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歡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5-0188-01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課程標準要求的質(zhì)疑并解讀問題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多是教師精心設計提問。雖然這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必須認識到老師設計題目學生回答,只是傳達結(jié)論的一種較為有效的做法,但這不能等同于個性化閱讀。所以,為了落實新課標理念,一定要讓質(zhì)疑問題、解決問題成為學生的一種能力,這也是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探究性學習”的具體表現(xiàn)。
1 激發(fā)學生提問的愿望
1.1 用學生的提問組織課堂教學內(nèi)容
以《小稻秧脫險記》為例,在揭示課題時,可以引導學生質(zhì)疑課題。齊讀課題后,師問:課題中哪個詞語最關鍵?(生:脫險)繼續(xù)問:你有一雙慧眼!抓住這個關鍵,可以提出什么問題呢?(學生說)
預設:(1)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險?(2)小稻秧是怎樣脫離危險的?
在接下來的堂課中,老師以引導學生重點解決剛才提的這兩個問題。下面以《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為例,可如此設計課堂教學:
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用筆劃出自己理解有困難的地方。
隨后梳理學生提出的問題:
爸爸為什么堅決放掉大魚?
詹姆斯得到什么釣魚的啟示?
多年后為什么會因為放掉魚而驕傲?
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進行歸納和總結(jié),這樣的問題往往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是這個年齡段孩子共同的認知盲點。接下來的課堂上,老師就可以始終抓住學生提出的這三個重要問題引導他們閱讀和思考。這樣就能較為準確的找到學生的認知起點,加強了閱讀的實效性。
1.2 把好學好問作為評價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的重要方面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用積極的評價語言,激發(fā)學生提問的愿望,鼓勵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
仍然以《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為例:
師:當大鱸魚在水中一閃而逝,而留在小詹姆斯心中的悲哀久久不能散去······同學們,此時此刻你有什么想問自己的嗎?
生1:這件事要是我遇到了,我會不會放呢?
生2:我該怎樣做呢?
師: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開個小小的辯論會吧!
學生自由展開辯論,在多數(shù)學生都說出了自己的理由后,教師就可以做小結(jié)了:“同學們的辯論非常精彩,你們都說出了自己得到的啟示,都解決了自己的疑問!”
2 指導學生逐漸學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有價值的問題就是透過表象看到本質(zhì)。四年級下冊開始應教給學生針對課文內(nèi)容,主要人物,層次結(jié)構(gòu),重點詞句用“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提出比較有價值的探究性問題。那提出的問題怎么去解決呢,那就要教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從一文章的整體上去理解”這個方法。
以《遲到》這篇課文為例,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我的父親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嚴,很嚴很嚴”這句話提問,學習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師:都放開聲音讀讀,看看這句話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生1:連著用了三個“很嚴”。
師:是啊,這就引起我們的思考了。你想到了什么?
生2:為什么這么寫?
師:嗯,讀書的時候不僅要關注作者寫了什么,還要想想為什么這么寫。
升入五年級后,又要訓練學生嘗試多角度提出有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教師要在課上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容,體會情感,并且有意識地激發(fā)學生發(fā)散思維,訓練學生換個角度去探究、思考、討論。
如何教會學生多角度提問呢?簡單的說,就是將四年級學習的三個問題“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進行延伸,發(fā)散。比如:
“是什么”的問題延伸:不是什么,還可能是什么……
“怎么樣”的問題延伸:還可能怎么樣,如果是我會怎么樣,不這樣還能怎么樣……
“為什么”的問題延伸:為什么不那樣,原因是什么……
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也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讓學生互相討論,互相啟發(fā),引導學生往深處思考,不要淺嘗輒止,而要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常識去思考。
3 分類處理問題,針對不同問題采取不同的解決措施
老師要對課堂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分類的處理,對不同的問題就要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法。比如涉及字詞讀音或者意思的問題可以由學生提出,知道答案的同學就可以舉手回答,較為深奧的問題,就可以讓學生先小組討論,再推薦代表回答的方法。
因此,老師在學生提出問題后,可以引導學生把問題分成以下幾類:(1)字詞的問題。(2)與課文重點難點相關的問題。
小組合作學習所選取的內(nèi)容應該難度適中,假如難度低,學生就沒有必要與他人合作也能完成,小組合作的意義,學生合作的動力也就都失去了。假如選取討論的內(nèi)容難度太高,學生通過討論還是沒有結(jié)果,學生就會知難而退,漸漸失去合作學習的興趣了。所以,老師要做的就是要引導學生討論一些難度適宜的問題,讓學生通過一定的努力,能夠得到結(jié)果,嘗到小組合作學習的甜頭以后,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
學生的問題很多,但有的問題值得討論,有的卻不值。教師要將問題分類,引導學生采取不同的解決措施。課前做好預設,一旦學生提出關于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就可以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4 學習通過閱讀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的途徑包括反復閱讀,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背景,查閱相關資料。老師應當指導學生多種方法朗讀課文,聯(lián)系上下文中來解決問題。再通過對比、聯(lián)系背景、討論等方式,自行求解。例如,《小稻秧脫險記》,就可以在學生提出問題以后,指導學生認真反復閱讀課文后,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
在教《楓橋夜泊》一課時,可以讓學生了解作者張繼寫這首詩時的境遇,讓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學生就能更好的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5 結(jié)語
總之,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不能操之過急。要鼓勵學生勇敢質(zhì)疑,要教給學生質(zhì)疑的方法。要引導學生去尋根究底,不能走走過場,不搞形式主義?!百|(zhì)疑——梳理——解疑”應該是完整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