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上映的《火星救援》延續(xù)了最近幾年不斷持續(xù)的太空科幻熱潮,并展現(xiàn)出了一種全新的精神面貌。這部影片通過講述營救一個被困火星的宇航員的故事,完成了對人類科學精神的書寫與贊頌,影片中洋溢出的積極、樂觀、幽默的情感態(tài)度也為太空科幻電影提供了新的面向,重新召喚了人類對于太空探索的激情與勇氣。與此同時,影片在敘事過程中將美國的精神與價值觀巧妙地融合進去,完成了一次美國夢的太空書寫,成為科幻外殼下的一次隱微的主旋律表達與價值觀輸出。
[關鍵詞]《火星救援》;科學;太空;美國精神;價值觀
從2013的《地心引力》到2014年的《星際穿越》,再到2015年的《火星救援》,好萊塢在太空科幻題材上完成了一次質量頗高的接力。隨著人類對太空的不斷探索和航天事業(yè)接連取得新成果與新發(fā)現(xiàn),人們對太空的興趣日漸濃厚,此類題材的影片也在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火星救援》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在科幻電影界早已證實過自己的導演才華,《異形》和《銀翼殺手》等科幻電影早已成為西方科幻影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但《火星救援》中所洋溢出來的積極樂觀的太空探索精神顯然與前兩部科幻大作有所不同。無論是《異形》中營造出的恐怖感,還是《銀翼殺手》中對未來的幽暗想象,斯科特此前的科幻電影都呈現(xiàn)出一種相對悲觀的態(tài)度,而《火星救援》則延續(xù)了小說中的科學精神,讓主人公馬克利用科學來延長在火星上存活的時間。
這一次,導演將一個看似沉重的話題——人類面對未知宇宙世界的渺小與有限性,用一種積極的,甚至是調侃的態(tài)度來重新面對,用科學精神作為主人公勇氣與信念的來源。如果說《星際穿越》是用情感作為終極的推動力量,那么《火星救援》則是用理性代替了情感,用精準的計算、測量和實踐推動情節(jié)一步步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了一個宇航員的自我解救。
一、火星生存法則:科學求生
在《火星救援》中,故事的情節(jié)并不復雜,僅一個任務就推動了整部影片的進展,即如何讓馬特·達蒙所飾演的馬克·沃特尼平安回歸地球。他所面臨的最為緊要的問題就是時間,在食物儲備只夠維持一個月的情況下,NASA下次的火星任務和援助卻還有四年之久,馬克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通過與時間賽跑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實際上這是對于人類命運的一個隱喻,在有限的時間之內面對必然會到來的死亡,是作為人而必須要面對的基本事實,如何面對這個問題也成為決定個人生命價值的關鍵。馬克作為個體被偶然地放置在荒涼的火星上,將時間與生存的問題放大,選擇用什么樣的方式來面對這個基本的難題是一個態(tài)度傾向的顯現(xiàn),馬克選擇了用理性與科學,實際上這不僅是他個人的選擇,也彰顯了他背后的美國航天探索精神。通過一個宇航員的奮斗,美國在某種程度上找了一種方式來表現(xiàn)自己所推崇的價值觀念。
影片《火星救援》將文學中一再書寫的荒島求生的故事放到了太空的背景之下,其內核卻沒有改變,即人類面對無法掌控的世界之時本能的求生意志。影片的一開始就為我們展現(xiàn)了頗為壯觀的火星場景,荒涼、廣袤而壯麗,如同綿延不絕的紅色沙漠,火星上的宇航員們在相互斗嘴打趣,緊接著大風暴突然來臨,馬克則在緊急撤退的過程中被砸中,與隊員失去聯(lián)系。在影片的一開始就為觀眾營造了一種張力,一方面是火星探索工作的積極進展,隊員們在工作時的輕松得以展現(xiàn)。但另一方面,火星的環(huán)境又是極端惡劣的,隊員們依舊隨時面臨著生命危險。就在大家都以為馬克已經(jīng)喪生的時候,實際上他并沒有死,而是被獨自留在了火星上艱難求生。從這里開始,影片延續(xù)的基本上是前一種基調,馬克在自救的過程中,即使面臨十分艱苦的生存環(huán)境,也始終保持著一種幽默,甚至是調侃的態(tài)度。他首先給自己動手術取出體內的碎片,隨后又著手解決食物問題,“火星將會被我的植物學知識所震懾”,這句獨白開啟了馬克的火星求生之路。
馬克在太空艙里建起了蔬菜大棚種土豆,克服了肥料、水源等一系列問題,最終真的讓土豆在寸草不生的火星上生長了起來。食物問題解決之后馬克又用看似原始的科學方式解決聯(lián)絡問題,他利用十六進制碼與NASA的地面控制單位取得聯(lián)絡,終于獲得地面人員的幫助,在火星與地球的兩條線索之間救援開始同步展開。雙方所運用的方法都是純技術的,在這個過程中導演沒有讓過多的情感元素加入。一方面馬克在不斷努力讓自己到達預定的地點,另一方面地球上的工作人員也在不斷努力地制造飛行器。影片事無巨細地展現(xiàn)了馬克和地球技術人員的工作,將計算、推演和操作等看起來如同紀錄片一般的內容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卻并不顯得掉書袋和枯燥無聊,反而因為與主人公的命運息息相關而顯得饒有趣味。
對于普通觀眾來說,影片中所展現(xiàn)的大量科技術語、航空術語、化學知識和數(shù)學運算過程都是陌生的,觀眾也并不明白許多專業(yè)名詞的實際含義,就連馬克利用帶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發(fā)電機解決探險車夜間溫度過低的問題這一行為背后的科學原理也可能也并不真正了解,即使這是影片比較關鍵的科學運用之處,也對情節(jié)起到了比較重要的推進作用。但《火星救援》的巧妙之處在于,所有與科學相關的內容都服務于唯一的事情,即馬克在火星上如何繼續(xù)生存和如何盡快回家,有了這個核心任務的支撐,眾多科學方法的運用和陌生概念的出現(xiàn)不僅不枯燥,甚至還會令觀眾感到新鮮和驚險。相比于原著小說中用大量篇幅來描述計算過程和操作過程來說,電影改編已經(jīng)充分利用了影像的優(yōu)越性讓整個過程顯得不那么理論化,就連導演斯科特本人也坦言自己在看劇本的時候被其中大量的理科內容嚇到了,因此他下了很大的工夫來進行影片的視覺建構,讓影片呈現(xiàn)出來的技術美感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火星救援》中對科學元素的運用是近年來的科幻電影中最豐富的,如果說科學是這部影片的骨架的話,那么“美國夢的太空書寫”則可以成為其內在的精神核心。
二、歸家之路:美國精神的彰顯
“歸鄉(xiāng)”的主題一直是西方文學中不斷被書寫的對象,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奧德賽》,在特洛伊戰(zhàn)爭結束之后,希臘的英雄奧德修斯經(jīng)過十年的海上漂泊歷險才終于歸家。奧德修斯的回家之旅表面上看起來是與神的斗爭最終達到和解的過程,但背后隱含的是與自然的抗爭,只不過在古希臘人的世界中這一切都被理解為神意。奧德修斯通過自己的智慧回家的過程,體現(xiàn)出了對自我的追尋與對精神的安頓,因為在古希臘的世界中獨立的個人是不完整的,必須要在自己的血脈之中和團體之中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火星救援》仍然沒有脫離《奧德賽》中這一最原始的問題,即“如何歸鄉(xiāng)?”這一問題背后隱含著對人類生存智慧的拷問,與《奧德賽》中將不可知的力量歸結于神意有所不同,《火星救援》完全是人類與自然世界的抗爭,人類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完成對生命的拯救成為這部影片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斯科特用一種十分積極的態(tài)度來回應這個問題??梢哉f整部影片的旋律是十足“人類中心主義”的,馬克調侃自己對火星完成了“初步殖民”,雖然火星上并無“民”可“殖”,但這句話卻不經(jīng)意間道出了人類太空行為的目的。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或許有一天火星移民會成為現(xiàn)實,太空的資源雖然是人類共有的,但真正有能力運用的人才是真正擁有這份資源的人,在馬克積極的態(tài)度背后,是科學發(fā)展賦予他的自信。從某種程度上說,馬克是美國精神的人格化體現(xiàn),他的自信是美國對于自己的科學進步的自信,甚至是一種驕傲,只不過,影片很巧妙地避免了一種盲目自大,問題的解決最終并不是憑借NASA的一己之力,而是借助了中國提供的太陽神助推器完成任務。因此,一種合作精神與共享精神讓影片更具開放性,也避免了《火星救援》演變成一部大型的NASA宣傳片的命運。
因此,這部影片將一個十分絕望的故事轉化成一個更為輕松有趣的故事,經(jīng)典太空科幻電影,如《2001太空漫游》《索拉里斯》等片中所關注的諸如“人類的有限性與世界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生存的意義和終極目的”“與宇宙中的異質文明無法消弭的隔閡”等問題都被“用科學克服困難”這一主題所化解了,呈現(xiàn)出與人類科技發(fā)展將會觸發(fā)的幽暗未來截然不同的全新面向。這一新方向的開拓,可以說是美國精神的一次“英雄主義”的復歸。它不僅是十足積極的,也是十足主旋律、十足理想主義的。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在大家齊心協(xié)力解救馬克的過程中,影片又凸顯了對于個體生命的尊重,呈現(xiàn)出和同樣是由馬特·達蒙主演的另一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十分相近的“個人中心主義”,不放棄任何一個生命就是美國精神中對每個個體給予平等對待的價值觀的體現(xiàn),對生命的尊重背后是對個體的尊重,這一點對于多元文化并存的美國來說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三、太空:美利堅的新家園
《火星救援》中所流露出的這種自信、積極的態(tài)度表面上看是太空科幻的創(chuàng)新,但實際上則是一種復歸,而且是一種十分原始的復歸,它還原到了人類對于太空最初的想象上,讓人類對于太空探索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就仿佛任何與航天探索相關的災難都未曾發(fā)生過一樣。因為影片通過流暢而緊湊的敘事完成了“英雄回歸”的現(xiàn)代史詩的書寫,十足激動人心,也具有極大的振奮性。在這部電影中,除了一開始的風暴展現(xiàn)了災難性的場景之外,其他的部分都沒有再次出現(xiàn)災難,而且這種大風暴的災難性也因為馬克的幸存而被削弱,馬克所處的火星在風暴過后仿佛成為一片風景壯闊的處女地而等待人們開發(fā),更令人激動的是馬克甚至在這片土地上種出了植物。
從影片的另一條線索來看,地球上的NASA控制中心也沒有為救馬克產(chǎn)生什么分歧,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團結一致想方設法要讓馬克盡快回家,而且美國積極尋求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中美雙方的援救計劃也絲毫沒有遇到過什么阻礙,地面上的人除了技術上遇到的困難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矛盾。因此整個援救看起來雖然歷經(jīng)波折,卻始終是有驚無險的,最后也是水到渠成的。
影片中的音樂原聲同樣配合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輔助了影片主題的表達,懷舊的迪斯科音樂讓人們仿佛回到了那個聽著音樂就能燃起激情的純真年代。馬克為所有人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范例,似乎只要通過智慧與勇氣,人類終究能夠征服火星甚至更遠的宇宙空間?!痘鹦蔷仍氛宫F(xiàn)了一種可能,這種可能之中不僅包含了飛向太空與探索太空,同時還包含了征服太空。但值得關注的是,這里的太空新家園并不是全人類的,而是屬于美利堅的。美國在用科學技術探索太空的同時也鞏固了自己的地位,盡管NASA在營救馬克的過程中借助了其他國家的力量,但這并不意味著它與除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都站在同樣的水平線上。當好萊塢完成了對火星的這樣一種想象之時,一種新的美國夢也已經(jīng)誕生,它從地球上的一個國家拓展到了太空,看起來同樣十足誘人。因此,盡管《火星救援》讓全球的觀眾都感到熱血沸騰,但它的普遍適用背后卻也明確劃出了界限,這是作為非美國本土觀眾應該體察出的另一種意涵。
四、結語
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救援》將科學精神貫穿始終,通過營救被困火星的航天員馬克這一事件完成了一次全新的太空想象,這種想象突破了太空科幻一貫的隱憂與焦慮,流露出一種積極、樂觀的情感態(tài)度,為人類的航天探索事業(yè)奏響了一支交響曲。但在這種樂觀的背后還需要關注影片的價值取向與情感基調,看到美國夢在太空視野下的重新書寫,這不僅是我們理解這部好萊塢科幻佳作的基礎,也是我們理解此類影片的產(chǎn)生原因和意義指向的關鍵。只不過,本片的藝術性并不因情感價值的介入而有所貶損,導演在這部影片中為我們營造的恢宏場景與視覺美感都會成為值得不斷回味的內容。
[參考文獻]
[1] [美]安迪·威爾.火星救援[J].陳灼,譯.譯林,2016(01).
[2] Aegean.雷德利·斯科特訪談:較之《地心引力》,《火星救援》更廣袤[J].電影世界,2015(11).
[3] 柳鶯.《火星救援》:火星魯濱遜[J].電影世界,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