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林彥臣
把泥巴玩成“金鐘罩”
文/圖 林彥臣
李超是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沉管預制廠試驗室團隊的技術主管,他帶領著團隊成員把“泥巴”玩到極致,為沉管隧道打造了“金鐘罩”。
李超和他的團隊玩的“泥巴”是混凝土,設計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混凝土生產質量,保證沉管120年不被海水中氯離子滲透腐蝕。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沉管最深是埋在40多米的海底,澆筑沉管混凝土這種“泥巴”需要有足夠的強度、壽命、施工性能和抗裂性能。為此,李超團隊反復試驗,把“泥巴”玩出了國際領先、國內第一的水平。
夜已深,沉管預制廠試驗室一樓混凝土成型間燈依舊亮著,不時傳出混凝土攪拌機轟隆的聲音,一群人緊張忙碌著。
為了使沉管混凝土配合比各項性能在均衡發(fā)展的條件下達到最優(yōu),并將混凝土性能在各種條件下的變化規(guī)律摸清楚,李超和同事們忙碌了一年半,整個過程持續(xù)時間長、體力與腦力消耗極大,對所有人來講都是前所未有的考驗。
“混凝土打起,性能測起,這就是我們的混凝土七天樂!”大家常常用這句玩笑話來安慰和鼓勵自己,并相互打氣。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沉管還剩下三個管節(jié)未預制,預制施工已接近尾聲,當問起李超在這個過程中讓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時,他說:“第一節(jié)沉管節(jié)段澆筑前,連夜往減水劑儲罐里面加緩凝成分,是我一輩子難忘的記憶?!?/p>
在第一節(jié)沉管節(jié)段澆筑的前一天,試驗室通過對試驗數據的反復分析、討論,明確了混凝土可塑性、凝結時間控制指標,緩凝成分及添加量。
李超負責緩凝成分的補加工作。預制廠攪拌站的四個儲罐中存放有40噸減水劑,每噸減水劑還需要添加10公斤緩凝成分,需要一個個罐的補加。這樣量大的工作,還要求必須精準,不能有差錯。
從緩凝成分稱量、校對、成分搭配到分裝、投料、攪拌、檢測,直到最后一包緩凝成分攪拌均勻后,再從每個儲罐抽樣檢測固含量偏差,用了將近6個小時才忙完所有事。
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李超說“加完后才松了口氣,整個人都快癱了?!?/p>
2016年2月21日凌晨3點,沉管混凝土生產澆筑正熱火朝天地進行著。伴隨著機器轟鳴聲李超靠著墻,瞇著眼。為了盯著E33-S2節(jié)段混凝土生產澆筑,他熬了一個通宵。
“4號站用到新砂了,試驗室注意?!弊郎系膶χv機響起。李超一下站起來,揉揉發(fā)紅的眼,仔細看了一下控制屏幕的電流曲線,拿起對講機呼叫“各值班員請注意,新砂含水率增大到4.5%了,用到新砂要及時調整。而這是混凝土生產中最常見的工作狀態(tài)。
李超說,混凝土生產質量控制水平直接決定了沉管隧道的結構安全與使用壽命,是港珠澳大橋預制沉管生產質量控制的關鍵。通過管控攪拌站實現對現場混凝土生產質量的精確控制,不僅決定著沉管整體質量,也是島隧工程沉管預制廠最終工作成果的重要體現。
沉管預制持續(xù)4年多的時間,需澆筑沉管254次,每次都要連續(xù)工作30個小時以上,每次都容不得任何差錯,如此長時間的鏖戰(zhàn)對技術和體力都是極大的挑戰(zhàn)。李超憑借精湛的技術和超強的體力,最終成功為沉管隧道打造了“金鐘罩”。
編輯/木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