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丹蕾
摘 要:由于澳門地區(qū)的特殊性,在澳門的基礎教育中,主要的教學語言是中文和英文,其中中文主要以現代標準漢語和粵語表達。生活用語多為粵語,外籍學生多為英語或其母語,使用繁體字作為日常用字。在國際學校里,本地學生學習和使用繁體字,外籍學生學習簡體字。筆者曾在澳門聯國學校和澳門國際學校從事教學相關工作,從中發(fā)現,在澳門主要語言環(huán)境是粵語和繁體字的情況下,國際漢語教學則使用普通話和簡體字,在這種類似目的語環(huán)境的學習就會出現問題。本文以澳門國際學校、澳門聯國學校中文課堂教學案例為依托,從學校、學生、教師三方面分析澳門國際學校對外漢語教育的現狀,討論其存在的問題和原因,以期為完善澳門對外漢語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澳門 國際學校 對外漢語教育 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5-0027-01
1 澳門地區(qū)國際學校中文課堂現狀
1.1 澳門聯國學校
聯國學校的漢語課是必修課,中文班依照學生的母語分為中國班和外國班。中國班學生母語為普通話或粵語或家庭用語為華語,教授繁體字,使用教材《澳門現代中國語文》。外國班學生母語非中文或家庭用語非中文,教授簡體字,使用教材《輕松學中文》。按學生中文程度分為低中高三個程度,老師再給每個程度劃分為低和高兩個程度,筆者所任教的其中一個班級,就是中低和中高程度的學生在同一個課時上課,一個課時40分鐘,前20分鐘,中高班做課堂作業(yè),中低班上課;后20分鐘,中低班做課堂作業(yè),中高班上課。這是較特殊的情況,因為學生學習能力強,速度快,能完成課程安排。每位中文教師分別教授三個班,其中既有中國班也有外國班,筆者任教的班是一年級中國班,三年級外國班,五六年級外國班。
1.2 澳門國際學校
澳門國際學校的學生約45%的學生來自澳門、香港或中國,其余55%來自44個不同國家。學校共有15位中文老師,4位教學助理。中文課程分為兩種,一種是學科課程,一種是中文興趣班。學校根據學生的中文程度,安排幼兒園小班至初中三年級修讀不同水平的課程。幼兒園和小學部每天都有中文課,以普通話教學。在中文班中分為本地生班和國際漢語班,在本地生班學生不超過20人,學生的母語是中文,老師使用普通話輔以粵語教學,使用的課本是《澳門現代中國語文》,教授繁體字。在國際漢語班中,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交流語言是英語,教師使用普通話輔以英語授課,使用的課本是《快樂兒童華語》,教授簡體字。
學校安排每位中文教師都為這兩種班授課,不同學部的老師獨立授課。同一年級按中文水平進行分班,分為低中高三個程度,由不同的老師上課。小學部的每位老師固定一天帶三個班,其中某一個班上兩個課時,例如,筆者擔任教學助理時協(xié)助的老師,這位老師固定帶一年級本地中班,三年級外國中低班,四年級外國高班,其中三年級有兩個程度的學生,低程度是零基礎,由教學助理協(xié)助學習,教師主要教中級學生學習課本內容。
2 澳門地區(qū)國際學校漢語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2.1 語言環(huán)境
在與外國學生的交流中發(fā)現,他們普遍反映是只有在漢語課堂上才會接觸和使用普通話,其余時間在學校是要求使用英語,而大多數時間都是使用自己的母語進行交流,沒有機會使用普通話。而且澳門獨特的“三言四語(葡語、英語、普通話、粵語)”的環(huán)境,地方方言為粵語,學生缺乏普通話的語言環(huán)境,普通話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在旅游景區(qū),而國際學校的學生能接觸的時間有限。而中國學生絕大部分使用粵語和英語交流,只有少部分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使用普通話,而這些學生的中文能力已經高于課堂教授的。澳門的書報期刊大都以繁體字印刷,而外國學生學習的是簡體字,外國學生對漢字的認知困難比較大,還要在簡繁體中切換,無疑加大了難度。無論在聽說讀寫各個方面,學生都得不到在目的語環(huán)境學習的優(yōu)勢。學生“學以致用”的機會非常少,因此漸漸發(fā)現某些學生在課堂上表現消極,認為中文課時負擔,在中文課上看英文書,從而導致課堂配合度不高,影響其他對中文有興趣的學生的學習。
2.2 學校制度和家庭
在國際學校中,英語是第一語言和主科,所有的其他科目的課堂用語都是英語,漢語只作為第二語言和副科,學生的升班不會受到影響,雖說是必修課,但只有形式而為被重視和需要,從學生消極的態(tài)度上反映出來是被迫學習的。而且某些外國學生的家庭只是因工作需要在澳門暫居,沒有長期打算,這樣直接導致學生對學習中文沒有積極性,不知道學習中文的意義和價值何在。
2.3 教師資質
國際學校的中文教師缺乏對外漢語的知識,專業(yè)背景涉及歷史、日語、漢語言文學、幼兒教育、英語教育,沒有一位是對外漢語教學專業(yè)畢業(yè),擁有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的教師。還有一個政策上的原因是,澳門政府規(guī)定,非本澳居民在澳工作需要獲得工作簽證,而國際學校的工作簽證配額都分配給外籍教師,所以也難以吸引中國大陸優(yōu)秀的對外漢語教師來澳任教。
因此,現在的教師使用的教學方式具有個人特色,即使同一間學習同一個年級也沒有統(tǒng)一的教學過程,測驗考試的標準。僅憑教師個人經驗,所以會出現教師使用中文母語教學方法,外國學生常常向老師提出很多意見和想法,不理解教師的教學目的和意義,甚至和老師產生沖突,而賭氣不上課或影響課堂秩序。根據老師的反映,學校也基本沒有相關的培訓和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
3 結語
在澳門獨特的語言環(huán)境下,對外漢語教學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隨著澳門對外漢語教育的普及和深入,不少問題慢慢凸顯,尤其是教師和教學內容與當地文化的不適應。通過分析澳門語言環(huán)境,我們發(fā)現現有的對外漢語教材并不完全適用于澳門,澳門需要的是簡體繁體共存的教材(近年北京外語大學已經逐漸推出包容性更強的教材,有簡繁體版本)和具有對外漢語專業(yè)背景的教師。利用澳門獨特的協(xié)會文化,可以考慮成立澳門的對外漢語協(xié)會,針對澳門的現狀來和政府、教育部門共同完善對外漢語的教學工作。不僅是對于澳門,對于其他任何一個開展對外漢語的國家和地區(qū)而言,分析當地的語言文化,因地制宜地進行教學研究和實踐,都需要持續(xù)不斷地更新內容和方法。
參考文獻:
[1] 勞哲.國際學校漢語教師課堂輸入相關考察與分析[D].廣州: 中山大學,2010.
[2] 賴春平.廣州地區(qū)國際學校漢語二語教學狀況調查報告[D].廣州:暨南大學,2012.
[3] 羅蘭芝.澳門國際學校發(fā)展問題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4] 袁輝.澳門聯國學校兒童對外漢語教學技巧初探[D].澳門:澳門科技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