》在網絡的點擊率迅速突破40萬。微電影的創(chuàng)作者們不是專業(yè)電影人,他們用善于觀察的心講述自己身邊的年的故事,尋找“回家過年”這一樸素信仰的情感來源,尋找并記錄普通家庭中簡單卻溫暖的年的味道——
尋找年味是新春佳節(jié)中國人的一種共同期待。煙花爆竹、大魚大肉、新房新車、壓歲紅包、央視春晚、網絡春晚等具有年味的元素,已經普遍化、日常化甚至程式化,很難激發(fā)人們內心的年味震撼?;诖?,我想到如何在人們共同期待的“年味”中找到情感的歸宿,并為宣揚當?shù)氐穆糜挝幕鞒鲂碌膰L試呢?
由于長期從事周村的旅游文化宣傳工作,所以對當?shù)氐臍v史文化、民風民俗熟稔在心。每到春節(jié),“周村過大年”都成為山東乃至北方地區(qū)最具特色的民俗品牌,周村芯子、周村花燈等眾多非遺項目與古色古香的周村大街交相輝映,大放異彩。對于我來說,如何把我們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更加廣泛持久的宣傳出去是擺在我面前的課題。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如何把每年相似的場景,不同的人物,融匯在一個時空下產生共鳴并影響深遠?由此我想到了用紀實電影的表現(xiàn)手法,來記錄“周村過大年”。通過拍攝多個不同身份人物“返鄉(xiāng)過年”的過程經歷,及回到家鄉(xiāng)所感受到的溫暖時光,體現(xiàn)人們在“過年”這個特殊節(jié)日渴望回歸家庭、渴望團圓,感受親情、友情的情懷。同時,通過故事情節(jié)的穿插,全景式紀錄周村春節(jié)掛燈、正月十五鬧元宵、民間扮玩等極富地域特色的民俗風情和年俗氛圍,以紀實的表現(xiàn)手法真實再現(xiàn)“周村過大年”繁榮祥和的景象,展現(xiàn)周村人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和幸福生活的精神面貌。
在確定了拍攝框架之后,我就開始一邊構思拍攝腳本,一邊搜尋適合出鏡的演員,最終選定了幾個來自社會不同身份職業(yè)的普通人作為拍攝對象,通過前期進行充分的思想交流,達到了下車就進入配合拍攝的狀態(tài)。因為是紀實風格,所以一切拍攝原則上是在不干預被拍攝者的情況下自然而然進行的,讓人物的情感自然流淌,不但充分調動了演員原本的思想情感,也加快了拍攝進度,很多鏡頭都是一遍通過。同時,為了從宏觀上體現(xiàn)中國人“回家過年”這種特有的鄉(xiāng)愁情節(jié),從內容到表現(xiàn)形式我們都做了全方位的演繹:有在海外過年的華僑,有留學國外的學子,還有周村人的驕傲中科院院士李振聲,通過電話拜年、網絡視頻等形式傳遞中國人“此時此刻”的美好祝愿。
對于遠走他鄉(xiāng)的人來說,回家過年也是一種鄉(xiāng)愁。在這里,離家的餃子落腳的面;過年要添筷子添碗,人丁興旺;過年要“過油”,才過得有滋有味,越過越有;這里有用絲綢軋制的周村芯子;這里有魯商的信譽和家的味道……這些都是人們卸不下的情。周村過年,可以說,就是中國親情的一個縮影。這也是我們打造《回家過年》這個作品的初衷。
在歷時半個月的時間內,我們在忙年、除夕、拜年、扮玩等每個時間節(jié)點上加班加點拍攝,積累了大量素材。當別人在除夕夜團圓的時候我們在大街拍攝別人的團圓,當拍攝正月十五吃元宵時,劇中人朱老師情不自禁流下的淚水,我們也感同身受。編輯成片之后,仍然再三修改,一秒一秒地摳細節(jié),力爭達到最好的效果。
《回家過年》上線以后,點擊量一路飆升,讓更多的人了解了周村,了解了山東,也讓更多在外的齊魯兒女,更加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