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參與主體維度下有效參與的實現(xiàn)路徑

      2016-10-26 04:54:08劉紅巖
      學術交流 2016年9期
      關鍵詞:利益決策公眾

      劉紅巖

      (農(nóng)業(yè)部管理干部學院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研究中心,北京 102208)

      ?

      經(jīng)濟學研究

      參與主體維度下有效參與的實現(xiàn)路徑

      劉紅巖

      (農(nóng)業(yè)部管理干部學院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研究中心,北京 102208)

      公共決策和公共治理中有效社會參與的實現(xiàn)可以從參與主體、參與形式、參與程度、參與保障、參與效果評估等多維度融合的角度努力。在參與主體維度上,主體的代表性、積極性和可行能力是影響參與有效性的基礎性要素。要使參與具有實質(zhì)影響性和推進有效參與的實現(xiàn),其可能的路徑是:在參與代表性層面上,審慎確定利益相關者和參與主體,平衡公眾與專家的角色沖突,增加弱勢群體的參與機會和參與分量;在參與積極性層面上,建立社會參與的回應機制和需求表達機制,保護和培育社會主體的參與熱情;在可行能力層面上,通過教育培訓等方式提升參與者整體的參與素養(yǎng),并提高其組織化程度,以增強對話能力和對抗能力。

      社會參與;有效參與;參與主體;參與代表性;參與可行能力

      20世紀60—70年代,面對“政府失敗”和“市場失敗”的雙重存在以及政府治理創(chuàng)新的需要,政府和市場之外的社會參與浪潮興起。在研究層面上,若拋開研究的學科差異,目前為止的社會參與研究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基礎理論研究,研究的側重點集中在參與理論發(fā)展脈絡、參與的概念界定、參與的原因、參與的價值與重要性等層面。二是參與方法與技術的研究,包括對參與主體、參與領域、參與形式、參與程度、參與設計的研究。其中,雪莉·阿恩斯坦(Sherry Arnstein)的“參與階梯理論”(1969,2009)和約翰·克萊頓·托馬斯的“公眾參與的有效決策模型”是最具代表性和最為系統(tǒng)的參與理論,它們提供了“誰參與”和“如何參與”的操作化的技術和工具。三是有效參與的研究,“公眾參與的有效決策模型”是嘗試解決選擇由哪些主體、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接納公眾參與難題的開端,是嘗試研究有效參與實現(xiàn)路徑的開端。它試圖在理論層面上說明社會參與方式應如何適合于并切入管理理論;在實踐層面為公共管理者提供一些“如何做”的操作指南,即應該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吸引和推進社會參與;在規(guī)范研究層面上需要發(fā)現(xiàn)提高公眾在公共事務管理和公共政策中有效參與能力的途徑和措施。[1]但這仍舊不能解決有效參與問題。為進一步提升參與有效性,后續(xù)研究對該模型做了修正和完善,提出了與公共決策過程相契合,融合了參與主體、參與領域、參與形式、參與程度、參與保障和參與效果評估五個維度、六項要素的公共決策的有效參與模型[2],該修正模型將關于如何實現(xiàn)有效參與的研究繼續(xù)向前推進了一步,但距離實現(xiàn)有效參與的研究目標仍然較遠。實操領域中,公共決策和公共治理中的無效和低效參與頻發(fā),大大降低了公共治理的效率和政府公信力。因此,如何為公共管理者提供更加實用和可操作化的參與技術和工具的有效參與研究,仍是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诖耍狙芯吭噲D在已有研究基礎上,以社會主體為聚焦點,研究有效參與的實現(xiàn)路徑,以期為公共治理理論創(chuàng)新和公共管理者面臨的實踐難題做出一點有益的探索。

      由此,本文進一步深化了關于推進有效參與的技術、方法與工具的研究,將關于有效參與實現(xiàn)路徑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第一,已有研究只是提出了要從參與主體、參與形式、參與保障、參與效果評估等多維的角度同時推進有效參與,但對于其實現(xiàn)路徑,已有研究關注不多。第二,即使存在較少的關于實現(xiàn)路徑的研究,但分布比較零散,主題不夠聚焦,內(nèi)容過于泛化。第三,即使存有較少的基于參與主體角度的有效參與推進路徑的研究,但結構有失系統(tǒng),內(nèi)容缺乏深度,較少涉及參與代表性、參與回應機制、參與的組織化等事關參與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分析,路徑選擇難以“落地”。本文是基于參與主體有效參與實現(xiàn)路徑的專門研究,較為系統(tǒng)、深入地剖析了關涉有效參與的主體層面的要素,更為明確、詳細、具體地探討了有效參與的實現(xiàn)路徑,同時兼顧理論創(chuàng)新與政策“落地”,是對已有研究的重要補足和深化。

      以下將從參與主體角色定位、參與代表性、參與積極性和參與的可行能力四個層面闡述有效參與的實現(xiàn)路徑。

      一、社會參與的參與主體及其角色定位

      所謂有效參與,是指社會參與主體通過適宜的參與途徑,有深度又有限度地參與到公共決策過程,通過在此過程中的完整的意見表達和利益博弈,對決策制定者產(chǎn)生實質(zhì)性影響,使其需求和建議在最終的決策結果中得以體現(xiàn),或者得到需求未被滿足、建議未被采納的回應和反饋。參與主體是有效參與模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有效參與的實現(xiàn)有賴于具備參與意愿和參與能力的參與主體的到位參與,同時有賴于公共管理部門對于各類主體參與素養(yǎng)的理性評估及其代表性、均衡性、廣泛性的精確設計。唯有這樣,參與主體才能嵌入到“需求表達—利益博弈—決策制定—決策執(zhí)行”的決策過程中,參與主體的訴求才有可能在決策結果中得到體現(xiàn)或得到其他反饋,有效參與才有可能得以實現(xiàn)。

      參與主體關乎“誰參與”的問題。公共決策和公共事務治理的參與主體泛指一切公民個體和公民團體組織,包括公共管理部門、公眾、專家、學者、媒體、企業(yè)、社區(qū)、社團組織等。由于不同主體具有不同特質(zhì)和優(yōu)劣勢,為促成有效參與,有必要對各參與主體的角色地位等進行限制性規(guī)定(見表1)。各參與主體,尤其是公共管理部門須明確利益較量者的優(yōu)勢、局限和功能所在,以更好地設計參與和發(fā)揮參與的作用,促進決策的民主性、公共性和科學性。

      表1 有效參與目標下各參與主體角色功能定位

      注:表中內(nèi)容根據(jù)王錫鋅著作《公眾參與和行政過程——一個理念與制度分析的框架》和《公眾參與和中國新公共運動的興起》的相關內(nèi)容拓展修整而成。

      二、基于參與主體代表性的有效參與實現(xiàn)路徑

      公共決策要同時兼顧經(jīng)濟效率和社會公平的結果,若要在決策結果中體現(xiàn)公平和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則各相關利益者的代表都要在參與主體中有所體現(xiàn),這就涉及參與的代表性問題。雖然參與代表性的平衡并不必然帶來相關利益的平衡,但沒有參與代表性的平衡必定不會有相關利益的平衡。參與代表性由參與廣泛性和均衡性界定,并分別由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數(shù)量和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比例作為衡量指標。以調(diào)價聽證會為例,作為一項制度創(chuàng)新,它備受公共管理部門青睞和推崇,然而實踐中它卻備受詬病,被稱為是“作秀”“走過場”“走形式”,甚至于參與者被稱為“聽證專業(yè)戶”,聽證最終成了“在場的缺席”。之所以會有如此結果,這與聽證參與中的參與代表性失衡有關。在2006年北京市出租車調(diào)價聽證中,25名聽證代表中僅有2名是出租車司機代表,而出租車司機是與出租車調(diào)價關系最為密切主體之一,代表比例顯然過低;北京市運輸管理局作為申請人推薦了8名經(jīng)營者代表,然而,這8名被推薦的代表是否能不代表運輸管理局的意志?其他17名代表究竟又能代表誰?可見,參與主體不具備廣泛性、公意性和代表性。在2010年青島市嶗山風景區(qū)門票調(diào)價聽證中,30名聽證代表中的12名是消費者代表,這12位都是青島本地人,而與門票漲價利益關系最為密切的是外地游客,但外地游客在聽證代表中并無體現(xiàn)。上述兩次聽證活動的結果是成功調(diào)價,但公眾對聽證決策結果表達了諸多質(zhì)疑,對聽證制度也表現(xiàn)了些許不屑。參與代表性的失衡制約著有效參與的實現(xiàn),而助推有效參與的參與代表性的平衡路徑在于以下三點。

      1. 審慎確定利益相關者與參與主體。在技術和方法層面上界定參與主體,托馬斯認為有兩種參與途徑:一是自上而下的途徑,即決策者在任何形式的社會參與之前都應充分考慮,哪一類公民可能對某項問題感興趣?誰會或者可能會受到?jīng)Q策的直接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既不能過分寬泛,也不能隨意排斥,尤其是后者將會產(chǎn)生巨大的風險;二是自下而上的途徑,即公眾自己界定自己,在高度持續(xù)性的參與過程中逐漸表現(xiàn)其性質(zhì)和意愿,決策者根據(jù)公眾的利益要求選擇特定決策的參與主體。因此,在確定參與主體確定之前首先要確定利益相關者。所謂“利益相關者”,指“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的實現(xiàn)或者能夠被組織實現(xiàn)目標過程影響的人”[3]。從利益相關者角度確定參與主體可以保證民意的充分表達和公眾參與權利的真正實現(xiàn),從而進一步推進公共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若某一具體參與事項的所有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都能得到表達甚至照顧,則該參與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反之,則參與代表性較弱或沒有代表性,公眾利益就得不到保障。無論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社會參與主體最終將由公共管理者判斷。參與主體人員和規(guī)模的確定要綜合考慮以下因素:決策事態(tài)的緊急性;方案內(nèi)容的專業(yè)性;介入時機的階段性;參與途徑的具體性;利害影響的相關性;[4]138-140具體參與事項的目標要求;具體參與事項的參與程度。

      2. 平衡公眾參與與專家參與的沖突。具體決策事項中參與主體的代表性還關涉公眾參與與專家參與之間的關系處理。公眾參與與專家參與之間的沖突體現(xiàn)在:由于公眾利益訴求與利益集團的利益存在多重利益間的沖突,加之普通公眾專業(yè)知識和技術技能的缺乏,擴大社會參與也就意味著決策過程中沖突的增加。由此,專家參與的充分實現(xiàn)意味著對公眾參與的限制,即對決策過程公開性和決策結果民主性的損害。但參與代表性要求公共管理部門在兩種參與主體之間尋求平衡。由于價值選擇領域的公眾參與能夠促進民主性但并不同時損害理性,在手段選擇的技術領域的專家運用能夠促進理性而并不必然損害民主性,只要在決策過程中將價值問題和事實問題分開,公眾和專家的角色定位清晰,公眾和專家各司其職,則他們之間的沖突就能被消解。[5]

      3. 增加弱勢群體的參與機會與參與分量。利益訴求最需要得到表達和體現(xiàn)的弱勢群體在決策和治理過程中往往缺少參與機會,也缺乏參與意識。即使參與,其“走過場式”的形式參與的可能性更大,對決策過程和治理結果往往難以產(chǎn)生實質(zhì)影響性。為提高決策的民主性和正當性,公共管理部門有必要為弱勢群體設置暢通的參與渠道,提供參與機會,增加參與分量。近年來,弱勢群體因參與不公和利益分享不公而表現(xiàn)出的非理性、情緒化的參與帶來了諸多不良后果。由于中國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期,經(jīng)濟社會變革不可避免地帶來經(jīng)濟發(fā)展成果在不同社會成員之間的非均等共享,弱勢群體對個人和家庭境況的不滿情緒經(jīng)過長期的橫向傳遞和縱向累積后極易外化擴展到其他各個階層。體制內(nèi)利益表達機制的缺失和新型網(wǎng)絡媒體的便利可達,讓人們找到了不滿情緒的宣泄渠道,非理性的、擾亂社會秩序的“網(wǎng)絡憤青”“網(wǎng)絡暴民”隨之出現(xiàn)。因此,更多地讓弱勢群體參與到?jīng)Q策過程和治理過程中,增加他們的表達機會和利益共享可能性,不僅有利于提高決策和治理的公共性、正當性,還有助于保護弱勢利益,有助于減少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

      三、基于參與主體積極性的有效參與實現(xiàn)路徑

      參與積極性可由參與動機、參與意愿和對具體事項的響應來界定。公眾的政治冷漠、消極參與和在參與過程中參與積極性的逐漸弱化是實現(xiàn)有效社會參與的大敵。只有在參與過程中逐漸提高社會公眾的參與信心和參與熱情,參與才有可能具有實質(zhì)影響性,有效參與才有可能實現(xiàn)。2012年南京市“綠評員”招募活動便展現(xiàn)了公眾參與積極性逐漸消退的過程及對有效參與的不利影響。為迎接青奧會和加速地鐵項目進展,南京市民鐘愛的梧桐樹需被移植,根據(jù)該市綠評機制,“移樹”決策須先廣泛征求意見、進行公示,為此,南京市“綠評員庫”計劃擴容招募50人。結果一個月內(nèi)報名人數(shù)從111人減少至17人,招募活動以尷尬收場。究其原因,就是隨著招募活動和決策進程的推進,社會公眾根據(jù)以往的參與經(jīng)驗,預期到參與結果不可能因公眾意見而改變,其參與熱情被消磨,參與積極性被挫傷,隨之產(chǎn)生了一種無力感進而退出報名。一位退出招募的市民說:“有時覺得綠評會更多是像走一個過場,綠評員沒有太多的作用,工程都要開工了,才來進行綠評,該移的樹還是要移,無非是移多移少的罷了?!盵6]可見,助推有效參與的社會公眾的參與熱情需要保護,也需要培育,保護和培育路徑在于以下兩點。

      1. 建立社會參與的回應機制,照顧和培育社會主體的參與熱情。社會參與的回應機制意味著,只要有社會參與環(huán)節(jié),公眾意見吸納與否,公共管理部門都要給予相應的反饋;在資源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盡量使公眾的合理意見和需求在決策結果中得到體現(xiàn)。這樣做的原因有三。首先,決策結果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知性會挫傷公眾的參與熱忱。[7]對于普通公眾來說,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和以往參與結果低效和無效的經(jīng)驗啟示,他們對決策結果本就不抱太多期望,即使是對于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決策項目,隨著決策進程的推進和決策環(huán)境的變化,若是不能得出決策結果會為其帶來收益的精準判斷,公眾個人就會做出規(guī)避不確定性風險的選擇,消極對待參與。其次,公共管理部門對參與過程的態(tài)度和參與結果的處理也會影響到公眾未來參與的積極性。對于社會參與的結果,有時官員們會致力于接受公眾的意見;有時官員們會部分地改變自己的看法,盡量形成一個新的更有彈性的混合方案,并與公民加強對話;有時他們只會采納那些與自己觀點一致的建議,拒絕接受不同建議,并對公眾期望得知參與結果和意見未被吸納的原因的心理預期置若罔聞。如果最后一種情況長期持續(xù),那么這種觀點被簡單粗暴地忽視的感受就會演化成為社會公眾的心理慣性,他們便不會再有愿意參與社區(qū)治理和公共事務治理。因此,對于參與過程的結果應當落實明確的問責制,這一點將直接影響到社會參與是否真正取得“成功”。[8]處理參與結果的態(tài)度不當,不僅會挫傷公眾參與的積極性,也會損害政府的公信力。南京“綠評員”招募遇冷便是很好的例證。最后,普通公眾的“搭便車”心理和理性經(jīng)濟人的收益偏好也會弱化社會主體的參與積極性。博克斯認為,在履行公民義務方面,基于理性考慮,公民更愿意充當“搭便車者”,對于公民參與表現(xiàn)出消極的政治冷漠。[9]由于進入政策議程的政策問題大多是共同利益問題,個體參與的時間、精力和其他成本投入換回的可能是與自己無關或是只有微不足道的收益所得,倘若參與表達沒有得到?jīng)Q策體現(xiàn)和回應,那么參與就是得不償失,主體參與積極性就會大大削弱。因此,建立社會參與的回應機制和問責機制,是操作技術層面特別重要和特別值得關注的問題。

      2. 建立暢通的需求表達機制,提升社會主體的參與積極性。有效參與的實現(xiàn)首先需要使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建議得到表達和被告知,然后其相關權益才有可能得到主張和實現(xiàn)。社會參與實際上是社會當中不同利益群體和利益集團的參與,是他們的利益和要求在決策過程中進行表達的問題。完整的利益表達,不僅僅是一個游說的過程,更是一個施加壓力和利益博弈的過程。需求和利益表達機制的暢通是社會主體開展參與活動的基礎,是保護參與者參與熱情和利益相關者利益的前提,是確保參與主體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保障機制。需求表達機制的建立首先需要轉(zhuǎn)變公共管理者對于社會參與的認識障礙。三重因素導致公共管理者不樂于甚至抵觸多元主體的社會參與。一是傳統(tǒng)官僚思想及科層制的組織結構阻礙政府與各參與主體的互動,發(fā)號施令般的決策習慣使得公共管理者難以接受多元主體的決策分權,對社會參與持消極甚至抵觸態(tài)度。二是根據(jù)官僚經(jīng)濟理論,作為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公共管理者通常會因自己的資源攫取需要而拒絕、阻礙甚至限制公眾在政策過程中的參與。[10]三是由于社會參與可能使政府運作成本增加,決策質(zhì)量和工作效率降低,這致使公共管理者接受社會參與環(huán)節(jié)的熱情弱化。公共決策和公共治理中的社會參與機制,是我國公共決策模式現(xiàn)代化,直至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發(fā)展的一個軸心課題和戰(zhàn)略使命,是提升公共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公共治理效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機制。政府部門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必須在理念層面上轉(zhuǎn)換執(zhí)政理念和執(zhí)政思維,從思想根源上克服對社會參與的種種認識障礙,在張開懷抱大度接受社會參與的同時,控制和減少社會參與的不利因素和不利影響。

      四、基于參與主體可行能力的有效參與實現(xiàn)路徑

      參與過程不僅是利益表達過程,更是利益博弈過程,有效參與的實現(xiàn)需要參與者整體具備一定的參與素養(yǎng)和參與能力。參與者整體的參與素養(yǎng)和參與能力能否滿足利益表達和利益博弈的需要,直接關系參與是否具有實質(zhì)影響力和公共政策是否具有公意性。參與素養(yǎng)包括:以政治意識和公民意識為基礎的參政能力;育文化水平為基礎的思維能力;宣傳、主張、表達的能力;必要的社會熱情。[11]參與能力包括利益表達能力、組織聯(lián)盟能力、資源籌集能力、協(xié)商溝通能力、公關營銷能力和民主治理能力。[12]10

      在北京地鐵5號線天通苑站增站過程中,普通民眾因具備與政府對話的素養(yǎng)和能力,其增站意愿才會最終成為現(xiàn)實。此次參與活動中網(wǎng)名分別為“超級馬甲”和Newland的兩位“領袖人物”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前者曾在湖南省交通廳工作過10年,當時在北京一家公司做管理工作;后者是一位軌道工程師。他們都具有良好的教育文化背景,具有過硬的溝通表達協(xié)商談判素質(zhì),有組織和運用相關資源的經(jīng)濟基礎和社會基礎,有參與政治過程的熱情并抱有通過參與爭取自己合理利益的期待。他們通過網(wǎng)絡的“加站帖”宣傳自己寫作的《行動指南》并組織天通苑一帶的小區(qū)居民,利用網(wǎng)絡的快速傳播效應,使“加站”訴求成為網(wǎng)絡頭條。通過撥打12345市長熱線、北京市規(guī)劃委、交通委、地鐵建設指揮部門等機構的電話,使他們的訴求上達至政府決策部門。同時,參與者中的記者通過其影響力加大了媒體對加站訴求的宣傳,并迅速收集到8 310個簽名。他們將簽名精心制作成冊,送達市信訪辦。在民眾和媒體的積極組織和參與下,北京市規(guī)劃委和其他相關部門最終做出了回應,同意天通苑站增站,11萬人出行難的問題得以解決??梢灶A期,如果沒有參與主體較高的參與素養(yǎng)和能力,這種自下而上的參與模式很難達成參與的實質(zhì)影響并實現(xiàn)參與者的訴求。社會主體的參與可行能力的培養(yǎng)路徑在于以下兩點。

      1. 提升參與者的整體參與素養(yǎng),增強對話能力。參與者的整體參與素養(yǎng)可通過教育培訓途徑提升。在提升全民教育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的同時,要建立專門的培訓機構或委托高校、專門的社會組織進行相關的參與培訓,刻意培養(yǎng)公眾的參與技能和參與素養(yǎng),增強其與決策部門及其他利益團體的對話能力,增強參與效果。一是提升利益表達能力。參與權的本質(zhì),是話語表達和有效協(xié)商的能力。阿爾蒙德在其《比較政治學》中指出,某個集團或個人提出要求的過程稱為利益表達。當前,中國公眾及社會組織的表達能力仍很欠缺,面臨著目標群體尤其是弱勢弱體的參與意識薄弱、有效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包括各種利益表達渠道、媒體、信息、人財物等資源)以及通過領導與專家等外來力量表達其利益主張的能力缺失等一系列問題。要提高公眾的利益表達能力,可以通過宣傳、教育、培訓等方式,增強目標群體的參與意識;通過實操訓練等方式教會其最大化利用現(xiàn)有體系內(nèi)各種法定的參與途徑。[12]67-71二是提升資源籌集的能力。社會參與不僅需要包括人員、資金和行動設備在內(nèi)的物質(zhì)資源,也需要包括涉及社會參與活動的政策法規(guī)、知識、價值觀、社會認同、社會資本等的非物質(zhì)資源。提高社會公眾的資源籌集能力,指同時提高公眾籌集資金和獲取政府支持的能力,包括制度支持、政治支持、項目資助、環(huán)境改善等。三是提升協(xié)商溝通能力。有效的協(xié)商溝通是獲取參與機會、進行利益表達的基礎。要提高溝通協(xié)商能力,社會公眾要同時學會熟練運用包括耐心傾聽、尊重他人意見和想法、營造相互學習的氣氛等在內(nèi)的多種溝通技巧;學會使用書面方式、口頭方式、正式溝通、非正式溝通,并學會判斷何種情況下使用何種溝通方式最為適宜;還要學會處理各種突發(fā)狀況和沖突狀況。四是提升公關營銷能力。公關營銷能力的重點在于運用媒體的能力。有很多案例都因媒體的介入而“柳暗花明”,如藏羚羊保護、怒江保衛(wèi)戰(zhàn)、圓明園防滲工程、廈門PX項目等。社會公眾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自己的公關營銷能力:研究并掌握不同媒體的特點;明確自己的媒體策略,找到適于宣傳、易于為群眾接受的新聞視角,并將之聚焦、提煉、加工和學習,達到熟練運用的程度;建立和維護與媒體的關系,搭建自身利益與媒體需求的共同的利益平臺;充分利用新型媒體網(wǎng)絡,擴展宣傳空間,增強宣傳影響力。

      2. 提高參與者的組織化程度,增強對抗能力。參與組織化程度的差異意味著利益代表的差異和利益實現(xiàn)的差異。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指出,在民主國家,分散的、獨立的市民個體幾乎無力做成任何事情,只有他們學會志愿性地相互幫助,才將會有力量成事。組織化的參與者較個體化的參與者有著更強的游說、談判和博弈能力,從而能更有效地影響決策過程和決策制定,推動特定問題的解決或者帶來某種向好的改變?!敖?jīng)驗的觀察表明,那些組織化的、集中的利益主體在參與機會和參與程度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能夠有效地對政策制定過程施加影響,從而使政策的制定反映出對這些特定利益的偏愛。相反,各種分散的、沒有得到組織化的利益在協(xié)商、談判、征求意見等過程中甚至根本就無法獲得參與機會,因而在參與程度和有效性方面都處于劣勢,往往也會失望于決策結果。”[13]要想改變決策過程中參與者的不平衡結構,增強博弈和對抗能力,提升參與效果和參與有效性,其根本途徑是使分散的、個體的利益得到組織化,使其通過組織化的方式和途徑參與決策過程。在制度設計方面,促進利益組織化的可能的途徑是:正確定位社會組織,加強其能力建設的同時提高其規(guī)范性、透明度和公信力;增強社團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使其發(fā)揮應有功能。[4]144-146

      五、結語

      綜上,要提升一次參與活動的有效性,就要在了解各類主體參與特質(zhì)的前提下,設計和控制良好的參與代表性,提升各主體的參與積極性和參與可行能力。有助于實現(xiàn)有效參與的指標設計和實現(xiàn)路徑綜合見于表2。

      表2 有效參與目標下參與主體的指標設計與操作技術

      當然,本研究只是聚焦于參與主體維度上對如何實現(xiàn)有效參與的嘗試性探討,實現(xiàn)路徑的周全性和精準性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且參與有效性的整體提升,也還需要全方位的參與維度的努力,這些都是后續(xù)研究的方向。

      [1][美]約翰·克萊頓·托馬斯. 公共決策中的公民參與: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與新策略[M].孫柏瑛,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0:11.

      [2]劉紅巖. 公民參與的有效決策模型再探討[J].中國行政管理,2014,(1):102-105.

      [3]王春雷. 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交通重大活動公眾參與研究——以2010年上海世博會為例[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36.

      [4]王周戶. 公眾參與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5]王錫鋅. 公眾參與和行政過程——一個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205-206.

      [6]南京綠評員招募遇尷尬:一個月僅17人報名[N]. 江南時報,2012-05-25.

      [7]趙成根.民主與公共決策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169-180.

      [8]劉平,[德]魯?shù)婪颉ぬ貏谄?梅茨.地方?jīng)Q策中的公眾參與:中國和德國[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79-105.

      [9][美]理查德·C·博克斯. 公民治理:引領21 世紀的美國社區(qū)[M].孫柏瑛,等,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3.

      [10]顧訓寶. 十年來我國公民參與現(xiàn)狀研究綜述[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9,(4):33-38.

      [11]王邦佐.居委會與社區(qū)治理:城市社區(qū)居民委員會組織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03.

      [12]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jīng)濟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公共參與手冊:參與改變命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13]王錫鋅.參與失衡與管制俘獲的解決:分散利益組織化[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8,(6):5-10.

      〔責任編輯:馮勝利〕

      2015-09-18

      劉紅巖(1982-),女,山東臨沂人,副研究員,博士,從事公共政策、公共治理與農(nóng)村社會政策的研究。

      D035

      A

      1000-8284(2016)09-0129-06

      猜你喜歡
      利益決策公眾
      為可持續(xù)決策提供依據(jù)
      公眾號3月熱榜
      公眾號9月熱榜
      公眾號8月熱榜
      公眾號5月熱榜
      論確認之訴的確認利益
      研究生法學(2020年6期)2020-04-13 07:59:46
      決策為什么失誤了
      環(huán)保從來就是利益博弈
      能源(2016年3期)2016-12-01 05:11:17
      絕不能讓“利益綁架科學”
      利益鏈與新壟斷
      衡水市| 星子县| 利津县| 澎湖县| 天门市| 前郭尔| 兴仁县| 永康市| 广丰县| 武山县| 长岭县| 合山市| 南召县| 香河县| 金昌市| 岗巴县| 阳新县| 白玉县| 抚宁县| 株洲市| 镇远县| 鹤庆县| 左贡县| 九寨沟县| 大关县| 昂仁县| 江陵县| 西昌市| 广宗县| 广饶县| 崇文区| 福建省| 广元市| 百色市| 珲春市| 黎城县| 盐城市| 青浦区| 梧州市| 雅安市| 云梦县|